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老齡化社會和家庭結構的逐漸演變,空巢家庭的數量大幅上升。“空巢”家庭的形成是一個漫長而多變的動態過程,受到家庭結構、個人意志、社會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其中社會因素的影響越來越大。空巢老人作為一個相對弱勢的群體,其養老服務方面的需求不可能單靠已經逐漸弱化的“空巢”家庭作用來實現,如何充分利用現有社會資源更加有效地滿足城鄉空巢老人的養老需求,促進和諧社會的進步,仍然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關鍵詞:空巢老人;老齡化 ;養老;社會支持
隨著老齡化社會的演變,我國老年人口數量大幅上升,獨居、孤寡的“空巢老人”數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長。從《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數據顯示,截止到2015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數量有 2.22億,占總人口的16.1%,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達到1.44億,占總人口10.5%[1]。根據有關預測,在2030年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例為25.3%,到了2050年這一比例將上升至36.5%[2]。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加速,社會人口流動性加強,越來越多的老人家庭成為空巢家庭,據全國老齡辦的統計數據顯示,在我國有近一半的老人屬于城鄉空巢家庭或類空巢家庭,空巢老人的生活狀況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中國老齡產業發展報告(2014)》數據顯示,目前中國的老年人口中有近一半都是空巢老年人口,預計未來這一比例將突破70%[3],屆時中國將有超過兩億的老人為空巢老人。未來,在我國空巢家庭將成為老年家庭的主要家庭形式。
當前中國,除了廣大農村地區青壯年因為外出務工、求學、經商等原因外出使得大量家庭“空巢化”外,很多大中小城市的年輕人因為求學、就業、異城居住或同城異居而導致的“空巢家庭”的現象也普遍存在。在我國經濟轉軌、社會轉型、文化轉承的形勢下,這種家庭空巢化與人口老齡化、高齡化等不斷疊加,產生了重要影響。首先,在社會層面上,空巢家庭及老年人的增加,將引起社會消費結構的劇烈變化,導致發展失衡。人口老齡化、空巢化的加快,增加了我國醫療保險基金、養老保險基金和養老社會服務的支出壓力;在家庭層面上,隨著我國第一代獨生子女的父母進入老年,“4+2+1”的家庭結構普遍存在,涌現出大量空巢家庭,一旦出現父母失獨、夫婦失偶、家傳失繼等家庭危機解決不好的情況,就會引發新的社會問題;在老人自身層面,在“養兒防老”的傳統思想熏陶下除了可能出現如視力下降、兩耳失聰、表達含糊、行動不便等正常生理變化外,當需要依靠子女而子女不在身邊時會產生孤苦、自憐等“失依”之感,甚至出現有強烈孤獨感的“空巢綜合癥”。孤寂,心情暗淡、食欲降低,睡眠失調,脾氣暴躁或愁眉不展等都是空巢老人常見的心理體驗與情緒狀態。[6]
一、文獻綜述
“空巢”現象由來已久,但人們一直沒有充分的意識到這個問題,特別是農村地區。[7]由于經濟發展的地域化,不占優勢的農村因各種制約因素而無法達到城市的經濟水平,農民工外出務工、大學生拒絕返鄉就業、子女定居城市等現象越來越普遍,與此相對應的,農村的“空巢”家庭日益增多。[8]與城市相反,農村的空巢老人難以享受到健全的養老保障體制,其日常生活和精神慰藉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農村空巢老人面臨的養老難題更為嚴峻。[9]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農村傳統的養老方式受到了嚴峻的挑戰。解決農村空巢家庭養老問題,除了繼續保持家庭養老的方式外,還需建立和完善農村社區養老方式并加大對農村養老保障資全的投入。
相對于農村空巢家庭的生活困境,城市空巢家庭雖然在經濟上處于優勢,但城市發展也引發了一系列的養老問題。空巢老人生活得到基本保障以良好的經濟條件為基礎,但由于空巢老人群體的特殊性,如何更好的照料其日常生活也是重大難題。城市的高樓與快節奏生活使得老年人的生活狀態更為拘束,空巢老人所能接受的養老服務理論上來說五花八門,但是仍然是以機構或是社區提供為主。為了維持正常生活購買服務,以養老金及相關補貼為主要收入來源的老年人經濟壓力增大。另外大部分城市空巢老人更愿意接受家庭養老、社區養老,居家養老和機構養老的養老方式未被普遍認識和接受。[10]如何提高城市空巢老人養老水平,使這一部分人能夠安度晚年,這依然是一個值得深思與解決的問題。
