王兵 常廣炎
摘要:制造業與互聯網的融合是制造業在互聯網背景下轉型升級的必然結果,也是保持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動力之源,是也建設制造強國的要求所在,文章分析了制造業與互聯網在融合過程中遇到的認識、對接、平臺建設和安全保障等方面的不足,提出培育新的經濟體、建設“雙創”平臺以及重構產業鏈來推動制造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探索融合發展的新路徑。
關鍵詞:制造業;互聯網;融合;“雙創”平臺;產業鏈
一、引言
近年來,制造業雖然占據了我國國民經濟的主體地位,但由于近幾年資源環境及生產成本的制約,加之我國勞動力總量有所減少,導致資本使用率下降,對先進技術的吸收和使用率不高,這些都成為影響制造業發展的因素。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我國經濟發展正由傳統動能驅動向新動能驅動轉換,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也是產業結構調整和新舊動能轉換的主戰場,亟需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創新能力、培育新的發展動能。互聯網與制造業的融合發展是當今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很多國家都從國家層面出臺相應規劃,推動互聯網與各領域的融合發展。對于我國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研究大都處于起步階段,本文從培育新的經濟體、建設“又創”平臺、重構產業鏈三個方面,提出了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路徑。
二、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相互認識與對接不足
大部分互聯網企業難以把握制造業的行業特性,很多企業并沒有充分認識到信息技術的商業價值,并沒有意識到要通過互聯網將改變原有的思維方式和運營模式。認識深度和廣度的不足導致很多企業沒有認識到要真正實現數據驅動必須實現業務模型的重構和企業流程的重組,打破部門、企業、行業之間的壁壘,把區域內的獨立運作變成主動協同創新發展;工業轉型升級的作用路徑除了信息的流動性,還有資本、原料和產品的流動性,以及人才的流動性,工業云不僅可以承載工業軟件服務和行業電商服務,還可以承載物聯網信息集成與物流信息服務、供應鏈金融信息服務等。
(二)平臺支撐能力不足
隨著制造業互聯網融合逐步深入,很多企業并沒有清晰地認識“雙創”平臺建設的復雜性,加上“雙創”人才的缺乏導致信息化水平低,致使“雙創”平臺在資源整合、組織結構的管理、技術的創新、生產及經營機制的創新等方面的潛力沒有發揮出來。
(三)應用水平不高、核心技術薄弱
我國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進程面臨綜合集成的跨越困境,僅有很少一部分企業處于兩化融合集成的提升階段,融合發展面臨智能裝備集成薄弱、流程管理缺失,組織機構僵化、數據開發應用能力不足等挑戰。由于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還處于起步階段,一些核心部件依賴進口,一些核心技術沒有自主的知識產權,新型的工業互聯網與物聯網、核心工業軟硬件等技術薄弱。
(四)安全保障有待加強
制造業與互聯網的融合,為企業的生產和經營帶來高效和便捷的同時,也將帶來更多的潛在風險,由于沒有統一的安全規則作為保障,致使工業網絡、工業控制系統、工業大數據平臺的安全性降低,使企業對信息服務市場及第三方服務商的信任度降低,就造成了企業對數據的分析能力不足及企業對自身數據的安全的擔心。
(五)體制、機制亟待完善
為解決互聯網與制造業在理念、制度、技術和市場方面的不同和隔閡,需要打通行業壁壘,使雙方形成合作共同體。由于交流、互動、對接機制不完善與相關政策的缺失,在一定程序上也影響了合作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下的新經濟體、“雙創”平臺的建設與開發及互聯網化制造等新業態的健康發展需要更加完善的制度環境,需要在科技創新、財稅金融、國企改革等方面取得突破。
三、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路徑
(一)培育新的經濟體,促進制造業與互聯網企業的合資合作
