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理論、人民的理論、實踐的理論和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理論,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建設的生力軍和接班人,要學會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觀察世界、分析世界,但是目前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存在理論認知不全面,認同度、信仰度和實踐度不高等問題,所以探索培育大學生馬克思主義理論自信的路徑,可以從促進多方聯動,優化教育環境;搭建多元陣地,創新內容形式;激發主體能動,構建內外化機制等方面入手。
關鍵詞:大學生;馬克思主義理論;認同
“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也是我國大學最鮮亮的底色。”歷史和現實的事實都證明,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理論、人民的理論、實踐的理論和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理論,它創造性的揭示了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第一次創立了人民實現自身解放的思想體系,對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我們黨和國家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實現了民族獨立和富強,社會主義建設的各項事業也取得了全方位、開創性的歷史成就。廣大青年學生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生力軍,肩負著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學習和踐行馬克思主義,用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樹立馬克思主義理論自信,才能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國和世界的發展大勢,才能有效應對面臨的挑戰,抵御風險、克服阻力、解決矛盾。
任何一種理論和思想,只有對它有全面深入的認知,才能有發自內心的認同,進而有矢志不渝的踐行。所以,樹立大學生馬克思主義理論自信,首先要有理論自知,進而上升為理論自覺,最后樹立堅定的理論自信。據調查,雖然我們學生從小就耳濡目染馬克思主義,但是絕大多數同學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不全面、不深入,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包含的基本內容、思想精華,為什么堅持馬克思主義,以及怎樣學習和踐行馬克思主義等問題的認知浮于表面。甚至很多同學受不良社會環境的影響,認為馬克思主義只是一種空洞晦澀的理論,沒有實際意義和實用價值,缺乏學習興趣,更沒有信仰和踐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正是因為對馬克思主義理論認識的不全面、不深刻、不系統,認同度、信仰度和實踐度才不高。究其原因,一方面與當今社會文化多元化和不良價值觀念的沖擊有關;另一方面也與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將馬克思主義理論教條化、形式化,缺乏適應時代特色和大學生心理發展特點的創新性指導有關。培育和增強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自信,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一、促進多方聯動,優化教育環境
人們對事物的認知、認同以及價值觀念、自信意識的形成,是多元環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增強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自信,需要學校、家庭、社會等多方主體攜手共筑,創造良好的教育環境。
良好的學校環境,是大學生馬克思主義理論自信培育的潛在資源和無形精神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廣泛開展文明校園創建,開展形式多樣、健康向上、格調高雅的校園文化活動”。完善學校教育環境,首先要優化課堂教育環境。教師在課堂上的言行舉止都會被學生們模仿和信仰,所以我們要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秉承“學術研究無禁區,課堂講授有紀律”的原則,在各科教學實踐中宣傳馬克思主義真理,打造積極向上、風清氣正的課堂環境。此外,還要抓好學生的學風建設,培育學生對課堂的敬畏感,針對大學生上課遲到、早退、玩手機的現象,必須采取有效的手段如“無手機課堂”等方法,塑造良好的課堂風氣,還原課堂應有的神圣和崇敬。其次,要進一步美化校園文化環境,發揮其以文化人、以境育人的功效。通過積極開展各種約題學術講座和國學講堂搭建傳統文化學習的殿堂;通過引進優秀人才、聯系杰出校友,發揮名師、學長對學生的榜樣作用;打造精品課程、特色活動,形成濃厚校園文化根基;通過電臺、廣播、校報、刊物、新媒體等方式形成良好的文化輿論氛圍;加大高雅藝術進校園的場次和力度,結合歷史悠久的紅色文化、廉政文化和法治文化,推出精品活動,使學生在強烈的情感共鳴和愉悅的感官享受中潛移默化的接受思想的熏陶,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效果。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氛圍,重點是要發揮家長的榜樣示范作用,言傳身教。大學階段是學生深入認識社會實際和逐漸步入社會的過度的階段,大學生們思維活躍,精力充沛,樂于接受新鮮事物,但存在思辨能力不足,極易受到社會上不良思想觀念的影響,學生在面臨各種不良思想影響,產生思想波動和價值偏差時,在潛意識會以自己父母的言行作為處理問題的參照和標桿,所以家長要發揮自己的榜樣示范作用,在家庭中敬老愛親、團結友愛,在社會中文明禮貌、誠實信用,在工作中愛崗敬業、努力奮進,積極踐行馬克思主義理論,發揮家長的言傳身教作用。
