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衛紅
【摘 要】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我國擁有悠久的歷史,相關的文化底蘊十分厚重。我國的民間藝術作為傳統文化之一,也十分豐富,但目前所遺留下來的民間藝術并不多,有許多的民間文藝在歷史的發展中由于無法傳承而遺失。論文主要闡釋了我國民間文藝的現狀,并對民間文藝如何在群眾中傳承進行了探討。
【Abstract】As one of the four ancient civilizations in the world, China has a long history and profound cultural deposits. As one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s, China's folk art is also very rich. However, the folk arts left over are not many at present, and many of them are lost in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because they cannot be inherited. This paper mainly explain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s folk literature and art, and discusses how to inherit folk literature and art among the masses.
【關鍵詞】民間文藝;群眾文化;傳承;現狀
【Keywords】folk literature and art; mass culture; inheritance; current situation
【中圖分類號】G249.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1069(2019)03-0124-02
1 引言
群眾文化是中華悠久的歷史以來的文化的構成部分之一,群眾文化作為一種面向全中國的文化,它在文化活動的表現形式上、文化活動的內容上、文化活動的意義上等方面都有著獨特的意義和作用[1],對于我國廣大的人民而言,群眾文化就是屬于他們自己的文化,更具有親民性,而民間藝術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一種承載方式,雖然經歷了許許多多的磨難,如外來侵略、內部戰爭、文化大革命等對民間藝術都產生了不同程度的損害,甚至有許多民間藝術,在那些磨難下,丟失了傳承。民間藝術作為從人民群眾的智慧產生的結晶,更適用于在群眾中進行傳承。
2 民間文藝的現狀
由于近現代以來的命運多舛,導致我國的各個方面都遭受了重創,文化就是這些方面中較為嚴重的一項,我國許多的文物在戰爭過程中被掠奪,我國許多文化藝人,在過程中為了保命只能放棄傳承。民間文藝在近現代承受了太多的不公平對待,甚至在古代時期,民間文藝有些就被稱作下九流等。由于民間文藝的地位低,收入不穩定,加上各種各樣的外在因素,導致目前民間文藝的缺乏。而吉水三角班就是其一,三角班發源于撫州地區的宜黃縣。吉水三角班藝術源出古老劇種“清源師”,“清源師”盛行于湯顯祖時代。整個戲班連演員、樂隊一起不超過十人,服裝、道具、樂器等設備不滿一籮筐,故有“一套鑼鼓兩把琴,草帽折扇和短裙”之稱。因演出時僅生、旦、丑三個角色,故名三角班。其藝術表演特點有:嗓音圓潤婉轉,吐字清晰;曲調起伏悠揚,聲情并茂;道白穿插方言,盡顯地方風情。在其發展、傳播過程中,吸收了道教音樂的高腔、民間山歌的拖腔等技巧,曲調呈現出歡快、悲哀、激昂、粗獷、低沉、舒緩等不同情感。其內容包羅萬象,語言詼諧幽默,鄉土韻味濃厚。內容諷刺貪官污吏、反映百姓現實生活,深受底層群眾喜愛。正因如此,三角班藝術卻遭到封建統治者的嫉恨,常以“有傷風化”為由嚴加禁止。1941年更是被國民黨縣區鄉三級政權嚴厲“查禁”,使其瀕臨絕境。1951年,黨和政府十分重視民間藝術,文藝干部實地尋訪三角班,召集散落于民間的藝人,組建農民劇團,挽救了這一行將消亡的藝術門類。而三角班作為民間藝術的幸存者,最終被黨和政府挽救了回來,還有許許多多的民間文藝在歷史的長河中消散了。
3 民間文藝如何在群眾文化中傳承