制造業與互聯網企業在各自的發展中都占有一定的優勢,為了優勢互補,效應翻倍,需要制造業與互聯網企業開展多種形勢的合資和合作。在提供完善的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政策環境下,將技術的跨界融合作為發展重點,在各園區與基地內為制造業與互聯網企業的對接提供有效的資源和信息,探索協同發展的合作機制。通過以上機制,使制造業快速適應當前新科技革命帶來的轉型形勢,把發展重心轉移到互聯網化的基礎設施建設上來,使制造業與互聯網企業實現全面融合發展。由于電商企業在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中推動作用越來越明顯,因此,加快制造業企業與互聯網企業、電商企業開展多層次合作,鼓勵培育新的經濟體,使其成為推動融合發展的重要力量。在制造業與電商行業開展合作的過程中,鼓勵重點及骨干行業構建跨地區跨行業的綜合電子商務交易平臺,完成在線采購、支付、物流、配送、稅收等。為形成合作共贏的局面,還要建立企業間融合的標準和競爭的規則,探索新的商業發展模式。
(二) 構建“雙創”平臺,推動制造資源與互聯網平臺的深度融合
在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深化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指出把制造業、“互聯網+”和“雙創”緊密結合起來,明確提出以建設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雙創”平臺為抓手,以制造業構建基于互聯網的“雙創”平臺和互聯網企業建設制造業“雙創”服務體系為主要內容。制造業通過自建“雙創”平臺或者第三方的“雙創”平臺,可以在全球范圍內整合、開放、共享技術要素與制造資源,有利于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提升企業的創新能力;企業在建構“雙創”平臺的過程中也創新了組織結構和管理機制,充分發揮了內部員工的創新潛能,推動企業向創新型組織結構轉型;“雙創”平臺是制造技術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的結果,為了實現研發、設計、制造、銷售等系統的綜合集成,使制造模式產生了深刻的變革,促使制造業向網絡化、協同化方向發展,同時也加快了企業向個性化定制和生產服務型轉變;中小企業是促進就業與鼓勵創業方面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由于在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的缺乏,即使許多中小企業也認識到了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的重要性,也無法具體實施,因此,需要鼓勵制造企業圍繞基礎設施、生產設備、綜合生產能力、行業系統解決方案等方面,基于“雙創”平臺發展共享經濟模式,支撐中小企業的創業創新,推動中小企業的快速發展。
(三)重構產業鏈,探索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新路徑
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是當前時代發展的必然后產物,二者的融合發展不可避免地會導致產業鏈的重構現象。產業鏈重構問題受到各行各業的高度關注,主要源于專業化分工的深入和產業鏈的可分解和模塊化特征,產業鏈重構就是產業鏈中的核心企業為了構造新盈利模式、獲取獨特的競爭優勢,通過在組織和空間上對產業鏈戰略環節進行重新定位、調整和更換的過程。產業鏈重構的焦點就是價值創造,需要通過要素驅動、推動產業鏈協同創新、政策扶持等手段實現價值鏈的升級,達到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倍增效應;企業作為產業鏈的主體,需要根據自身的發展情況找準在產業鏈中的定位,注重自身的組織機構整合,形成產業鏈的整合,充分發揮制造業與互聯網的協同效應;產業鏈上各主體受地理位置局限性的影響,很多企業的設計、制造和裝配等環節都在一定區域內完成,但在信息快速發展的今天,使產業鏈上的各環節資源配置突破區域限制成為可能,拓展產業鏈的發展空間,發揮制造業與聯網融合發展的聚合效應。
四、總結
制造業與互聯網的融合是制造業在互聯網背景下轉型升級的必然結果,也是保持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動力之源,只有有效地解決融合過程中在認識、對接、平臺支撐等方面的不足,才能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創新引領優勢,才能推動制造業進行提質增效,推進制造業向中高端邁進,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參考文獻:
王宏強.產業鏈重構:概念、形式及其意義[J].山東社會科學,2016(05).
*本文為遼寧行政學院2017年科研咨詢創新團隊“關于深化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研究”(項目編號:2017kzcxtd01C)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遼寧行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