文明和諧、公平正義、互助友愛的社會環境氛圍,對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具有重要的塑造作用。增強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自信,離不開優良的社會環境氛圍。打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氛圍,首先國家要完善各項政策法規,對社會上各類不良思想言論和非法行為進行治理和打擊,明確人們思想和行為的“底線”。對于在網絡或線下惡意詆毀馬克思主義,宣揚民族分裂,激發群體矛盾,抹黑英雄人物的行為,國家要采取多種手段嚴厲打擊。其次,要積極宣傳引導,樹立榜樣,描繪人們言行的“高線”。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網絡媒體宣傳積極正能量的模范典型事件和英雄人物,樹立起人們心中的道德和價值豐碑,讓人們“見賢思齊”,用榜樣的力量引領社會風氣,打造崇賢尚德的良好社會環境。
二、搭建多元陣地,創新內容形式
增強大學生馬克思主義理論自信,要充分利用好課堂教學、社會實踐和網絡媒體等多元陣地,創新教育內容和形式。
首先,要發揮課堂教育的主陣地作用。思想政治理論課和各門專業課等課堂教育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思想觀念的主渠道、主陣地。但是目前我國課堂教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教育內容偏理論化、教條化,缺乏吸引力和實效性,教育形式以填鴨式的灌輸為主,缺乏互動性和啟發性。一方面,我們可以根據社會發展的實際,豐富課堂教學內容,用時事熱點事件解析深刻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用最新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解決大學生面臨的思想困惑,讓課堂教育內容更加豐富多彩、貼近實際、生動鮮活;另一方面,多采取“對話式”“問題探究式”和“情景式”等教學模式,積極探索網絡教學,開發更多大學生可以隨時隨地觀看的網絡直播課、“慕課”等課程,占領網絡思想陣地,積極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達到更好的思想引導效果。
其次,增強社會實踐的養成功效。實踐作為社會發展的邏輯起點和開展認識活動的基礎,是大學生理論自信建立的重要方式,在理論自信形成的外化階段發揮著關鍵性作用。拓寬實踐渠道,學校應主動與政府機構、街道社區、公司企業和社會團體等單位建立穩定的合作關系,聯合建設社會實踐基地,并且根據大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制定符合大學生發展需要的實踐內容和形式,根據知識水平的不同層次和個體的不同需要,開展多種形式和內容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
最后,重視網絡媒體的輿論引導。互聯網時代網絡新媒體已成為人們獲取信息,表達觀點的重要載體,充分利用各種新媒體工具如微博、微信、QQ、校園論壇、抖音等媒體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可以更好地得到大學生的認可和青睞,也更加具有實時性、多樣性和針對性。我們不僅要主動適應網絡媒體的發展趨勢,更要把握這一趨勢,引領這一趨勢。同時要注意在網絡媒體的宣傳過程中,要將宣傳內容的質量建設作為重點,實現內涵提質增效。高校和教育工作者要能夠及時捕捉網絡輿論熱點,把握輿情的苗頭、傾向性,對學生進行積極正確的引導,還要培育和發掘大學生中的網絡媒體“意見領袖”,鼓勵那些認同并主動弘揚馬克思主義的自媒體平臺和個人賬號,形成引領大學生思想觀念健康發展的的主流輿論。
三、激發主體能動,構建內外化機制
馬克思曾說過:“歷來為繁蕪叢雜的意識形態所掩蓋著的一個簡單事實: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所以增強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自信,首先要解決學生們的現實困惑,圍繞大學生的主體性需要開展教育引導,激發學生主體能動性,構建起主體內外化機制。
首先要解決學生的現實困惑,如學生面臨的生活適應、情感挫折、就業升學等現實問題,應利用馬克思主義理論來有針對性的指導解決,達到事實與價值的統一,讓大學生從心底信服,真切的感受到馬克思主義的偉大理論魅力和現實價值。其次要采用適應學生認知特點的話語體系,一種理論和思想要想被人們廣泛接受和認可,除了其自身的科學性和實踐性因素外,還需要采取通俗易懂、易被大眾接受的語言形式傳播。推動馬克思主義理論由國家話語體系向公民話語體系轉變,由官方話語體系向平民話語體系轉變,轉變的過程就是傳播的過程,就是理論觀念接地氣的過程,所以要把馬克思主義理論自信推向深處、推向實處,讓它在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像空氣一樣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就必須探索一種符合大學生特點的話語體系。最后,構建主體內外化機制。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教育和引導,需要點面結合,要有整體頂層設計也要有具體的落細、落小、落實。除了每項具體的措施外,構建整體的主體內外化機制,具有提綱挈領的重要指導意義。根據人類認識、實踐的邏輯規律,大學生思想觀念培育的內外化機制應該是:教育學習—內化反思—實踐檢驗—修正認同—外化踐行—教育學習,這樣一個循環往復、螺旋上升的過程。構建大學生思想觀念培育的內外化機制,激發大學生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主體能動性,讓大學生主動學習和揣摩科學思想理論的歷史意蘊和時代價值,實現對馬克思主義的“真懂”“真會”。
四、結語
增強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自信,關鍵在于從全面分析內外部原因出發,構建起一個全方位立體的多元培育格局,首先要促進學校、家庭、社會多元培育主體聯動,優化教育環境,其次要搭建增強大學生馬克思主義理論自信的課堂、實踐和網絡媒體多元陣地,創新教育的內容和形式,最后要從大學生主體出發,激發其主觀能動性,構建起馬克思主義理論自信內外化的有效機制。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EB/OL].中國軍網,http://www.81.cn/dblj/2018-05/03/content_8021593.htm.
[2]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3]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612/t20161208_291306.html.
[4] 習近平:在2015年春節團拜會上的講話[EB/OL].新華網,http://www.xinhuanet.com/2015-02/17/c_1114401712.htm.
[5]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張瑞芳(1991- ),女,河南安陽人,助教,法學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