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勃
【摘 要】隨著數字化的發展,新媒體也在逐步發展、更新,國家也在不斷出臺扶持國產動畫的政策,我國動畫產業也得到了蓬勃發展,中國動畫專業的教育也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為了使中國動畫更好地發展,本文基于新媒體時代下高校動畫教學方式的改革進行了思考。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動畫教學;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11-0173-01
隨著我國動畫產業的發展,以及各個高校對動畫相關專業的重視,動畫產業的未來非常光明。如今,雖然動畫產業蓬勃發展,動畫優秀制作人才為大家帶來各式各樣的動畫作品,但我們不能無視我國高校動畫教育在教育方式上的缺點。動畫產業和動畫教育是相輔相成的,動畫產業發展的同時,會帶動動畫教育的發展。筆者認為,動畫教育中所造就的人才將成為動畫產業更好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因此,為了動畫產業的持續發展,在動畫教育教學上一定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從而使動畫專業的人才能夠在動畫產業中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才能,實現自己的價值。
一、新媒體時代下高校動畫教學的改革方式
(一)強化專業課程平面設計能力。動畫專業的基礎課程大部分以藝術基礎理論為核心,教授學生動畫的概論、繪畫的技巧等。傳統的教學方式是,學生聽取老師對理論知識的講解,然后按照老師的講解對色彩、圖畫線條等進行設計。這種方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讓學生學習到了平面設計的基本知識,但是仍然沒有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平面設計,而且容易使學生產生固定思維,不利于學生的創新性發展。現在的平面設計大多都是及時渲染動畫,它的設計性、互動性要求,以及人機互動等比傳統的要求高,因此,提升學生的平面設計能力勢在必行。
要提升學生平面設計的能力,首先,要理解平面設計的核心所在,即色彩的構成、平面構成、立體構成等。老師可以在學生理解了理論知識的前提下,給學生安排和平面設計相關的課程活動,讓學生自己動手,運用所學習到的理論知識,完成課程活動所要求的設計,在此過程中,老師可以進行適當點撥,讓學生能夠發散思維,在原有的基礎上創造出自己想要的設計效果。采取這樣有針對性的教學,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平面設計的能力,同時也能讓學生開發自己的思維。
(二)符合新媒體審美的專業理論教學。隨著時代的發展,動畫呈現的形式多種多樣,有動畫電影、動漫、漫畫等。無論形式如何的變化,動畫以視覺感官為主來決定動畫是否受歡迎的模式仍然不會改變,大家選擇一部動畫電影的依據,就是它的動畫設計是否符合自己的喜好。因此,為了使動畫教學的效果更加顯著,老師在教學時,應當盡可能使專業理論的教學符合新媒體時代下的審美。
如何更好地符合新媒體時代的審美,需要老師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多種方式的教學。比如給學生播放國內外受歡迎的動畫電影、動漫等,讓學生研究這些作品,以此了解當代社會人們的喜好。同時,給學生布置任務,定好一個主題,讓學生設計動畫作品,要求學生在新媒體審美的前提下設計出自己的作品,這樣既讓學生了解了新媒體審美的重要性,也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
(三)改變教學思路。新媒體技術的介入,拓寬了動畫教學的思路。傳統的藝術教學中,老師們往往都是以理論知識的講解為主,忽視了學生實際運用能力。在新媒體環境下,出現了很多與動畫相關的產業,如電影、游戲、動漫等,這些不同形式的動畫大量出現,帶來的是符合當代動畫產業發展的專業人才的短缺。
如何使學生更加順應這個時代的發展,就是老師們急需解決的一個問題。筆者認為,老師們需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思路,順應時代的發展,采取集靈活、動態等理念為一體的新的教學方式,在教學中加入和動畫相關的企業的管理方式,如,實行“小組制”,在動畫教學過程中,將學生分為若干個小組,老師可以在理論知識講解的前提下,給學生布置作業,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設計出符合老師既定主題的作品。這樣的方式,不僅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地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案例中,提高了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同時,小組形式的組合,提高了學生的團隊意識,為以后在動畫企業中更好立足起到了鋪墊作用。
二、結語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不斷發展,動畫產業在對動畫專業人才的綜合素質要求方面也不斷改變,因此,為了動畫產業能夠持續發展,就需要動畫專業老師們在教學方式、教學思路上進行改變,順應新媒體時代發展的潮流,符合新媒體時代的審美,不拘泥于傳統的動畫模式,進行創新設計,通過動畫專業教學方式、教學思路的改革,培養出越來越多符合時代發展趨勢的人才,促進動畫產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胡兮.新媒體時代的高校動畫專業教學改革[J].明日風尚,2017(2).
[2]田蕾.新媒體時代高職高專院校動畫專業教學改革探究[J].科教導刊:電子版,2017(8):94.
[3]廖建民.數字媒體時代下高校動畫專業教學改革實踐[J].文藝生活·文海藝苑,2016(4).
[4]趙冰瑤.新媒體技術條件下影視動畫專業教學方法改革的思考[J].藝術評鑒,2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