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夢雪
【摘 要】隨著我國進入經濟新常態,經濟發展持續下行,國家在2015年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成為改革的重點。本文主要以2013-2017年滬深兩市A股市場農業上市公司作為樣本,研究供給側改革下農業上市公司資本結構影響因素,分別對改革前后兩個時間段進行實證分析,探討影響資本結構的因素是否出現變化以及發生怎樣的變化。
【關鍵詞】供給側;資本結構;農業上市公司
一、前言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增強金融對實體經濟支撐能力,助力企業創新、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減輕企業稅費負擔,激發企業的活力,增強企業的競爭力。而農業供給側改革則是在產業上對供給側改革的細化,通過轉變一味追求產量的農業發展方式,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生產出市場上真正需要的高質量農產品。
二、研究設計
(一)研究假設
通過對國內外已有的研究成果的整理,以及考慮到相關財務數據的可獲得性,本文擬采用如下因素進行分析:
H1:稅費負擔與農業上市公司資本結構呈正相關。上市公司稅負減輕擁有更多自有資金。
H2:研發支出與農業上市公司資本結構呈正相關。創新能力越強更容易獲得融資。
H3:政府補貼與農業上市公司資本結構呈正相關。政府補貼帶來的政策導向作用使企業易于獲得融資。
H4:公司規模與農業上市公司資本結構呈正相關。公司規模越大擔保能力更強。
H5:盈利能力與農業上市公司資本結構呈負相關。盈利能力越強自有資金更多。
H6:成長性與農業上市公司資本結構呈負相關。高成長性公司更注重控制財務風險。
H7:貸款利率與農業上市公司資本結構呈負相關。貸款利率越低資本成本越低。
(二)樣本選擇
本文擬選取在滬深兩市A股上市的農業公司2013-2017年的數據作為樣本,相關數據來源于Wind數據庫及巨潮資訊網,同時剔除以下公司數據:(1)在2013年之后上市的公司;(2)在B股上市的公司;(3)ST、*ST類農業上市公司。根據以上原則選取數據,符合條件的樣本公司共有30家。本文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實證分析。
(三)變量定義
1、被解釋變量
資本結構是指所有者權益和債權人權益的比例關系,本文采用資產負債率指標來代表農業上市公司的資本結構。
2、解釋變量
(1)稅費負擔(TAX):增值稅、營業稅與企業所得稅之和取對數
(2)創新能力(INN):研發支出取對數
(3)政府補貼(Govern):政府補貼的自然對數
(4)公司規模(LnSize):總資產的自然對數
(5)盈利能力(ROA):盈利能力(資產收益率)=凈利潤/總資產
(6)成長性(Growth):有形資產/總資產
(7)貸款利率(LIR):一年以內(含一年)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基準利率
(四)模型建立
本文擬通過建立多元線性回歸模型來研究前文提出的假設,假設模型在參照以往文獻研究的基礎上,結合本文的實際情況調整如下:
DAR=β0+β1TAX+β2INN+β3Govern+β4LnSize+β5ROA+β6Growth+β7LIR +ε
其中β0為常數項,β1,β2,β3,β4,β5,β6,β7,分別為各自變量的系數,ε為誤差項。
三、實證分析
(一)描述性統計分析
本文通過對30家樣本公司2013年-2017年之間的150個數據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后發現,樣本資產負債率的平均值為39.03%,農業上市公司的資產負債率水平偏低;稅費負擔、政府補貼和公司規模標準偏差都在2左右,數據較穩定;創新能力最小值為0;盈利能力最低值出現負數,部分公司經營效益不佳;成長性標準偏差值較小,有形資產占比中最低為10.89%,最高能達到90.37%,企業之間的差距較大;實際貸款利率的標準偏差為0.0064718,該數據較穩定。
(二)相關性分析
本文按供給側改革前后劃分為兩個階段,2013-2015年作為供給側改革之前,2016、2017年作為供給側改革之后。
1、改革之前
對2013-2015年農業上市公司的數據進行相關性分析得到如下結果,見表1:
2、改革之后
考慮到改革前后變量之間的變化具有連續性,因此本文將2016、2017年的數據加入到2013-2015改革前的數據之中,來比較相關變量是否出現變化,得到結果見表2:
對比改革前后,相關性出現變化的是稅費負擔、創新能力、政府補貼和盈利能力,其中稅費負擔、創新能力由之前的不顯著正相關變為顯著正相關,政府補貼、盈利能力改革之后相關性增強,公司規模和成長性一直都呈現顯著相關,實際貸款利率改革前后都是負相關但是統計上不顯著。
(三)回歸分析
對2013-2017的全部數據進行回歸分析得到表3,調整后的R2為72.6%,回歸直線的擬合程度較高,F統計量的觀察值變為57.384,通過顯著性檢驗;比較回歸系數,可以看出只有實際貸款利率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稅費負擔、創新能力、政府補貼、公司規模、盈利能力和成長性都通過了顯著性檢驗(P值<0.01)。
(四)實證結論
根據實證結果,假設1-6都成立,與預期一致,改革實施過程中稅費負擔的減少與創新能力的增強都有效影響公司的資本結構,政府補貼在改革中的作用也在增強,規模較大的公司資本結構更容易受到影響,同時改革也有效增強了公司的成長性和盈利能力,但是貸款利率并未對公司規模產生顯著影響。
四、政策建議
通過研究影響資本結構的因素,對農業上市公司和政府提出一些建議,農業上市公司要增加戰略性投資增強企業自身的創新能力,加大研發力度的投入,適當增加公司規模,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政府應當繼續加大當前財稅的改革力度,降低實體經濟運行的成本,加大對農業上市公司的財政補貼,同時充分發揮貨幣政策這一宏觀調控的金融工具,在后續改革中讓其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王佳寧,盛朝迅.重點領域改革節點研判:供給側與需求側[J].改革,2016(1):35-51
[3]付敏杰,張平.供給側改革中的財稅制度[J].稅務研究,2016(2):12-17
[3]王志剛,徐傳諶.供給側改革下貨幣政策調整與資本結構重置[J].河南社會科學,2017(8):6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