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消費主義主義盛行的年代,在經濟生活中對人們的影響也越來越深。鮑德里亞對消費社會進行了深刻的批判,提出在消費文化占據文化“主因”的社會中,商品的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已經被符號所代替,商品披上符號的外衣,符號成為了商品。
熱播劇《北京女子圖鑒》將人們在生活中追求物質滿足的欲望淋漓盡致的展現出來,是反映現實消費文化的集大成作,故選其作為范例,結合鮑德里亞的消費主義思想來反思當下的消費行為。
關鍵詞:消費主義;物質;鮑德里亞;《北京女子圖鑒》
一、消費文化:符號控制的商品
熱播劇《北京女子圖鑒》講述了一個來自小城市的女孩在大城市生存的故事,這部劇放大鏡似的解剖了人性中陰暗的一面,把人的欲望血淋林的展現出來,故事中的女主角最向往大城市里的工作,以為大城市里每個女孩都過著光鮮亮麗的生活,畢業之后毅然決然的來到北京打拼。盡管生活的很艱難,但是女主角還是省吃儉用買LV包包,她最大的夢想也是擁有一個奢侈品包包,包包是她的電腦壁紙,每天提醒她為之奮斗,她忘了奮斗的動力應該是實現人生價值而不是物質。這整個過程里,“消費主義”始終是女主的行為目標。
這不影片向我們展示了極端物質世界的圖景,鮑德里亞說現代人被物質包圍,成了物質的奴隸,他說:“我們生活在物的時代:我是說,我們根據它們的節奏和不斷替代的現實而活著。在以往的所有文明中,能夠在一代一代之后存在下來的是物,是經久不衰的工具或建筑物,而今天,看到物的產生、完善與消亡的卻是我們自己”,那些櫥窗里展示的漂亮至極的商品勾起了人們內心深層次的欲望,就像劇中的那個女孩,沒事的時候就去那個名貴的包包面前瞻仰。鮑德里亞也舉了一個例子,他以當時聞名世界的商業中心:帕爾利二號為例,這是由數百家商店和娛樂設施混合的一座巨型商業中心,在這里人們幾乎可以買到需要的一切,不過,鮑德里亞卻和我們不一樣,他揭去了罩在商品之上的神秘的面紗,這些商品除去作為器皿“特別用途”之外,還有更值得我們去思考的意義:“櫥窗,廣告、生產的商號和商標在這里起著主要作用,并強加著一種一致的集體觀念”所有的物品已不再是簡單的商品,而是具有了特殊的意義,超越了實用的使用價值,也彰顯了消費者更為復雜的動機。各種商品都有屬于自己的LOGO,這些LOGO給予了商品象征符號意義,LV、PRADA之所以廣受歡迎,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LOGO具備了豐富的內涵,更高檔、更能滿足人的虛榮心。女主角的偶像是擁有令人艷羨的物質生活的上司,光鮮亮麗的生活無不是用金錢鑄造的一個童話的世界,高富帥男友、度假、游艇、價格不菲的包包等,護膚品和化妝品以及各種設計產品,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是:消費可以是一個解決方案,可以讓人忘掉一切煩惱。很多人以為身上出現了名牌logo就真的尊貴,然后自我滿足,人人艷羨。有時候好像是有道理的,購物讓我們心情愉悅,物質改善了我們的生活。但如果理想生活只靠消費來搭建,則容易進入誤區。
二、迷失的人性:物質的奴隸
