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建森
【摘 要】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商業銀行不斷加大貸款規模,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經濟的發展。但與此同時,商業銀行同業競爭也在日趨加劇,雖然近年來我國出臺了很多有針對性的法律法規,加強了金融監管,但是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并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尤其是近年來伴隨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以及環保力度的加大,傳統產能過剩行業逐步退出舞臺,致使信貸資產存在著諸多風險隱患,加大了信貸風險管理的難度,直接影響到商業銀行的核心競爭力和行業地位。因此,面對復雜的國內外經濟形勢和日趨激烈的同業競爭,商業銀行只有切實做好信貸風險防范工作,提升信貸風險管理水平,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本文從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出發,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有效對策。
【關鍵詞】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對策
一、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社會信用缺失和信息不對稱。
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信用缺失現象較為嚴重,為了掩蓋貸款挪用現象,部分企業缺少誠信,片面追求企業規模,跨區域經營、跨行業運作,不惜在財務報表上做手腳。從而導致企業盲目擴張風險和第二還款來源風險,加重了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與此同時,信息不對稱導致商業銀行對企業的準確信息難以全面掌握,只能在已經掌握的客戶信息基礎上進行分析、研判。除此之外,信息不對稱導致貸款風險評估的秩序性以及科學性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同時由于客戶信息缺失導致商業銀行審核客戶信用的成本提高、審核出錯的情況時有發生,加大了信貸風險的發生。
2.部分商業銀行信貸風險意識較差。
隨著同業競爭的日趨加劇,商業銀行的信貸業務競爭可以說是到了白刃化程度。在此情形下,部分商業銀行為了追求信貸規模和市場份額,通常會置合規理念于不顧,有的貌似合規管理,其實也僅僅是從形式上實現了合規。更有部分商業銀行急于提升業績,貪圖眼前利益,盲目追求所謂的大機構、大企業。貸款前不深入企業做詳細的調查研究,即便是調查也是走走過場,貸審會形同虛設,貸后管理更是不到位,這種重貸輕管的現象有著巨大的信貸風險隱患,將會直接導致信貸風險的發生。
3.缺乏針對性和操作性強的法律法規。
商業銀行的貸款業務發展起步較晚,信貸風險管理機制并不完善。盡管國家近幾年出臺了許多相關的法律法規,但在具體貸款業務中操作性并不強,沒有對商業銀行的貸款行為進行相關的立法約束,從根本上起不到保護借貸者與商業銀行雙方的合法利益的作用,比如商業銀行的抵押貸款、質押貸款等與借貸相關的立法制度內容過于空洞,商業銀行抵押品的保全、拍賣、處置上仍存在很大的困難和問題,有待進一步修改和完善。與此同時,商業銀行以及上級單位的內部控制執行力度也不夠嚴格,使得商業銀行與借款人雙方可能會存在互相不信任的情況,從本質上存在信貸風險管理漏洞。
4.地方政府干預商業銀行信貸業務。
近幾年來,隨著商業銀行法以及其他相關配套法律法規的陸續出臺,地方政府直接干預商業銀行放貸的行為大大減少,但并沒有完全杜絕。比如地方政府為了維護地方穩定,有時也會人為地干預商業銀行的信貸業務,要求商業銀行積極支持地方企業的發展,即使地方大企業出現不良貸款也不能如實向上反映,不得減少和退出貸款額度,不得對該類企業進行訴訟等等,這些都會導致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的發生。
二、針對以上問題,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中應采取以下防控對策
1.提高信貸風險管理意識,認真做好信貸“三查”工作。
商業銀行要想搞好信貸風險管理工作,就必須提高信貸風險管理意識,下大力做好信貸“三查”工作。首先,商業銀行信貸人員應當在貸款前加強貸前調查,利用大數據等金融科技帶來的便利,獲得客戶信貸數據,全面了解客戶的生產經營情況,調查企業經營成果的真實性,通過考查貸款申請人自身現有的房屋,車輛,公司等資產來判斷其是否具備還款能力。與此同時,對擔保企業的擔保能力進行考察,加強對第二還款來源的調查,重點調查擔保企業是否存在盲目擴張風險,是否涉及高利貸,對抵押品進行準確評估,嚴防抵押價值高估的行為以及抵押人是否擅自處分抵押物等。重點關注擔保企業的經營狀況、財務狀況、貸款情況以及對外擔保情況,以此確保擔保能有效緩釋風險。其次,強化“貸中審查”。商業銀行信貸審批人員要認真查找信貸業務的風險點,判斷客戶抗風險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在設計授信方案前合理預判風險,提高風險防范能力。第三,商業銀行自身也要加強對貸后業務的管理,將信貸風險管理落實到專人、專崗,加大貸后管理力度。
2.完善商業銀行貸款法律監督制度,優化商業銀行信息管理系統。
商業銀行信貸業務可依據的目前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等相關法律法規,這些法律法規在特定時期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有些法律條文出現針對性不強、可操作性差等問題,需要立法部門加以修訂和完善。除此之外,商業銀行要優化商業銀行信息管理系統,力求信息管理系統與現有的業務發展相匹配。一方面,新的商業銀行信息管理系統應當有效地對用戶的交易數據信息進行存儲與調用,突出風險管理模塊,設定風險預警指標,將客戶的借款、利息等數據進行全面系統的梳理,有效監控客戶的流水狀態。除此之外,商業銀行應當加強對信息系統的安全管理工作,嚴格保護客戶的私人信息,防止信息泄露事件發生。另一方面,商業銀行可以結合第三方數據公司提供的輔助數據,利用計算機系統實現半自動化的信貸審批,并且輔助審核人員進行有效決策,有效降低信貸風險。
3.密切關注宏觀經濟走勢,加強授信政策的管理。
宏觀經濟走勢在一定程度上對信貸業務產生重要影響,因此商業銀行在信貸業務工作中要密切關注,尤其是在經濟調整周期時更要加強對產業政策、區域政策、環保政策的研究,要強化對政府性債務、地方國企、兩高行業、產能過剩行業、房地產行業的風險研判,從而制定出符合業務發展和風險控制規律的授信政策,避免系統性金融風險。首先,商業銀行要調整信貸理念,優化信貸結構,嚴控大額貸款。在信貸業務工作中要始終堅持適度授信、統一授信、審慎授信的原則,嚴防過度授信,更要防控多頭授信。其次,在加強風險管理的同時,要對不良貸款實行盡職免責、失職問責的管理機制,對新發放貸款形成的風險實行零容忍,從重追責。
4.杜絕政府行政干預,有效維護信貸安全。
地方政府牽頭組織一些銀企活動無可厚非,要求商業銀行加大對地方支柱企業和中小型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本身也沒有錯,關鍵是地方政府不要對商業銀行信貸業務進行干涉。地方政府在支持地方經濟的同時,也要站在商業銀行角度上考慮問題,不給企業提供信用庇護,讓商業銀行真正自主經營,自負盈虧,減少甚至逐步杜絕政府行政干預信貸行為,這樣才能夠有效維護商業銀行信貸安全。
【參考文獻】
[1]趙煥軍.供給側改革背景下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的防控[J].經營管理者,2017(2).
[2]德央.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的影響因素及應對措施[J].現代商業,2018(2):124-125.
[3]陳丹.供給側改革背景下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的防控[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8(17)213-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