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對西方社會物質文明的鼎盛發展和現代文化對社會的不斷滲透,鮑德里亞開創性地提出了用符號政治經濟學思想來詮釋當代社會運行規律。他通過對日常生活的文化分析,展開了對消費社會的符號政治經濟學批判,是對馬克思和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深化和發展,對現代西方社會核心價值扭曲之洞察是頗具遠見卓識的。
關鍵詞:鮑德里亞;符號政治經濟學;文化批判
鮑德里亞是一個始終在決裂也不斷在創新的哲學家,他認真研究過政治經濟學,但他不是考察社會生產關系,也不是從社會物質生產的層面去考察勞動產品,而是從消費的意義層面上對作為符號的商品加以考察,對現代發達資本主義社會消費活動的意義結構加以考察。他對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現狀的分析,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發展補充,對消費和符號等領域獨特的見解,都激勵著理論工作者對他的符號政治經濟學思想不斷思考和研究。
一、消費社會現象與符號價值的興起
20世紀70年代,西方資本主義社會進入到了一個發展的黃金期,技術革命的到來,進一步提高了生產力,同時也增加了社會財富。資本主義的主要社會形態已由生產型社會過渡到消費型社會,二者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前者通過生產驅動力作為創造社會財富、激活社會運轉。而后者則是通過刺激民眾的消費行為,用購買力來拉動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增長。鮑德里亞發現了隱含在消費社會內部的資本控制邏輯,他認為人們的消費行為已經不再是通過購買商品獲取其中的使用價值,馬克思使用價值的基礎性地位在消費社會中被消解了,取而代之的是符號價值,也就是說,人們通過購買商品不再是滿足基本的生存性需求,而是通過購買獲取一種符號,而這種符號在某種意義上標示著個人在社會中的地位。
鮑德里亞認為,只有揭示出消費社會中商品的符號價值,我們才能從本質上找到當代資本主義進行社會控制真正的操盤手。商品的符號價值是如何被創造出來的,又是如何被民眾接受的呢?在這里,鮑德里亞進行了詳細的推演:當民眾置身于賣場挑選形形色色的商品的時候,看似是根據自己內心的想法在進行著商品篩選,消費過程只存在于自己買不買或覺得適不適合,但實則在消費主體和消費品之間還存在著一個大眾媒介在影響著民眾的消費傾向。資本主義正是把大眾媒介當做生產、傳播符號價值的主要工具去影響個人的行為,影響群體的心理,進而影響整個社會的意識形態。
因此,在消費社會這一背景下,我們的行為依賴于大眾媒介,大眾媒介生產符號,把符號體系附加在各種各樣的商品上,諸如我們每天都能看到的廣告、代言,人們看到廣告所描繪的美麗圖景,內心就會產生如果我能擁有這個商品,我也會成為廣告里的那個人。
可以說,對商品符號價值的揭示是鮑德里亞在符號政治經濟學中對資本主義社會進行批判的主要理論武器。我們發現,鮑德里亞的批判主體看似是走向經濟哲學的道路,但實際上是在通過經濟概念來進行的社會文化批判,在這一點上我們會看到他和他的導師——列斐伏爾在批判道路上的繼承關系。而鮑德里亞進行符號政治經濟學批判的理論工具則是更多的借鑒了巴特的符號學理論,通過對能指——所指等符號學概念同消費行為之間進行嫁接使用,實現了社會文化批判的符號化轉向。
二、鮑德里亞符號政治經濟學評析
不可否認,鮑德里亞是站在時代背景的角度對馬克思傳統政治經濟學進行重新評估。符號價值的提出不僅對以生產作為資本運行邏輯的核心的馬克思政治經濟學進行顛覆,更是推翻了使用價值的基礎性地位,可鮑德里亞在對符號價值進行肢解時又繼續延續著馬克思的資本運行邏輯,甚至我們可以從符號價值產生的理論表述中看到了異化理論的影子。而且,鮑德里亞在后期多次運用的批判邏輯與觀察視角也為后現代哲學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研究視域,把經濟、文化、社會與藝術聯系在了一起。鮑德里亞在這些方面是有他獨自的理論貢獻和歷史價值的。
而且,鮑德里亞符號政治經濟學對我們當下現實生活的理論指導意義也是不可磨滅的。其一,為我們進一步研究當代資本主義社會提供了必要的理論依據。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我們需要更多的了解外部世界,而不是固步自封,更何況,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者基本的學術素養,通過研究鮑德里亞的符號政治經濟學,我們就會發現,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并沒有變,資產階級進行瘋狂資本積累的本質沒有變,只是手段變得更加隱蔽了。其二,為我們解決中國社會轉型期遇到的問題提供必要的理論支持。我們利用30多年的時間走完了資本主義國家上百年走過的路,這一路取得的成就不但提升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更增強了國家的整體競爭力。可我們發現,對符號的追逐似乎在我們的生活中也能夠看到些類似的影子,養生熱、追星族等一系列跟風現象充斥著我們的日常生活,影響著我們的自主選擇。可以說,對鮑德里亞符號政治經濟學進行分析可以為我們在經濟新常態的背景下如何發揮哲學社會科學的作用,如何更好地平衡經濟與社會文化的發展提供更寬的思維視野。
總之,鮑德里亞的符號政治經濟學思想雖然面對和探討的是全新的社會現象,卻并不是單純的思想禮花,他對當代的社會生活提出了諸多質疑和挑戰,并拓寬了嶄新的研究領域,構建符號政治經濟學批判的道路。但同時,我們也應該客觀面對和思考他對馬克思經典政治經濟學觀點理解存在的誤區,這要求我們在研究工作中持續地思考甄別。也許我們欣賞鮑德里亞不是因為他“為我們指明了斗爭的方向”,而是因為他拓展了我們關于斗爭的想像力,使人體會到了斗爭所帶來的無窮魅力。
參考文獻:
[1]道格拉斯·凱爾納,斯蒂文·貝斯特.后現代理論[M].張志斌,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148.
[2]包亞明.后現代性與地理學的政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175.
[3]讓·鮑德里亞.符號政治經濟學批判[M].夏瑩,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1.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738.
作者簡介:
張琪鈺(1992-),男,漢族,黑龍江省海林市人,黑龍江大學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文化哲學。
基金項目:本文為黑龍江大學研究生創新科研項目資金資助,項目編號:YJSCX2016-114HLJ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