根據全國老齡委的預測,2015年到2035年我國老年人口的數量漲幅到達29%,即將從2.12億上漲到4.18億,平均每年將增加一千萬左右,而“空巢”老人大多的生活都是“一餐飯一個人一盞燈”。空巢家庭老人面臨的經濟支持、精神需求、疾病醫護等問題,不僅僅是個人和家庭需要面對的,更需要社會以及政府共同努力,尋求合理的社會支持,使其自我呵護、安度晚年。
二、現狀及問題探究
隨著社會的發展變遷,我國老齡化社會情況愈發嚴重,家庭的結構也有了很大的改變。傳統的“四世同堂”“三代同堂”的現象越來越少,現代家庭結構愈發“小型化”和“核心化”,這些改變對城鄉空巢家庭的生活環境產生重要影響。在老齡化日趨嚴重的情況下,家庭養老的觀念和道德壓力日漸衰弱,家庭長者的權威地位也在漸漸消失,空巢老人家庭所處的環境日漸惡化。
(一)城鄉空巢家庭經濟支出壓力大
1.養老金難以承擔正常的經濟支出
大部分城市的空巢老人都是已退休群體,經濟來源主要是退休金和養老保險金,但二者難以完全滿足空巢老人養老的經濟需求。首先,由于身體機能與免疫系統功能弱化,老年人罹患各類疾病的幾率遠高于年輕人,一般的退休金和養老保險金無法維持其定期檢查、就醫、拿藥等消費支出。其次,為了保持生活質量,空巢老人必然有娛樂服務方面的養老需求,需要購買一定的養老服務,這也將增加空巢老人的經濟壓力。
2.收入較低,難以維持生活
與城市的養老情況不同,農村空巢家庭的支持體系以“養兒防老”為主,沒有退休金和養老保險金的支持,當老年人無法獨立勞作的時候,他們除了依靠自己微薄的積蓄生活,主要就是靠子女提供資金支持。而由于農村養老保障體系不夠健全,對于制度的依賴性較低,大多農村空巢老人要靠自己微薄的收入養老。同時,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滯后的現狀也使得部分空巢老人的生活較為困難,溫飽、醫療、心理健康等問題需要依靠外力解決。
(二)城鄉空巢老人精神空虛,缺乏心靈撫慰
1.生活空間封閉,缺少精神撫慰
除了日常的物質需求外,長期生活在城市高樓的空巢老人更加需要的其實是心靈上的慰藉。有研究發現,“日久獨居”的老年人更容易患上“空巢綜合癥”,容易引發中樞神經紊亂、免疫力下降、內分泌失調等問題,甚至有可能誘發或加重老年癡呆癥。據統計當前城市空巢老人中需要聊天幫助、精神交流的有12.9%,需要看病陪護的有 19.5%,而需要生活支持的達到28.3%,空巢老人的基本生活保障需要社會的重視和幫助。[11]
2.缺乏交流溝通,生活孤單
生活在農村的空巢老人普遍缺乏與人交流溝通,子女外出之后,有伴偶的老年人尚且能夠彼此照料,日常也可以交流溝通;但是失偶的空巢老人并不具備這些條件,他們的生活更加孤單寂寞,這不僅對他們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響,還容易引發身體上的各類疾病,從而加重整個家庭的負擔。同時,隨著空巢老人年齡的增長,容易產生情緒焦慮、懼怕死亡、自卑自憐等缺乏精神撫慰的消極的情緒。
(三)城鄉空巢老人缺乏生活照料
1.服務機制不健全,缺少養老服務
生活在城市的空巢老人,有一部分因為身體不便無法前往社區參加娛樂活動,娛樂服務方面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其次,當前我國養老服務提供機構并不具備較高的水準,民眾對于養老服務提供機構的認可度也并不高,導致空巢家庭的老人無法得到切實有效的服務和照顧;另外,每個社區的服務設施是有限的,在老齡化趨勢加重,空巢家庭老人增多的情況下,社區的服務設施供不應求,養老服務供給的缺口比較大。
2.“照顧缺位”現象嚴重
由于傳統“養兒防老”的觀念的影響,很多的老人希望也堅持讓子女能夠在身邊照顧自己,但是仍然存在大量“照顧缺位”現象,大部分農村青壯年迫于生活壓力大量外出務工,農村家庭空巢化現象日趨嚴重。老年人失去了子女的近距離照顧,只能自食其力,照顧自己。與此同時,許多成家了的年輕人選擇去大城市務工,而把年幼的子女留在農村交由老人照顧,不僅老年人自身的照料沒有得到保障,還加重了他們的經濟生活負擔。
(四)城鄉空巢家庭低齡化趨向顯著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城鄉空巢家庭的低齡化趨向越來越明顯。在過去,幾代同堂的現象不足為奇,每個家庭的人數都很多,即使年輕人長期外出,家里也還有其他的兄弟姐妹可以照顧父母。我國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以來,三十余年的“計劃生育”政策影響顯著,獨一代開始步入中年,他們的獨二代子女也逐漸步入青年,因為外出求學、工作而離家的不在少數,與子女異地分離的獨一代因此提前進入空巢期。
(五)空巢老人安全意識薄弱,生命財產存在安全隱患
當老年人的年齡不斷增高,記憶力便不斷衰退,他們的安全意識相對降低,容易輕信別人的話。不少的犯罪份子瞄準老年人安全意識薄弱、警惕性低這一弱點,以電話、上門推銷等方式對他們進行詐騙、推銷,甚至搶劫、偷盜。這些犯罪活動不僅使得老年人的生命財產受到損失,也給他們帶來了極大的心理壓力。
三、政策建議