民間文藝本來就是從群眾中來的,民間文藝來源于群眾的生活之中,所以民間藝術對于群眾而言是熟悉又陌生的,熟悉是對內容的熟悉,與群眾的日常生活都十分類似,陌生在于對于表達方式的陌生,由于民間藝術目前的狀況不容樂觀,即使國家在大力保護,但是由于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趨利性越來越嚴重,金錢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人們生活的唯一目標。而民間藝術由于受眾面較窄,并且沒有穩定的經濟來源,導致出現目前沒有傳承人的情況,沒有年輕人對這些古老的藝術有興趣,而即使有興趣的年輕人,最后也因為這些藝術無法給自己提供一個舒適的生活也選擇放棄[2]。所以,要對民間藝術進行改革,只有民間藝術發展起來,才能減少之前的問題。
3.1 民間文藝內容的改變
民間藝術作為從封建時期就產生的一種藝術,主要的內容仍然是關于封建時期的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之間不斷斗爭的題材,或者是國共兩黨之間不斷斗爭的題材,而這一類題材由于過于陳舊,并沒有任何新意,與目前人們的生活也并不符合,所以受眾面積十分之小,這樣的內容太過死板,所以要豐富民間藝術的內容,可以將現代的許多故事融入民間藝術中,這樣一來,既能夠博取觀眾的眼球,還能夠用傳統的方式表現出來,一舉兩得,而內容的改變也能夠使整個民間藝術更加具有活力,更加符合當前人們對于知識文化的需求,只有內容上能夠打動觀眾的心,才是整個民間文藝發展的第一步。
3.2 民間文藝表達方式的改變
由于以往的民間文藝的表達都是過于注重對于整個故事環境的描寫,導致整個表演過程十分的冗長,使觀眾無法提起興趣,以往的表達方式需要傳統樂器的配合,這些表達方式影響了整個民間文藝的可欣賞性[3]。所以,要對民間文藝的表達方式進行適當的改變,如果故步自封,停滯不前,使用以前的表達方式,那么,這樣的民間藝術只能被時代的洪流所卷走,所遺棄。首先要在表達方式上加入當代的元素,根據目前人們對于文化的需求進行改變,使用人們目前感興趣的表達方式,只有不斷地改善表達方式,才能夠給整個民間文藝帶來活力,才能夠增加受眾面積,才能夠為整個民間藝術的發展提供動力和支持。
3.3 民間文藝與現代技術的結合
民間文藝作為傳統的文化承載客體,限制民間文藝發展的不僅僅是表達方式和故事內容,還與民間文藝的宣傳方式有關,目前,電視劇、電影的火爆,不僅僅是因為其劇情的優秀,還與其相應的科幻技術、大量的廣告宣傳都有著重要的關系,所以在民間文藝的展示過程中,其宣傳應與當代的科學技術結合起來,例如,在表演過程中通過燈光技術對整個故事的環境進行燈管渲染,通過調音技術將整個藝術的相關傳統樂器的特色發揚出來,通過互聯網和各種APP傳播民間文藝。只有將表演過程和宣傳過程都做到與時俱進,與現代技術相結合,才能夠保障民間藝術的繁榮和持續發展[4]。
3.4 通過教育方式宣傳民間藝術
教育是對于文化最好的保留和弘揚方式,可以將相關的民間藝術的故事投入我國的教育中來。通過教育的方式,使年輕人增加對于民間藝術的興趣,提高民間藝術的知名度,還可以通過課堂上,學生們對民間藝術的學習,增加民間藝術的魅力。所以民間藝術應該走入教材,走入課堂,讓新時代的青少年感受到我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只有新時代的青少年做到喜愛和熱愛民間藝術,才能夠保證民間藝術的蓬勃發展,才能保證民間藝術的活力,保證民間藝術的傳承。
4 結語
隨著時代的發展,民間藝術的確遇到了許多問題,而這些問題也的確使民間藝術受到了很大的打擊和挫折,甚至有許多的民間藝術最終消失在歷史洪流之中。所以要從我國的各個層面上,加強對民間藝術的關注度和支持力度,讓整個民間藝術繼續發展和傳承下去。而民間藝術本身也需要改革,不能夠一成不變,要對于自己本身的情況有一個清楚的認識,只有不斷地增強自身,完善民間藝術的內容表達方式等,不斷地與時俱進,貼合群眾的文化,才能夠使其持續蓬勃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陳娟.民間藝術團體在文化繁榮發展中的作用[J].西江月,2014(5):18-19.
【2】王東.關于民間文藝團體的思考[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107-110.
【3】趙麗麗.談基層文藝團體在新農村文化建設中的作用[J].大眾文藝,2008(9):167.
【4】楊翠玲.淺議群眾文化工作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J].活力,2009(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