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忠 趙曉彤
【摘 要】現代經濟的發展賦予了商業銀行新的歷史使命,銀行從早期只承擔貨幣兌換和款項劃撥功能的傳統銀行不斷轉型升級,成為現代社會的主要信用中介、支付中介,從而為社會提供信用創造、金融服務,扮演促進經濟健康發展潤滑劑的重要角色。然而,銀行業作為一個如此特殊的行業,其本身如果存在問題勢必會影響到整個經濟體系健康發展,進而給整個經濟體系帶來災難。而如何規避這些風險則顯得尤為重要,于是作為銀行監管者的“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應運而生”。巴塞爾協議中首次提出了資本充足率的概念,旨在通過資本充足率衡量商業銀行的風險程度,我國也就巴塞爾協議所提出的資本充足率對我國商業銀行提出了相應的要求,本文對我國商業銀行近年來資本充足率的執行情況進行介紹,并提出相應的風險防范對策。
【關鍵詞】商業銀行;巴塞爾協議;資本充足率
一、文獻綜述
閏龍光(2003)從銀行機構自身經營的角度出發,證明確實存在一個符合市場要求的理想資本結構,即經濟資本從增進社會福利的角度看,存在一個使社會福利最大化的最適資本水平,而銀行機構應該持有一個最小資本。這二種資本概念代表了二種不同的資本目標,實現二種資本目標的統一,就是使這個社會的利益最大化。宮瀾(2003)分析了我國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狀況及成因,找尋提高國有商業銀行提高資本充足率的途徑,并且認為通過改善資本充足率可以提高銀行的抗風險能力,使整個國家的金融處于安全線以上。張麗華(2004)分析了國有商業銀行資本結構與充足性,其主要觀點是加強銀行資本充足性管制有利于銀行間公平競爭,有利于控制信貸規模、提高資產質量,推動業務創新,進而促進銀行內部改革。陳冠華、楊曉琪(2010)通過對資本充足率監管與商業銀行風險的實證分析,得出資本與風險二者之間為負相關關系,發現資本充足監管是一定效果的,但是通過對資本充足監管有效性的測算表明,我國商業銀行資本監管的有效性相比于其他發達國家較低,我國商業銀行資本監管的有效程度為0.25%-0.5%之間。
二、我國商業銀行的發展
(一)我國商業銀行發展進程
改革開放前,我國銀行是以“司庫“的形式存在的,是收藏財富的地方或大型的建筑設施,特別指用來保存公共收入,用以應付政府必要支出所需的地方。新中國成立后,隨著我國的經濟發展,“司庫”已經不能滿足現代經濟發展的新要求,由此逐漸演變出“政治性銀行”,在貯藏財富的同時,根據國家制定的政策進行經濟的宏觀調控,在這一時期形成了“大一統”的銀行體系。這一時期的中國實際上只有中國人民銀行一家銀行,中國人民銀行同時具有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的雙重職能,在金融業中具有高度壟斷性。中國呈現出一種”大財政、弱金融“的社會金融現狀。
然而作為“大一統“的銀行體系,自身的單一壟斷模式存在運營效率低下、監管風險等問題,無法實現資源配置的帕累托最優,這種體系已經逐漸不適應中國的經濟發展。于是,自1978年改革開放開始,中國銀行業迎來了新一輪的變革,隨著十一屆三種全會的召開,我黨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金融體制改革也正式開展,我國的銀行逐漸成為真正的銀行。與改革開放之前適應計劃經濟所創建的”大一統“體系,我國銀行逐漸從這一體系演變為世界范圍內各國所通用的二元銀行,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中國人民銀行正式從財政部的依附地位獨立出來。至此,我國銀行業正式形成以中央銀行為領導和與之配套的四大專業銀行的二元銀行體系。
(二)我國銀行二元體系的形成與西方國家銀行二元體系形成的差異
比較我國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商業銀行的形成,我們發現兩者的形成差異性存在著歷史的必然性。西方國家一開始是沒有中央銀行的,但隨著貨幣和信用經濟的發展,眾多分散的銀行各自發行流通券,但由于倒閉后流通券失效,會對這個經濟產生沖擊,客觀上則需要一個統一的大銀行作為銀行的最后貸款人,進而穩定銀行業,所以西方的中央銀行應運而生,這種二元體系是自下而上的形成的。而中國在建國后學習的是蘇聯的計劃經濟,形成的是“大一統“的銀行體系,除此之外再無其他銀行,隨著市場經濟的改革,“大一統”的銀行體系越來越不適應經濟的發展,才逐漸從人民銀行中分離出來中、農、工、建四大行,之后各種形式的銀行才相繼出現,由此可以看出中國的商業銀行體系是自上而下的改革,是市場經濟倒逼的結果,異于西方國家。
所以,西方國家在商業銀行不斷發展過程中所總結出來的經驗教訓應該為我所用,因此通過資本充足率對我國商業銀行進行監管,評測商業銀行的風險水平顯得尤為重要。
