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毅涵 義婷 米杰 王鑫
【摘 要】特色小鎮的產業化構建是特色小鎮建設的關鍵。本文通過文獻資料法,從SWOT視角下分析南康鎮現有產業模式,利用其地理環境優勢、旅游資源、國家政策等,探討南康鎮康養旅游建設的可行性分析,為其他地區的特色小鎮產業化構建提供借鑒。
【關鍵詞】特色小鎮;產業化構建;康養旅游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老齡化進程的加速,中老年人群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不斷提高,發展康養旅游,為老年人提供舒適宜居的康養環境,是當今養老的新模式。南康鎮具有發展康養旅游特色小鎮的基礎,利用南康鎮的特色,本文提出南康發展康養旅游的模式、分析發展存在的困難,并提出對策。
一、研究背景
國內特色小鎮起源于浙江省,概念的提出始于2014年。從新型城鎮化視角方面,羅萬倫(2015)闡述了建設特色小鎮的重要意義,并結合青島市城陽區實際,提出了從形象策劃、經濟活力、文化塑造、改善民生等方面的對策措施,形成特色小鎮的發展新格局。從產業創新視角方面,盛世豪(2016)認為,特色小鎮建設的基礎在于構筑良好的“產業生態位”,特色小鎮的核心競爭力能夠不斷攀升的關鍵在于滲入到該區域歷史人文背景下的“產業生態位”[1]。本文以廣西北海南康特色小鎮為例,通過了解廣西北海南康小鎮產業化建設和發展來分析和探尋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更完善的中國特色小鎮產業化發展模式。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探索特色小鎮的建設路徑、建設特色小鎮具體有效的辦法。
二、研究現狀
(一)優勢
1.交通優勢
南康鎮具有良好的交通優勢,北鐵一級公路、玉鐵高速穿過,距北海福成機場18km,南珠汽車站38.2km,從鐵山港出港可直接到達廣州、???、香港、越南等地,交通區位便利,是區域商貿中心,歷有“北部灣經濟區心樞紐”“鐵山港區后”的美稱。在經濟新常態的發展下以及隨著北部灣與一帶一路機遇,為鐵山港快速發展帶來輻射機遇,良好的地理優勢,為南康特色小鎮的發展提供了快速發展的機會。
2.資源優勢
文化資源:南洋古鎮,海絲起點,以南珠社學文化為中心,南康古鎮作為通商口岸、出海通道,在文化上表現出很強的包容性,多元文化在此交融,形成了獨特的文化特征。南康古鎮以海洋文化為主體,中原文化與嶺南文化、中西文化在此交匯、融合[2],遺存有大量傳統民宿風貌的成片竹筒屋與中西合璧風貌的合璧的騎樓。
鎮區至今尚存北海乃至廣西保護最為完好的法式騎樓商業街區, 鎮南海域也是世界頂級珍珠——南珠的原產地。鎮內將冼太廟、將軍樓、三婆廟、三帝廟和天波府等廟宇,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三婆信仰”和“三棋”“賣雞調”形成獨特的特色文化旅游特色,輔以南珠、水籺等特色文化和小吃, 推進手工藝作坊區、特色美食區、曲藝展示區、宜居度假區、高端休旅區等謀劃建設,面向發展全域旅游[3]。
農業資源:南康鎮是農業大鎮,農業產業資源優勢明顯,沿海的地區被稱為“黃金海岸”,魚、蝦,“濱海西瓜”聞名全國,是鐵山港區沿海四大天然珠池。
礦產、水電資源:具有儲量豐富的高嶺土、石灰石、石英礦、無煙煤等礦產資源,南流江和合浦水庫具有充足的水電資源[4]。
3.生態優勢
南康鎮地勢平坦,屬亞熱帶季風海洋性氣候,熱量充足。南康鎮植物種類豐富,華庫木林木是境內有世界唯一的珍貴樹,森林面積為3524.92公頃,綠化覆蓋率為98.5%,森林覆蓋率為28.3%。2005年,榮獲國家第一批全國文明鎮稱號。
(二)劣勢
1.現狀用地
現狀用地局部零散,教育和居住用地占74%,商業用地僅占3.2%,商業用地不足,性質單一,后續需要調整,老街區商業服務分布較少,商業體系尚未完善,鎮區范圍內商業設施較少,尚未形成完整的商業組團。
公園綠地和廣場用地面積僅占建設用地的1.1%,總量較少,僅有沿街分布的綠地和集中綠地一處,很難滿足城鎮居民對公共敞開空間的需求。
2.建筑質量
鎮內范圍內沿銀豐大道和朝陽大道兩側建筑多為一類建筑,街道內部建筑質量不高,多為二類建筑,老街范圍內,建筑多為清末民初時期所建造,年代久遠,部分建筑破舊將要拆除,三類建筑居多。
3.產業現狀
一產主導,二產較弱,三產偏低。
從全鎮經濟結構來看,一二三產業增加值比例5:3:2。南康鎮是區域商貿中心,但商業形態處于低端。生活性服務業為主,其他產業業態較為缺失,產業活力不足[5]。
(三)機會
1.在互聯網技術蓬勃發展及十九大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農村振興戰略”不斷掀起時代浪潮的背景之下,伴隨著人民生活水平和消費能力不斷增強,人民對生活品質的追求越來越高。因此,為“以生態宜,養老養生”為主題的特色小鎮提供了城產融合創新與發展的可能性。
2. 2016年7月,住房建設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財政部聯合發布“關于特色城鎮培育的通知”,到2020年,它將培育1000個特色城鎮,推動全國小城鎮建設。特色小鎮是未來中國城鎮化的發展趨勢,通過打造“宜居+養老+投資+旅游”的特色小鎮發展模式,有利于得到國家政策支持。
