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芳
【摘 要】漢畫像石的美是不言而喻的,漢畫像石除了埋藏于地下兩千多年靜止的圖像美,還有畫面流露出的故事的敘事美。本文通過神話傳說主題畫像石、歷史故事主題畫像石和社會生活主題畫像石三個方面來討論漢畫像石所呈現的敘事性審美特征。
【關鍵詞】漢畫像石;敘事性;審美
中圖分類號:K879.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11-0118-02
“所謂漢畫像石,實際上是漢代地下墓室、墓室祠堂、墓闕和廟闕等建筑上雕刻畫像的建筑構石。其所屬建筑,絕大多數為喪葬禮制性建筑,因此,在本質意義上漢畫像石是一種祭祀性喪葬藝術品?!?/p>
漢畫像石的題材多來源于神話傳說、歷史故事和社會生活,從多處出土的畫像石來看,畫面雄渾質樸,形象真實生動,呈現出豐富的敘事性特征。漢畫像石的創作者們對各種題材進行概括、提煉,用描繪的圖解方式對客觀事物和場景進行故事的講述,使畫面呈現出了帶有豐富情節、令人無限神思的敘事性審美。
一、漢畫像石中以《山海經》為代表的神話傳說所呈現的敘事性審美特征
《山海經》是我國第一部集中記錄了神話片段和原始思維的先秦古籍。全書以山海之所經歷,敘述了怪獸異人的地域分布,以及由此產生的神話和巫術,極富象征意味。其中記錄了地理、歷史、民族、神話、宗教等諸多內容。這種神話故事的思維形態,與華夏初民居住在由山川阻隔的內陸所形成的地緣文化心理是分不開的。
原始初民對自然災難充滿了恐懼與危機感,他們對世界無法全面認識與掌控,“只好通過超邏輯的神話思維去尋求偶然性背后的必然”“原始人對顯而易見事實的客觀解釋并不那么感興趣,但他們有迫切的需要,或者說他們的無意識心理有一股不可抑制的渴望,要把所有外界感覺經驗同化為內置的心理事件”。于是神話誕生了。神話的誕生使原始初民得到類似宗教的情感慰藉,解答了他們對于世界及自身的疑惑。
漢畫像石上所刻畫的神話故事主要來源于《山海經》。漢畫像石中多次描繪的西王母就出現在《山海經》中。《山海經·西三經》中載:“又西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發戴勝,是司天之厲及五殘?!薄渡胶=洝ご蠡奈鹘洝分杏州d:“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侖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處之。其下有弱水之淵環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輒然。有人戴勝,虎齒,有豹尾,穴處,名曰西王母。此山萬物盡有?!?/p>
漢畫像石《山海經》畫像題材中,西王母經常與三足烏、九尾狐、玉兔搗藥或義和主円組合成圖。畫像中西王母常常位居中間,周圍環繞有九尾狐、三足烏和玉兔等仙禽神獸。西王母戴“勝”居中,兩旁由羽人跪拜侍奉,一羽人捧杯,一羽人執嘉禾或靈芝等仙物,畫面左側有玉兔和蟾蜍搗藥,上方有神鳥及祥云,鳥獸羽人各司其職,一派祥和有序的天上神仙場景。畫面極富有情節性,流露出類似動畫的質樸而又頑劣的敘事感。
二、以歷史故事為主題的漢畫像石所呈現的敘事性審美特征
漢畫像石以歷史故事為主題的也占了相當大的比例。信立祥認為“漢代墓地祠堂畫像中歷史故事類題材的出現,有風俗習慣的原因,還有與祠主的性格、理想、政治傾向有著直接的關系,甚至有可能其具體的題材內容是祠主生前就選定好的”。
這類畫像石大量出現在東漢晚期,不同地區的出土雕刻風格各不相同。其中最為集中的是山東嘉祥武氏祠,祠內刻有數十副歷史故事畫像。有以黃帝、蚩尤、堯、舜、禹等傳說為主題的歷代帝王圖,也有周公輔成王、泗水升鼎、孔子見老子、秋胡戲妻、荊軻刺秦王等為主題的歷史故事圖。大多表現的是漢代儒家思想重孝道,重仁義,敬賢重士,尚武任俠,報恩復仇的積極進取的社會精神。
“荊軻刺秦王”是戰國晚期的歷史事件,表現的是荊軻對太子丹的“忠”和“義”。山東嘉祥武氏祠出土的“荊軻刺秦王”畫像石,建于公元四七年,描述的是“秦王驚,自引而起,袖絕”,“荊軻逐秦王,秦王環柱而走”的瞬間情境。畫面用荊柯負傷向秦王擲出匕首的瞬間來表現整個故事的高潮。荊軻怒發沖冠,匕首中柱,秦王神態慌張繞柱而逃,左邊兩個衛士驚慌逃竄,右下方秦舞陽驚恐萬分仰面跌倒。整件作品氣勢厚重,渾樸流動,運用夸張的手法有力地表現了主題,畫面緊張有序,富有極強的敘事感。