三、巴塞爾協議的主要內容
(一)巴塞爾協議Ⅰ的主要內容
1.資本充足率和核心資本充足率要求
依據1988年巴塞爾協議的規定,所有簽約國從事國際業務的銀行,其資本與風險加權資產的比率應該達到8%,核心資本應至少4%,1992年前必須達標。其中,附屬資本中長期次級債券最高不超過核心資本的50%,普通貸款準備金最高不超過風險加權資產的1.25%。
(二)巴塞爾協議I的意義及不足
首先,巴塞爾協議I在國際范圍內將資本充足率的計算和計量方式統一和標準化,銀行間的不公平競爭和資本監管套利的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其次,從上文所給出的計算公式可知,分母用的是風險加權資產而非會計上所述的賬面資產,能反映對資產風險的監管,并且銀行的表外業務也得到合理的監管。巴塞爾協議I的訂立對整個銀行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但是巴塞爾協議I也存在自身的不足之處,此協議只考慮到信用風險,而沒有關注銀行所面臨的其他一系列風險;并且評判風險資產的權重只有四級且最高只有100%,對資產的風險程度刻畫線條較粗,不能準確的計算銀行風險的暴露程度;協議只規定了資本充足率這一單一支柱,不能全面有效的監管資本的各種風險。
(三)巴塞爾協議的后續發展
由于巴塞爾協議I自身存在的局限性,所以在2004年和2008年又簽訂了巴塞爾協議Ⅱ、Ⅲ,作為對巴塞爾協議I的補充。巴塞爾協議Ⅱ把市場風險和操作風險都加入了銀行資產風險的考慮范圍,不僅對資產,對市場和操作都做到了量化處理,并且巴塞爾協議Ⅱ不再是資本充足率單一支柱監管模式,而是以資本充足率為核心監管,規定采用監管當局監督與信息披露并重的管理模式。巴塞爾協議Ⅲ對扣除項有了更加嚴格的要求,即扣除項只能從普通股中扣除,并且重新定義了一級資本和二級資本。巴塞爾協議三建立了三級資本監管標準,即最低資本充足率,留存緩沖資本要求和逆周期緩沖資本。對資本充足率有了更高的要求。
新的資本充足率的計算公式:
巴塞爾協議Ⅲ對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極其資本扣除項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嚴格了以資本充足率為核心的銀行監管模式。并且留存緩沖資本充足率以每年0.625%的速度提升,最后要達到2.5%,這些要求對我國商業銀行都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四、我國商業銀行的監管要求及我國銀行業現狀
(一)我國商業銀行資本監管要求
根據2012年6月根據巴塞爾協議Ⅲ的內容,我國政府根據我國實際情況出臺了《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實行)》及17個相關配套附件,并且銀監會還出臺了《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試行)過渡期安排相關事項通知》,截止2011年底,商業銀行的整體加權平均資本充足率12.71%,具體情況如下表:
從上表可以看出,我國監管部門對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要求比巴塞爾協議要求還略有提高。
(二)上市銀行資本充足率狀況
表二所選取的銀行都是上市銀行,所以我們以系統重要性銀行作為參考。2013、2014、2015年要求資本充足率分別為9.5%、9.9%、10.3%,選取所有銀行都達到了標準。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出,上市銀行在2015年前都很好的完成了證監會對資本充足率的要求,但是很多銀行在2015年的時候相比于上一年資本充足率都有所下降。特別是華夏銀行和平安銀行,資本充足率介于10%-11%之間,很可能在往后的幾年達不到相應的監管要求。但總體來說我國上市商業銀行保持了較高的資本充足率,能夠在銀行出現問題時抵御相關的風險。
(三)銀行業資本充足率情況
2012年6月,證監會根據《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實行)》及17個相關配套附件制定了《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試行)過渡期安排相關事項通知》,2012年及其之前年份的計算口徑不一致,因此只選取了2013年及其之后的數據。根據圖表,我們可知2013-2016年整個銀行業的資本充足率都達到了證監會規定的最低資本充足率要求,筑起了我國商業銀行的風險防范的第一道防火墻。從總體來說,近年來我國商業銀行不管是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還是資本充足率指標都保持微量增長。
