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瑞蓉 劉純 劉曉華
[提要] 發展農村電子商務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舉措,而傳統農業供給的結構性矛盾是推行農村電商的最大障礙,供給側改革思想的提出為當前我國農村經濟轉型發展尋求新的突破口,對于促進農村電子商務良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針對邢臺農村電商發展進程中存在的現實問題,以供給側改革思想引領邢臺農村電商發展新思路,提出全面推進邢臺農村電商發展的策略。
關鍵詞:供給側結構改革;農村電商;創新
基金項目:2017年度邢臺市社會科學發展研究課題項目:“供給側改革視角下邢臺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研究”(課題編號:xtskfz2017022)
中圖分類號:F724.6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9年2月19日
一、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思想內涵
2015年12月24日,在中國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概念首次被提出,會議強調要著力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使農產品供給數量充足、品種和質量契合消費者需要,真正形成結構合理、保障有力的農產品有效供給。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在當前農村貧困和農業調整問題占主導的階段,以市場的思路、改革的辦法從根本上激活農業要素、化解農業增長中一系列風險的切實舉措。
(一)供需協調是外部推力。我國居民人均收入大幅提升帶來消費結構不斷升級,而傳統農業落后的生產結構難以追趕需求變化的步伐,從而呈現出國外高品質農產品大量進口,國內農產品空間不斷被擠壓的局面。國內農產品市場競爭力被削弱,依賴補貼、保護等政策治標不治本,只有依靠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全面推行才能真正扭轉供需脫節、市場扭曲的局面。
(二)結構調整是思想內核。農業供給側改革是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的總抓手,以改革為手段實現生產結構、功能結構、組織結構的全面調整。結構調整是對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的重構,是激發我國農業資源稟賦優勢、引導要素集中、推進產業融合的必要手段。
(三)改革創新是內在動力。農民增收的傳統動力不足,“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為解決農業增長問題提供了一劑良藥。供給側改革提出創新既包括技術創新,更包括組織創新、經營模式創新、管理制度創新等領域,全面創新為改革注入了活力,為發展農業新業態,走差異化、特色化路線提供了創新來源。
(四)資源環境是條件約束。我國農業發展初期以資源環境透支為代價,目前農業已超過工業成為最大的面源污染產業,嚴重影響了農村生存環境及農產品供給質量。供給側改革倡導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補齊資源環境短板,在資源環境的約束下,創造環境和人雙重受益的最優經濟發展方式。
(五)農民福祉是最終目標。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強化農民主體地位,把增進農民福祉作為改革的基本出發點與落腳點,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的關系,實現農民收入持續增長、農村保障制度逐步健全、農村人居環境顯著改善的目標,不斷縮小城鄉差距,提升農民生活的幸福感與安全感。
二、發展農村電子商務與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關系
農業供給側改革為農業發展開拓了新思路,農村電商是農業現代化改革創新的重要抓手,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兩者目標一致、相輔相成,構筑起當代農村改革的新風貌。
(一)供給側改革為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掃清障礙。農村電商實現了產銷的線上對接,但缺乏多級供給渠道下的緩沖帶,農產品供求矛盾將更加尖銳,供應風險進一步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進行土地、勞動力、資本、信息、創新等要素的合理配置為手段,提升農產品供給質量,形成符合線上需求的有效供給體系,從而為農村電商市場的健康發展鋪平道路。