鮑德里亞所理解的物的消費是指符號的消費,而符號也隨之而來形成了特殊的語言,我們理解的物是沒有生命的,是沒有個性,只是普遍性的東西。鮑德里亞所關注的是物所代表的個性,除了具體的用途之外它所體現的個性。符號消費不是指我們所說的日常的吃喝穿用,它的實質是消費者的“自我實現”,是為了體現自我價值的炫耀性消費,滿足的是內心的某種虛榮心。這種消費就形成了一種新的文化—消費文化。符號也具有了價值,而且符號成了消費文化的核心所在。鮑德里亞寫道:“不是物,而是價值。需求的滿足首先具有附著這些價值的意義”人們消費的過程中被吸引的不是商品本身的功能,而是被刻意制造出來的符碼意義。波斯特也認為鮑德里亞所說的消費:“變成消費對象的是能指本身,而非產品;消費對象因為被結構化成一種代碼而獲得權力”消費已不是真實的消費,已經變成了某種象征意義上的消費,《北京女子圖鑒》里的女主角因為男友給她買的是普通的內衣而不是名牌包就憤然和男友分手,包包所帶來的虛榮感已經勝過了人世間的溫情。鮑德里亞宣稱:“消費的主體,是符號的秩序”,“物”已經讓人忘掉了自己的主體性,被動的被物牽制著走,故事中的女主角因為虛榮,就找了一個不愛她的富二代談戀愛,在不對等的戀愛關系里,她承受著所有對方對她的忽視與輕賤,當然她獲得了物質的回報。她忘了我們要因為“這個人”本身而產生愛情,在物質世界里很多人是迷失的,在這個物化的世界,物質極大豐富、情感度稀薄。或者說,我們不再渴求情感,我們認為物質更能帶給我們滿足感。在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下,恐怕沒有人能“獨善其身”。
三、現代媒介對欲望的強制驅動
各種電視網絡媒介的興起,大眾通過看流動的影像,編碼、解碼以及受眾反饋也隨即完成。在消費文化盛行的時代,媒介也被物質所控制,被高度符號化。電視里的廣告渲染了一種非真實的畫面,在鮑德里亞看來電視里所表現的是一種“超真實”,真實和非真實之間已經沒有了嚴格的區分,鮑德里亞說道:“真實本身也在超真實中沉沒了,通過另一種復制媒介,可以巨細無遺地摹寫真實,如攝影。”市面上很多的時尚雜志無一不在宣導這樣一種觀念,它們向受眾展示精致的生活什么,教受眾怎么過一種“標準高貴的生活方式”:買奢侈品、打扮、出入大型高端商場,用物質來實現對生活的追求。多種多樣的廣告強調商品的符號,一件商品代表的往往是浪漫、個性、漂亮等屬性。甚至很多微信公眾號會寫諸如“人生必去的幾個地方”、“七夕節一定要送的禮物”等,大部分人已經成為物質的奴隸,很多商品都具備了彰顯社會地位的作用。在鮑德里亞看來我們唯有保持沉默才能抵御媒介對我們的洗腦,如果我們對媒介所傳遞的信息無動于衷,那么信息產生的循環鏈條必然會起不到任何作用。
四、結語
我們所消費的應不是物本身,而是物所代表的的象征意義,符號把人與人之間做了區分,享受著物質財富所帶來的虛榮感,在這個商品琳瑯滿目的時代,我們被物化,為此,社會應該有一個好的輿論指導,我們自己也應該認識到幸福不是來自于物質,無論在什么年代,在何種年齡,內心的滿足都不能僅僅依靠金錢。劇中的女主角,到最后也沒悟到她所追求的很多的東西無非是現代商家為消費者量身定制的一系列陷阱,她認為消費與人生的自我實現有著必然的聯系,追求時尚或是消費了某商品就擁有了愛情與自信成功的人生,然而她沒有認識到時尚的本質是沒有內涵的作態,而把人的價值實現和消費劃上了等號,這樣只會淪為了物質的奴隸。
參考文獻
[1] [法國]鮑德里亞著,劉成富等譯.消費社會[M].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2] [美] 波斯特.第二媒介時代[M].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3] 汪民安,陳永國,馬海良主編.后現代性的哲學話語——從福柯到賽義德[M].浙江人民出社,2001年.
作者簡介:康馨方(1990- ),女,三峽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專業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