(四)銀行業總體資產規模狀況
較高的資本充足率不僅能為銀行帶來好的信譽,而且能吸引存款和投資,能夠在幫助擴大銀行的規模得同時進一步壯大銀行資本。我國銀行業總體資本充足率達到我國和巴塞爾協議Ⅲ的要求,對銀行的資產增長有促進作用。近年來銀行總體資產一直保持著比較好的勢頭增長,2012年銀行業總資產為133.6萬億,2016年已近達到了232.3萬億,四年間增長了約73.88%。雖然受到余額寶等沖擊,但是年均增長率仍然保持在10%以上,在2015年增長率達到峰值18.54%。
(五)銀行的盈利情況
2012年銀行業凈利潤為12386億元,2016年為16490億元,增長了約33%,這和支付寶搶占銀行的相關支付業務有一定的關系。與銀行增長迅速的資產規模相比,則顯得增長緩慢。從圖三可以看出銀行業的資產利潤率(ROA)逐年下降,這說明資產規模不是銀行高利潤率的保障,銀行業的資本利潤率(ROE)基本維持在1.2%左右;雖然ROE基本維持不變,但是其獲利能力逐年減弱,從最初的1.28%下降到現在的0.98%。在監督機構的監督下,我國銀行業能夠很好的保持銀行的資本充足率,且每年利潤總額都在不斷增長,但是近年來銀行的資本和資產的盈利能力卻在逐年減弱,這表明保持高的資本充足率不一定能使其盈利能力有所提高。
(六)商業銀行不良貸款情況
從圖四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出,商業銀行貸款余額不斷上升,從2012年的4929億元增長到2016年的15122億元,增長了約206.8%;銀行不良貸款率也在年年攀升,2016年高達1.74%。說明,銀行資產規模再不斷擴大的同時,不良貸款規模也在不斷增加,這就給銀行的監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需要更高的資本充足率作為防火墻防止潛在風險的出現。銀行不能只追求高利潤而無視貸款的潛在風險,而要在收益和風險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五、結論及對策建議
(一)結論
1. 自2012年6月起,我國對銀行的監管要求進一步加強,2012到2016年整個銀行業的資本充足率已達到監管要求,選取的上市銀行(見表二)也都達到了規定標準。
2.我國銀行業的發展規模在不斷擴大,利潤總額也在不斷提高,但是整體的盈利能力(以ROA、ROE為指標)卻在不斷下降,這說明如何提高銀行的盈利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3.從銀行業的領頭羊商業銀行可以看出銀行業的不良貸款率在年年攀升,從2012年到2016這四年間不良貸款余額翻了兩倍多。不良貸款作為商業銀行潛在的風險,一旦爆發將對銀行及整個國民經濟產生巨大的破壞性,所以我國相關監管部門需要高度重視銀行業風險防范問題。
(二)對策
1.對于銀行業盈利能力不斷下降的問題,首先是我國商業銀行國有背景導致的銀行效率不高且產品單一且導致的,這是銀行業自身存在的弊病;其次,在互聯網不斷發展的今天,跨行業滲透日益顯著,很多網絡大亨都把自己的手伸向了金融業,導致外部競爭加劇。銀行應該進行大膽的金融創新,提供更好的金融產品,這樣才能在互聯網金融方面與騰訊和阿里巴巴等大型網絡企業有一較高下的能力。
2.對于商業銀行不斷上升的不良貸款問題,需要監管部門加以重視。考慮把不良貸款率作為保障銀行最低資本充足率的一個因變量,使其變動可以使資本充足率有所降低或提高,加強對銀行業的不良貸款率的監管顯得尤為重要。
【參考文獻】
[1]賀文峰.中國銀行業資本監管效應研究[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15.
[2]李志輝.中國銀行業的發展與變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3]張海云.我國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的順周期性及逆周期監管政策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13.
[4]劉芬.我國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管理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05.
[5]高國華,潘英麗.我國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順周期效應研究[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