(二)農村電子商務是推動供給側改革的重要引擎。農村電商以信息化為載體,利用互聯網等技術手段實現智力資源共享、融資結構優化、經營業態創新及交易成本節約,從而營造良好的改革環境,激發農業發展的內生動力,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程。
三、邢臺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存在的問題
截至2017年底,邢臺市農產品網上交易額已達6億元,建設落成8個縣級農村電商服務中心,1,529個村級電商服務站點,基本實現全市農村電商鄉村網點、公共服務、物流配套三個全覆蓋。雖然硬件配套到位,但軟實力的差距依然是不容小覷。
(一)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不足。隨著農產品消費升級,電商市場對農產品品質要求進一步提高,但在當前邢臺農業生產結構基礎上,農業產業化程度不高、標準化管理體系不健全、生產環境污染重,使其產品品質、安全性等無法取得市場認可。
(二)農村電商組織化程度低。采用小規模、家庭式開展電商活動是當前邢臺農村電商的主要組織形態,以家庭農場、農村合作社等為基礎的規模化經營占比較小,導致規范化程度低、分工不明確。組織化程度低也使得其業態形式局限于網絡零售,業態結構不合理、產業鏈條不健全,最終導致農村電商發展的內生動力不足。
(三)農村電商運營能力弱。邢臺市雖有清河羊絨、南和寵物飼料等知名電商產業基地,然而從整體上看存在品牌分散、地區特色不突出、輻射能力較弱的問題。農產品企業普遍缺乏電商市場運營經驗,品牌化程度低、既有品牌內涵和影響力相對不足,網絡營銷缺乏差異化,以至于在政府組織的一系列城市名優特電商館推廣活動中邢臺館的經營效果差強人意。
(四)農村電商服務配套不健全。當前邢臺農村地區通訊網絡設施配備基本到位,移動商務的發展也進一步消除了電商經營門檻,然而農村電商經營所需的物流冷鏈、美工攝影、金融信貸、軟件開發、廣告公關等服務機構發展滯后,品牌注冊、人才培訓等公共服務缺位,缺乏優質服務的有效支撐使得農村電商發展層次得不到提高。
(五)農村電商人才相對匱乏。農村電商的發展與創新離不開智力投入。通過優秀人才主導對更新傳統經營理念、優化農村電商經營體系具有重要作用。而近年來邢臺農村優秀青年流失現象嚴重,外部人才引進也缺乏長效性,使得農村電商人才問題愈加突出。
四、基于供給側改革的邢臺農村電商發展策略
在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思路下,開展結構改革創新,從根本上解決邢臺農村電商存在的問題,具有極強的戰略意義及現實意義。
(一)打造品質供應鏈體系,推動農產品綠色升級。提升邢臺農產品競爭力,需順應“調優增綠”的改革基調,以產品品質提升為突破口,依托技術力量,從品種創新出發,逐步調整生產方式,推廣綠肥使用,實行綠色病蟲防治,并通過銜接高標準深加工,打造“生產+科技+加工”為一體的品質農產品生產供應鏈,提升農產品生產的可追溯性,推動“三品一標”產品標準認證的引導與落實,從根本上實現適應電商市場需求的農產品生產結構。
(二)創新農村電商業態,實現農業產業融合。業態創新不僅能夠豐富農村電商的組織形式,也有效地避免了同質化競爭。要從本地實際出發,激發新型農業主體的參與熱情,優化組織內外部利益分配機制,利用“互聯網+”理念綜合運用個人定制、農商直供、共享農業、創意農業、中央廚房、體驗農業等全新農村電商業態,促進農村電商內涵式發展。同時,立足本地農業資源稟賦,進一步促進農業與二三產業深度融合。
(三)培育特色農業優勢區,提升電商品牌影響力。提高農業電商運營能力的核心是提升農業品牌影響力。由于農產品生產的集中化程度低,依靠分散化的品牌運營很難在電商市場存活,通過政府有計劃地引導農業生產,培育地方特色優勢農業區,打造地區農業電商共享品牌,強化品牌建設,將地方特色帶入品牌內涵,形成地區農業電商發展合力。
(四)打造配套服務生態系統,推動農村電商產業集成。通過良好的招商機制,引入軟件技術、冷鏈物流、追溯防偽、金融信貸等產業鏈上的優質企業,并依托公共服務體系實現服務平臺化,搭建服務企業與農村電商間的橋梁,進一步促進服務企業與農村電商企業的集成化發展。
(五)培育電商新農人隊伍,帶動精準化扶貧攻堅。強化農村電商發展根基,共享農村電商帶來的紅利,必須將農村電商與精準化扶貧有效結合,擴大農村電商覆蓋面。通過本土化人才培養,結合農村實際開展依托“互聯網+”的多樣化培訓與指導,培育具備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創新領導力的新農人隊伍,成為助力扶貧攻堅促進農村電商規模化發展的中堅力量。
主要參考文獻:
[1]祁春節.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理論邏輯和決策思路[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4).
[2]張瑞霞,蔡瀟怡,等.冀南地區農村電商扶貧問題探究——基于淘寶村電商狀況調查[J].邢臺學院學報,2018.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