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高度重視人工智能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強調要加快人工智能的發展,促進產業更新換代,提升經濟發展水平。然而,人工智能作為新一代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核心力量在推動傳統產業升級發展的同時也隱藏著諸多的風險:失業風險、隱私泄露風險、網絡犯罪風險、技術沉溺風險。防范風險,制訂相應對策是中國抓住戰略機遇,躋身科技創新浪潮,促進人工智能健康發展的良藥。
關鍵詞 “馬克思主義科技觀” “以人為本” 人工智能
作者簡介:羅苗,長沙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
中圖分類號:C91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5.230
習近平總書記在第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會議學習時深刻指出,加快發展人工智能關系到我國是否能抓住新一輪戰略機遇,促進產業變革,帶動我國經濟迅速發展。加快人工智能發展是我國贏得科技競爭主動權的的重要契機。我國人工智能在國家政策與科研基金的支持下發展迅速,多項技術位于世界前列,比如語音識別技術、視覺識別技術、機器翻譯等技術,智能芯片技術也實現了突破。人工智能產業化的應用蓬勃發展,智能產品大量涌現;人工智能創新創業活躍。人工智能在我國發展篜蒸日上的同時,也要警惕其風險。只有擁有未雨綢繆之心,積極制訂防范措施促進人工智能發展,我國才有望在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浪潮中成為勇敢的弄潮兒,開啟科技創新的又一輝煌時代!
一、人工智能面臨的風險
隱藏在人工智能發展華麗外衣之下的是不可忽視的風險,失業風險、隱私泄露風險、網絡犯罪風險、技術沉溺風險,這些風險是人工智能發展道路上的絆腳石,值得引起我們的重視。
(一) 失業風險
人工智能的發展將使大部分運輸業、客運業、銷售業、服務業等部門的從業人員面臨失業的風險。中國從2016年出現第一個無人便利店開始,僅僅一年多的時間,在很多城市都涌現出了無人便利店,無人便利店的出現和發展將直接沖擊營業員這一職業。不僅是營業員將面臨失業的威脅,隨著無人駕駛目前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的試驗,未來駕駛員這一職業也將面臨沖擊。在翻譯領域,機器人翻譯已經被人們所使用,可預見翻譯人員未來就業也將受到影響。根據花旗銀行和牛津大學在2016年共同發布的一則報告表明:美國有47%的工作崗位將受到機器人沖擊,而在中國,比例達到了77%。人類正面臨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是以無人技術和人工智能為代表的,這場技術所帶來的對就業的沖擊將遠勝過第三次工業革命,藍領與白領,技術崗位與管理崗位都將面臨失業的影響。如此龐大的就業沖擊對于中國這樣的人口大國來說不得不引起重視,就中國目前的發展狀況來看,還無法負擔大部分失業人員的生活所需費用,未來的大規模就業的工作崗位在哪里?如果未來中國無法為社會上一大半待業的人提供工作崗位的話,長久下去,勢必會拉大貧富差距,加大社會不平等,進而造成社會的動蕩。
(二)隱私泄露風險
人工智能的發展將進一步加劇個人隱私泄露的風險。湖南師范大學李倫所長認為在大數據時代,個人上網的行為都會被數據所記錄下來,這些龐大數據的匯合將很有可能導致隱私的泄露。的確,人工智能時代在數據使用環節,數據經分析能夠了解到你的購物喜好、出行軌跡等信息。如百度導航等導航系統為人們出行提供便利的同時,也收集到了你出行的路徑信息等,通過分析這些信息,就可以掌握到你日常行為軌跡。我們使用的瀏覽器會自動對我們經常瀏覽的網頁信息進行收集,在下次訪問時,將優先推薦與此相關的網址。我們使用美團、淘寶、京東等app吃飯、購物時,系統也將自動保留你的信息,進而分析出你的購物習慣,甚至以此推測你的個人性格等。商家通過后臺的數據掌握消費者消費習慣時,消費者對此可能毫不知情,這也導致消費者處于被動地位,而這些數據恰好成為了商家謀求自身經濟利益的助力器。可是誰又能保證商家對這些信息不會過度使用或不恰當使用呢?誰又能保證這些信息不會泄露,被不法分子竊取,造成隱私嚴重泄露,威脅個人安全呢?人工智能的蓬勃發展帶來的隱私泄漏問題如何有效加以監管,是值得規范與約束的。
(三)網絡犯罪風險
在2017GMIC大會上,霍金提出了人工智能威脅論,他認為強大的人工智能的崛起,要么是人類歷史上最好的事,要么是最糟的。好的方面是指人工智能給人類工作生活帶來的便捷,如智能電視、智能音箱、機器人等。糟糕的方面體現在不法分子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進行網絡犯罪,導致網絡犯罪率的進一步提高。滕訊協助警方打掉了國內人工智能技術破解驗證碼的最大平臺,僅在2017年一季度,該打碼平臺就破解驗證碼達到了259億次。由此看出,犯罪分子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進行網絡犯罪的破壞力度之大。有數據顯示,當前網絡犯罪已經成為我國第一大犯罪類型,并且每年30%的速度同比增長。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被不法分子利用將對網絡安全以及公民人身財產安全造成重大傷害,相對于傳統網絡犯罪而言,這種類型的犯罪技術更高超,隱秘性與破壞性更強,對社會的和諧穩定構成了重大的威脅。
(四) 技術沉溺風險
人工智能的發展使個體的主體性得以更好地發揮,也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人們節省了腦力勞動。但隨之帶來的結果是人們對人工智能技術產生了依賴感。過度沉溺于智能產品的使用,容易導致人們精神的空虛以及工作上的分心。比如智能手機的應用導致了不少年輕人患上了“手機依賴癥”,長期沉溺于使用手機,遇到困難問題便馬上求助百度而不仔細思考,以此下去,這將使人們思維產生惰性,嚴重削弱自身的思維能力。與此同時,人們對手機使用的過度沉溺往往導致自身局限在自我世界之中,即使與親朋好友相聚也寧愿看著冷冰冰的屏幕而不愿意與之交談,這樣對個人交往造成影響的同時也極易形成孤僻自閉的性格。人工智能發展所帶來的人們對人情冷暖感知度的下降以及自身性格形成方面的影響不容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