3. 2019年中央委員會第一號文件指出,應加快發展農村特色產業。因地制宜發展多樣性特色農業,南康特色小鎮通過構建自身產業特色,實現南康特色小鎮的產業發展與振興[6]。
(四)威脅
1.環境保護難度增加,生態文明建設有待提升。
在小城鎮的發展過程中,環境的治理、保護、改善無法與產業同步發展,尤其是工業發展帶來了不可逆的生態破壞。在建設過程中,經濟,工業和城鎮發展,但水,空氣和土壤等自然資源遭到破壞,惡化的環境條件無疑降低了小城鎮的可持續性發展動力和吸引力。
2.資金匱乏以及競爭壓力大
公共基礎設施、城鎮新區域的開發、舊城區改造和文化遺產等保護都需要大量資金,這都需要上級給予政策、資金等方面的支持,小鎮基礎設施完善和公共服務設施提升需大量公共財政的投入以提升項目推進速度。同批次特色小鎮的快速發展使南康鎮處于被動狀態,政府有相應政策,但建設資金不足。
(五)SWOT視域下南康鎮建設康養旅游特色小鎮可行性
康養旅游特色小鎮的建設,主要目標在于貫徹落實國家住建部關于1000個國家級特色小鎮的戰略部署、推動城產深度融合的工作精神,把當地生態優勢、人文資源、沿海風情等區位優勢作為立足點,培養一批康養旅游特色產業。突出生態宜居特色,促進康養旅游消費,完善以交通為代表的基礎設施保障體系,以確保康養特色小鎮的可實施性。充分發揮城鎮化進程中帶來的產業聚焦與輻射帶動的作用,更好地為當地社會經濟、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康養產業與休閑旅游產業發展服務,構建康養旅游特色小鎮良性發展生態圈。
三、對策與建議
(一)充分利用政策優勢,深度開發特色產業
依托現有的南珠文化和養殖南珠產業,深度挖掘南珠歷史文化,打造濱海南珠旅游觀光帶,深度開發南珠打撈、DIY等體驗產業,增加南珠的附加值,延長產業鏈,將南珠產業移植到南康鎮品牌建設之中,形成“南珠+文旅”發展模式。利用鐵山港區現有的農業資源和現代農業示范區(綠然生態雞林下養殖示范區、松柏山生態種養示范區、山羊養殖產業示范區、優勢水產品產業示范區),打造南康休閑旅游新亮點,積極為康養人群定制“休閑度假—旅游觀光—養生養老—創意農業”特色服務[7],推動農業示范區的轉型升級,將四大現代農業示范區融入南康鎮品牌構建中,形成“示范農業+旅游”發展模式。
(二)發揮生態優勢,導入康養旅游綜合產業
建立康養旅游基地依托南康鎮以南珠文化為中心的旅游文化,提高南康鎮現代醫療保健水平,深度挖掘中醫藥精髓,促進中西醫、康養相結合,引進康養項目,建立富有南康特色的康養旅游基地,打造南珠文化、森林養生、海洋康養綜合產業區,將治療和康復融入游客的衣食住行;同時加強旅游業要素(例如:交通、住宿、餐飲…)產業建設。
(三)發展康養特色小鎮融資渠道,緩解資金壓力
特色城鎮建設初期,資金投入相對較大,南康鎮政府財政壓力巨大,所以需模式、行業指導基金充分調動社會企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將社會閑置資本注入南康鎮的小鎮建設當中。為充分發揮PPP模式的效益,政府應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強地方政府契約精神培育,建立適合特色城鎮建設的財政支持體系,加強專業對口人才培養。行業指導基金的構建有兩種方式,一是產業資本主導的基金,它是由具有建設和運營能力的產業資本發起的[8];二是金融機構與地方政府共同啟動專項資金管理計劃,政府參與投資,然后通過資本管理計劃和建設公司建立金融機構主導的基金。
四、研究結論
綜上所述,我國已步入經濟新常態階段,城鎮化將勢必動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對當地經濟發展具有巨大的推動力,而特色小鎮作為新型城鎮化代表性標志,需要將特色小鎮的“特色”做到深度開發,充分發揮新型城鎮化過程中的輻射與帶動作用。因此,要注重對小鎮的差異化經營。首先對小鎮做好自我定位,充分利用當地的生態優勢,實現建設特色小鎮與深度開發當地特色產業地協同發展,構建宜居、康養、旅游、投資結合的發展模式,打造“一縣一業”中的精品小鎮風格。
【參考文獻】
[1] 曹爽,羅娟.國特色小鎮建設的研究現狀與展望[J].改革與開放,2017.11:11-15
[2] 吳彼愛,陳谷佳.歷史城鎮的控制與開發——以廣西北海市南康歷史文化名鎮為例[J].規劃師,2015,5:126-131.
[3] 北海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產城融合視角下特色小鎮創建路徑探析——以北海市南康鎮為例[J].廣西城鎮建設,2017,6:68-76.
[4] 張青玉.南康依托區位優勢打造濱海宜居休閑特色[J].廣西城鎮建設,2016,10:54-61.
[5] 邵迪,任曉龍,張文鉑.河北省現代生活服務業人才培養模式探析[J].職業時空,2014,5:87-89.
[6] 張旭東.淺談我國特色小鎮內涵及發展建議[J].建設科技,2018,2:22-23.
[7] 沈鐵松,李增勇,熊正明.“互聯網+眾籌”鄉村休閑養老產業發展研究——以重慶市九龍坡區為例[J].重慶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8,2:25-30.
[8] 邊葉,劉哲奇. PPP產業基金運作模式淺析[J].當代經濟,2016,11: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