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乘風
【摘 要】“一帶一路”是一個促進國際投資,交流與合作的重要平臺,其對于綠色金融也有著很大的影響,債券作為一種主流的融資工具,對于綠色金融發展的深度和廣度都有很大的參考價值,本文梳理了中國綠色債券的發展現狀,主要圍繞著中國發行綠色債券的流程與問題進行展開,從“引進來”的角度分析了中國綠色債券市場上會面臨的挑戰并提出了關于中國的綠色債券吸引外資的相關建議。
【關鍵詞】綠色債券;債券發行;國際投資
作為一種可以讓企業承擔社會可持續發展責任,滿足政府環保監管要求,與此同時還能給企業帶來可觀回報的金融產品,綠色債券自2014年國際資本市場((International Capital Market Association,簡稱ICMA))協會聯合百余家金融機構共同推出《綠色債券原則》,在國際市場上關于綠色債券有了行業的認定標準以來,迎來了蓬勃發展階段。
從2013年,國家從政府層面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合作倡議,建立一帶一路戰略合作機制以來,國家多部委已聯合發表過多次關于包括《關于推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的指導意見》、《“一帶一路”生態環境保護合作規劃》在內的有關綠色可持續發展的相關指導文件,環境問題的解決需要大量穩定且長期的現金流支持,而綠色債券就剛好能為解決環境問題提供這一融資支持,因此,中國金融金融市場對綠色債券發展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一、中國綠色債券的發展現狀
在ICMA披露《綠色債券原則》之后,中國人民銀行就緊隨其后發布了《在銀行間市場發行綠色金融債券的公告》等文件,將綠色債券這一新類別的金融產品納入國家金融體系。除此以外,發改委與證監會也出出臺過關于綠色債券的相關指導文件,監管層面的關注推動了市場的發展,2017年中國大陸境內貼標綠色債券發行規模達2083.8億元人民幣,中國發行人在境外發行5只綠色債券,折算下約合人民幣428.34億元,即使在經歷資本寒冬的2018年,單上半年也有130億美元的發行量1,截止2018年上半年,中國的綠色債券總發行量位居世界第一。盡管如此,隨著國家政策的扶持,中國企業參與綠色金融的深度的推進,環保企業發展的需求等綜合來看,中國的綠色債券市場在發行總量上任由很大的潛力可言。
在收益率方面,根據2016年9月發布的由中央國債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中節能咨詢有限公司和氣候債券倡議組織合作編制的中債-中國氣候相關債券指數,截至2018年6月30日,指數近1年財富指數回報率為3.86%(平均市值法久期為4.11年),略高于同期5年期國債的收益率3.27%2,隨著碳交易市場與綠色債券市場對個人投資者的開放,這樣的投資回報表現將大大提高個人投資者與機構投資者的參與熱情,對于綠色債券理念的推廣也會大有裨益。
二、在中國發行綠色債券的流程與問題
現行的國際綠色債券標準體系中對于綠色債券的發行人沒有明確要求,簡而言之只要是信用等級良好的企業以及金融機構都可以發行綠色債券,關鍵在于它發行債券進行融資之后所獲得的資金是否是用于綠色資產或項目的構建,比如污水處理廠,廢氣處理,低碳交通運輸開發等。
對于綠色資產或項目的審查是嚴格的,具有審核資格的機構也是有限的,包括安永,畢馬威,商道融綠等在內的審核者對發行人的申請進行獨立審核后發行人可以得到認證,雖然目前國家政策對于綠色債券的第三方認證沒有強制性的要求,但根據中債資信綠色債券研究團隊3的統計,在2017-2017年這兩年內,71%的債券都進行了第三方認證。接下來的過程與傳統債券的發行步驟基本一致,從監管部門獲得發行許可,由券商來涉及債券的結構,并通過評級機構取得相應信用評級,之后進行路演與定價。
關于定價,資產與項目的名義價值必須大于債券的發行總價,債券的發行方需要提供定期報告說明資金的去向,確保資金都是根據發行目的流向了綠色資產或項目的構建,關于綠色債券的定期報告的定期披露在中國是強制的并且有嚴格的監管,這一點體現了國家推動綠色債券市場健康發展的決心,而不是一味的只重數量,不重質量。
三、關于中國的綠色債券如何吸引外資的相關建議
雖然中國綠色債券規模總量大,收益率良好,發行流程規范,但中國綠色債券市場對于境外投資者的吸引力還存在很大的提高空間。
首先,是關于“綠色”的定義問題,有部分資產或項目在國內可以被視為綠色債券的發行依托,例如煤炭清潔利用,在中國包括南方電網在內的很多電力企業對于這一綠色項目都有很大的需求,可以從其對碳核查人員的招募中一窺一二,但是關于煤炭清潔利用這一領域,國際投資者并不認可其為綠色,在一帶一路的背景下,多邊投資往來密切,這些項目資本需求大,卻無法吸引到國際投資者,這也對中國綠色債券市場的監管者與智庫等提出了挑戰,統一對綠色債券界定和項目分類是對中國綠色債券市場非常有利的一件事,如何讓國際綠色債券監管方認同中國對綠色債券界定的認可,是中國中國綠色債券市場的監管者與智庫應努力的方向。
其次是在綠色認證方面,雖然在2017-2017年這兩年內,71%的債券都進行了第三方認證,但依然有29%的債券沒有進行第三方認證,這29%沒有進行第三方認證的債券在市場上是缺乏公信力的,并且在71%的已通過第三方認證的債券中還有一部分是由“科學機構”來認證的,這些科學機構的準入標準也需要進行明確,否則會讓投資者存疑,提高投資的前期調研成本。
最后,關于定期報告方面,定期報告體現了中國政府層面對綠色債券監管的重視,但如果想吸引境外投資者的話,還要在定期報告原有的中文版本的基礎上加入外文版本,并通過統一的渠道進行發布,這樣才能讓境外投資者切實的體會到監管的存在,從而對債券募集所得資金的流向感到放心也同時可以降低包括境內投資者在內的所有投資者的盡調成本。
注釋:
[1]2018年中國上半年綠色債券的總發行量為130 億美元,但其中有 37 億美元綠色債券未與國際綠色債券定義達成一致。數據來源于中國國債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中國綠色債券市場2018年年報》.
[2]數據來源于智研咨詢網發布的《2017-2023年中國債券組合投資行業競爭態勢及投資戰略研究報告》.
[3]數據來源于中債資信綠色債券研究團隊發布的《綠色債券存續期信息披露的管理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