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思潔
【摘要】目的 探討患者發生切口感染的手術室相關因素及護理體會。方法 選取我院2017年6月~2018年6月120例切口感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60例,觀察組患者進行針對護理,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結果 經研究分析,患者出現切口感染的因素有醫護人員、手術器材、患者所處環境消毒不徹底、患者的身體狀況、手術類型等。觀察組患者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切口感染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切口感染會影響患者術后恢復,增加不必要的風險,醫護人員應提高重視程度,針對性護理能降低切口感染率,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切口感染;手術室;相關因素;護理對策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10..01
手術切口感染是由于大量細菌浸入切口位置,造成切口感染。近年來,抗菌藥物逐漸增多,術后切口感染得到了明顯的控制。但由于消毒不徹底,或護理不到位,易為細菌、真菌等微生物提供適宜環境,造成切口感染[1]。為減少切口感染的情況,降低切口感染的感染率,現對我院120例切口感染患者研究分析,提出護理優化方案,具體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7年6月~2018年6月120例切口感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照組患者男33例,女性27例;年齡25~68歲,平均(46.2±2.6)歲,手術類型:婦科手術15例、胃腸手術17例、膽道手術12例、骨科手術6例;切口分類:Ⅰ類切口12例,Ⅱ類切口16例,Ⅲ類切口22例;觀察組患者,男25例,女35例;年齡23.5~70.2歲,平均(45.6±3.6)歲。手術類型:婦科手術12例、胃腸手術16例、膽道手術14例、骨科手術8例;切口分類:Ⅰ類切口11例,Ⅱ類切口25例,Ⅲ類切口24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入選條件:所有患者對此次研究均具有知情權,且愿意配合該調查。經檢查,所有患者符
合切口感染的跡象。所有患者精神正常,表達能力無障礙。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則接受針對性護理措施。具體內容如下:成立專業護理小組,組長擁有豐富的護理經驗,每組成員5名,明確個人護理職責,嚴格進行規范操作,不免不良事件發生,另外,進行定期考核制及定期培訓,不斷提高護理人員的專業技能[2]。心理護理及健康宣教。多與患者進行溝通,時刻掌握患者身體狀況及心理狀況,不斷調整治療方案,針對患者的病情給予分析,講解以往相同病情的成功案例,提高患者治療疾病的信心。此外,應告知患者及家屬用藥劑量及方法,飲食的注意事項,禁忌刺激性食物,禁忌吸煙喝酒,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3]。定時檢測切口。專業護理人員定期觀察患者創口變化,顏色、味道、分泌物,并做好記錄,若切口具有較多分泌物,應聯系主治醫師,進行處理。
1.3 觀察指標與評價標準
護理效果分為顯效、有效、無效。顯效:患者不良癥狀消失,體溫恢復正常。有效:患者臨床癥狀得到改善,但并未完全恢復。無效:患者臨床癥狀沒有任何改善,甚至病情加重。總有效例數率=顯效+有效/總例數。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6.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對照組患者經常規護理措施后其切口感染控制總有效率為63.3%,觀察組則高達80.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 論
經探究,患者出現切口感染,由以下因素引起:①隨著年齡的增長,患者的抵抗力下降,易受外界干擾,傷口感染機率較大。②隨著患病時間的增長,運動量的較少,營養供應不足,新陳代謝減慢,患者易出現傷口感染。③不同的手術類型會對患者身體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傷口感染的情況也會由此不同。
本文選取我院120例術后切口感染患者,經觀察對比,觀察組患者的切口感染總有效率為80.0%,對照組患者則為63.3%,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護理患者的總滿意評價率為70.0%,觀察組護理患者的總滿意評價率10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綜上所述,針對性護理措施可提高患者滿意度,降低切口感染率,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杜 娟.手術患者發生切口感染的手術室相關因素分析及相應的護理對策[J]. 中國傷殘醫學,2015,23(9):155-156.
[2] 盧明勇.普外科手術患者發生切口感染的原因及應用抗生素預防切口感染的效果分析[J].當代醫藥論叢,2016,12(16):264-265.
本文編輯:趙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