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齋
【摘 要】小學語文教學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初步形成和可持續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基于語用的“一課一得”中高年級閱讀教學策略,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以問題帶動學習,突出語用,一課一得。教學環節圍繞“學生學”“學生得”展開,引導學生自己去學,去悟,最后“得”,逐漸熟練掌握常規的語文學習方法,形成自己有效的學習策略。
【關鍵詞】一課一得;語用;教學策略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在于語言文字的運用。北大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溫儒敏提出:學語文主要是要學會表達,學會熟練、準確、得體地使用漢語。而小學正處在學生打基石的關鍵階段,語文教學的成敗決定著學生語文素養的初步形成和可持續發展。近年來我校對語文課堂教學“一課一得”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著眼于學生未來,推出了基于語用的“問題研學,多元聯動,突出語用,一課一得”中高年級閱讀教學模式,在課堂上實實在在培養學生的語用能力,是一個實現高效語文教學不錯的嘗試。下面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觀察和實踐,淺談一下自己的見解和做法。
一、立足課標,明確理念,把握核心內涵
所謂“一課一得”并非新鮮事物,整體上講就是每堂課都要重點完成一個精準教學目標,教和學都有極強的針對性,根據目標重點解決一個主要問題,將這個問題講透徹、學明白,讓教師教有所指,讓學生學有所“得”。整個教學過程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教與學是教師的“促得”與學生的“習得”的交互統一。從教師的層面講,是教學過程,也是教學手段,教師要對這堂課中的教學目標進行精心梳理,結合學生的認知層次和教學內容合理取舍,確定一個實而精的易于學生達成的語用目標,讓多數學生在每堂課上都有所收獲,逐步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從學生的層面講,是學習過程,也是學習結果,每堂課學生要學有所得,這個“得”可以是知識,可以是方法,也可以是某一方面能力的提升;從教學評價的層面講,一堂課如果能夠實現教學目標簡明,教學環節簡潔,教學方法簡單,課堂簡約高效,能夠讓學生實實在在地或掌握一種方法,或理解一個問題,或明白一個道理,便是一堂好課。
二、精心備課,科學取舍,確立教學內容
備課是“一課一得”教學策略的首要環節。每篇課文有很多可教內容, 可能涉及到多個教學目標,但一堂課時間有限,學生承載能力有限,教師不可能也不應該面面俱到,因“眉毛胡子一把抓”而“蜻蜓點水”式的教學往往是顧此失彼,導致學生一無所獲。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有所取舍,怎樣取舍呢?簡單說就是總體把握,分化目標,聚焦核心,各個落實。每堂課確定一個明確而集中的教學目標,一節課訓練一個點。我們的具體做法是:學期初同級部語文教師集體研討備課。首先根據課程標準的年段目標,通讀全冊課文,理解編者意圖,確定出單元目標和語用訓練點;然后研讀每篇課文,正確解讀文本,弄清文本特點及其在本單元的地位、價值;再分析所教班級學情,充分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在此基礎上篩選出核心語用訓練點,確定出符合學生實際的目標,形成初步的“目標知識樹”。具體寫教案時再進一步細化到課時,使每節課的目標做到小而具體,根據目標決定取舍,挖掘精彩內容,確定課時訓練點,明確該教什么,不該教什么。
三、簡單教學,聚焦語用,落實“一課一得”
葉圣陶老先生曾經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語文課堂教學的出發點和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語言文字的運用,關鍵是授之以漁,讓學生習得學習語文的方法?;谡Z用的“問題研學,多元聯動,突出語用,一課一得”中高年級閱讀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以問題帶動學習,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實現學生主動學習。所有教學環節圍繞“學生學”“學生得”展開,聚焦語用,簡化教學,引導學生自己去學,去悟,最后“得”。
以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第八課《三顧茅廬》第二課時的教學為例。這篇課文是根據古典名著《三國演義》的有關內容改編而成,重點寫了劉備第三次前往隆中拜訪諸葛亮的經過,表現了劉備尊重人才,求賢若渴,誠心誠意的思想品格,同時體現了諸葛亮的雄才大略。文本語言通俗易懂,用了細節描寫、環境描寫和對比等寫作手法,是一篇對學生進行語用寫作指導的好范本。我在集體備課基礎上通過梳理取舍確定了本節課的重點:抓住二、三自然段中描寫劉備動作、語言、神態等詞句細細品味,感受人物的形象;進而領悟“抓住人物細節,刻畫人物形象”的寫作方法,并遷移運用,實現一課一得。
第一環節:情境導入,明確目標
播放《三國演義》主題歌,以學生耳熟能詳的三國英雄人物為話題導入新課。將提煉的重點問題呈現:精讀二、三自然段,感受劉備是一個怎樣的人,作者是抓住哪些細節來表現人物形象的。這樣有的放矢,為學生指明學習方向。
第二環節:問題研學——自主學習,合作研討
圍繞教學目標,引導學生用獨立自主、合作探究兩種方式進行問題的研學,讓學生聯系上下文和生活實際去體會、感悟語言文字的內涵,并通過不同方式朗讀文本,表達自己的感受。
提出自學要求:
1.自讀課文2-3自然段,畫出可以看出劉備對諸葛亮敬重的句子或詞語,讀一讀,想一想,可圈點批注。
2.想一想這些句子或詞語是從人物的哪個細節進行描寫的。
3.同桌互相討論、補充。
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就重點問題設計精準而富有啟發式、探究式的問題,啟迪學生思考、探索,在小組合作中研討,體會出劉備誠心誠意、求賢若渴的精神。
第三環節:多元聯動,交流感悟
在“合作研討”、充分探究的基礎上,全班交流,組組互動、生生互補、教師點撥,適時評價,多元聯動,為學生釋疑解惑,達到理解語言文字、初步體會表達手法的目的。
抓住“下馬步行、輕輕敲門、輕輕走、恭恭敬敬、等了半晌、又等了一個時辰、快步走進”等詞語重點賞析,感悟劉備對人才的敬重、虔誠。在此基礎上順勢提出問題:作者是抓住了人物的什么細節來表現人物品質的?讓學生思考、討論,進而總結出“抓住人物語言、動作、神態等細節,刻畫人物形象”的寫作方法。然后再進一步指導學生感情朗讀、背誦,引導學生深化對文本的理解,積累語言,為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打下基礎。
第四環節:拓展延伸,讀寫結合
在精讀文本精彩內容的基礎上拓展類文閱讀,讓學生運用本課學到的方法研讀《刮骨療毒》,加深對表達手法的體會。然后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用剛剛學到的寫作方法來寫一個小片段,注意要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等細節。學生練筆,教師巡視指導;展示學生習作,并及時進行評價。
第五環節:梳理歸納,達標測試
引導學生從不同的層面進行一節課的回顧和總結,可以是學習態度、習慣、方法、價值觀等,讓學生在總結中歸納學法、升華情感,實現問題的回歸與最終解決;或者根據課堂目標設計達標檢測題,限時完成,讓“得”鞏固延伸,做到“堂堂清”“課課得”。
結語
“一課一得”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真正得到落實,循序漸進,日積月累,學生的學習能力便會螺旋上升,逐漸熟練掌握常規的語文學習方法,形成自己有效的學習策略,進而能夠獨立學習語文,正確運用祖國語言文字,全面提升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溫儒敏.溫儒敏論語文教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3]葉圣陶.《葉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