出土的漢畫像石中還有大量的“孔子見老子圖”,主要反映的是孔子尊敬師長、勤奮好學、不恥下問、忠孝節義的儒家思想?!翱鬃右娎献印痹凇肚f子·田子方》 中載:“孔子見老聃,老聃新沐,方將被發而干,慹然似非人。孔子便而待之?!碑嬅嬷?,孔子在老子面前表現出的是一種非常尊敬、謙卑的姿態。這一場面主要是通過孔子的身形舉止進行表現,此外創作者還借助飛鳥形象完善畫面。洪適在《隸續》中就記錄:“孔子面右,贄燕,老子面左,曳曲竹杖。中間復有一雁,一人俛首在雁下?!?/p>
三、以社會生活為主題的漢畫像石所呈現的敘事性審美特征
《漢書·事貨志》中描述:“漢興……非遇水旱,則民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盡滿,而府庫余財,京師之錢累百鋸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腐敗不可食?!庇纱丝梢?,漢代社會生活極其豐裕。漢畫像石中的車馬出行、樂舞百戲、庖廚宴飲、講經授業、門吏奴婢等社會生活題材的畫像石,表現了一種充實豐盈、郁勃奔放的社會精神風貌,這與漢代社會豐裕的物質基礎和寬松的人文環境是分不開的。
“車馬出行圖”是最常見的漢畫像石社會生活題材,這類畫像石數量多,刻畫氣魄恢弘、生動形象,是漢代畫像石中非常精彩的一部分?!败囻R出行圖” 在各朝各地都有出現,早在春秋戰國時代車馬代表的就是身份的象征。到了漢代,出行浩蕩、車馬盈門更是顯赫的標志。漢代貴族地主的出行車隊大都很壯觀,前有導騎,后有驅從,還伴有斧車、鼓車,浩浩蕩蕩,車輿裝飾“姿極耳目”,有些甚至“奢過王制”。東漢時期,已有了嚴格的乘車規定,但富商大賈們就是借用官員的車輛形制,也要招搖過市,顯耀身份。這種奢靡風氣因官吏不予干涉,長期流行,說明了當時的車馬儀仗在人們心中的重要位置。
漢畫像石在大量反映漢統治階層窮奢極欲生活的畫像中也間或出現一些勞動人民從事生產活動的場景,如農耕紡織、漁獵采集、收獲加工等畫像,主要分布在農業、工商業和社會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如:四川成都、陜西陜北、山東魯西南、江蘇蘇北、河南南陽。這些題材的畫像所表現的是對統治者養尊處優富裕生活和擁有土地及奴仆的一種夸耀。
其中,四川的漢畫像磚石幾乎都是反映社會現實生活的,這在其他地區是罕見的。究其原因,主要受兩方面的影響:其一,自戰國以來,四川地區經濟就比較發達,到了漢代更是農產豐饒、手工業發達、工商業活躍;其二、四川地區漢畫像石把勞動人民的生產勞作場面作為獨特的審美方向,體現了漢人積極樂觀面對現實生活的人生態度。其用意顯示的是地主貴族擁有的財富,抑或是希望死后到陰間能擁有這些財富,讓靈魂過上幸福安逸的生活。但創作者在寫實的表現中融入了浪漫主義的敘事風格,呈現出了鮮活生動的畫面效果。
漢畫像石深沉而稚拙,雄渾而質樸,雖然是一種祭祀性喪葬品,但傳達的內容卻是積極進取的,充滿希望的。漢畫像石中各個情境的刻畫無不真實生動,反映了漢人安邦樂居、其樂融融的時代精神風貌,表達了民眾積極進取的社會生活態度。漢畫像石最能引人入勝的是一個個真實生動的主題形象,一幅幅潺潺流動的敘事畫面。當人們面對這些有著兩千多年歷史的畫像石,感受的是如電影般娓娓道來的早已遠去的故事與傳說,這種吸引正是漢畫像石流露出的有著豐富情節敘事性的牽引,帶給了人們豐富的、充滿了幻象的觀看經驗。
參考文獻:
[1]龔廷萬,龔玉,戴嘉陵,主編.巴蜀漢畫像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
[2]中國農業博物館,編.夏亨廉,林正同主編.漢代農業畫像磚石[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1996年.
[3]康蘭英,朱青生主編.漢畫總錄(第九卷)[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
[4]王建中,主編.中國畫像石全集(第六卷)[M].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