(一)統籌城鄉經濟發展,構建城鄉經濟一體化
對于城鄉空巢家庭來說,經濟條件是生活幸福的基礎和保障。因此,要大力發展城鄉經濟,提高空巢家庭的生活水平,讓空巢老人們能夠“吃得起、住得起、用得起”,讓老年人不用因為生病等重大支出而擔憂煩惱。同時,發展城鄉經濟,實現城鄉經濟一體化有利于農村企業的發展,這將會吸引農村勞動力留在農村務工,從而更好地在家照顧好老人。
(二)豐富精神文化生活,提高生活品質
充分地利用好社區的養老服務資源,經常性地開展一些適合老年人的活動,讓空巢老人能夠走出家門,走進社區,融入到社會文化生活中來,豐富業余活動,提高生活質量,從而讓他們的精神生活也有提升,降低老年人患“老年癡呆癥”的風險。農村空巢老人的日常生活比較單一,缺少娛樂休閑場所和娛樂活動,因此政府要加大對農村空巢老人文化建設的投入,完善公共設施基礎建設和提供公共服務,使空巢老人“老有所樂”。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豐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其生活品質,讓他們安度晚年,都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
(三)積極發展社區養老、機構養老,建立空巢老人保障護理基金
政府要加快探索和建設社區養老、機構養老模式,通過各種激勵措施吸引社會各界的志愿者、企業和公益組織加入到社區養老服務中來,滿足不同老齡人口的養老需求,構建多元的養老模式。切實發展社區照顧體系,透過老年托管中心、老年飯桌、網絡安全呼叫系統等服務網絡解決空巢老人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問題。[11]建立空巢老人保障護理基金,利用該基金解決老人們生活上遇到的一些問題與麻煩,保障其健康和基本生活。
(四)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擴大醫療保險覆蓋面
進一步健全和完善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擴大并鞏固基本醫療保險的覆蓋面,提高并保障醫療保險待遇水平,讓城鄉老年人特別是空巢老人不用為“看病貴、看病難”而擔憂。同時結合新一輪城鎮化建設,通過合作、托管、建立醫療聯合體等方式,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服務水平和能力,減輕就醫負擔。
(五)加強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弘揚尊老愛老新風
百善孝為先,政府要加強尊老愛老的宣傳力度,提高全社會的養老意識和責任意識,營造良好的全民養老氛圍,增強民眾的家庭養老意識和法制意識,尊老愛老。同時,企事業單位可將“孝”作為職員考核的一部分,這將有利于“孝”文化和養老意識的傳播。另外,應該加強民眾的法制教育,國家應該制定相關的法律政策,規定子女每月給予父母的贍養費用,對拒絕養老的行為作出處罰。增強子女尊重老人、孝順父母的觀念應該從小抓起,從教育著手,讓子女從小接受正確的價值觀的教育,緩解未來家庭空巢化的壓力。
參考文獻
[1] 國家統計局.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2016-2-29.
[2] UNPopulationDivision.WorldPopulationProspects[M/OL].2015.
[3] 陳郁.人口老齡化帶來大量產業機遇[EB/OL].中國經濟網,2014-09-23.
[4] 侯濤.“2013年世界衛生統計報告”發布[N].環球時報,2013-05-18.
[5] 張民省.當前我國“空巢家庭”現象與化解的對策[J/OL].人民討論網,2016-12-06.
[6] 代睿.關愛“空巢老人”[J].人民網·強國社區,2013-09-25.
[7] 李波.農村空巢家庭養老保障問題探討[J].中國綠色畫報,2017(10).
[8] 王曉歡.城市化進程中農村“空巢”家庭養老問題研究——來自湖南省的調查[D].湖南師范大學,2006.
[9] 胡薷月,張小婉.關于農村空巢家庭養老問題的研究[J].青年時代,2016(31).
[10] 程麗麗.城市空巢老人多元化養老服務及其問題研究——以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為例[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3.
[11] 王麗穎.城鄉“空巢”家庭的養老問題研究[J].商洛學院學報,2016(2).
作者簡介:鐘玉婷(1998- ),女,江西萍鄉人,本科在讀,南昌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研究方向:社會保障、老年生活、司法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