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濱 李文婷
【摘 要】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對全球經濟造成嚴重影響,近段時間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的巨大波動和各經濟體金融調控措施的實施使得全球金融經濟局勢陷入人人自危的局面。21世紀以來,我國經濟取得巨大發展,而且仍然處于一種高速平穩健康的發展狀態下。但是作為全球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我國經濟發展會對國際社會產生影響,另一方面我國金融經濟發展也受到全球經濟的影響。我國經濟體制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最主要的特點就是宏觀調控與市場經濟的結合。近年來人民銀行已經熟練使用經濟數量工具進行國家經濟的宏觀調控,而且取得了顯著成效,這也是我國經濟能夠在全球經濟形勢緊張的大環境下仍然取得較大增長的重要原因。因此需要借助金融經濟周期理論來降低風險,利用貨幣金融政策為實體經濟發展服務。
【關鍵詞】金融;周期理論;政府部門
健全宏觀調控體系、創新宏觀調控方式是構建現代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從金融周期和經濟周期的視角闡述了我國經濟金融形勢變化,分析雙支柱調控框架的產生背景、政策措施和發展方向,提出改進金融宏觀調控的幾點建議。
一、金融經濟周期理論的演化路徑與方法論
上世紀80年代,以Kydland和Prescott為開端和代表,實際經濟周期理論一度成為經濟周期研究領域的主流方法。實際經濟周期理論遵循新古典的傳統,認為經濟波動的絕大部分可以被實體經濟的沖擊所解釋,從而經濟周期是“實際”的(與“名義”相對),是對實體經濟環境變化的有效反應。可以看到,實際經濟周期理論與凱恩斯主義和貨幣主義是對立的,貨幣是“中性”的。然而,該理論在對現實經濟波動的解釋上越來越暴露出缺陷。一方面,亞洲金融危機和美國次貸危機的相繼爆發讓人們認識到,“金融因素正成為影響實體經濟周期波動、引發各國經濟危機的重要根源”,實際經濟周期理論對金融因素的忽視已顯得與現實嚴重不符。另一方面,為了模擬現實經濟的短期劇烈波動,實際經濟周期理論要求模型中的生產率沖擊等實際沖擊足夠大,而這種大沖擊缺乏微觀證據的支持。金融經濟周期理論很好地彌補了這些不足。首先,金融經濟周期理論摒棄了實際經濟周期理論對經濟系統具有完備性的理想假設,通過引入信息不對稱和金融摩擦等因素,使理論模型更加符合現實。其次,金融經濟周期理論揭示了金融摩擦對沖擊的傳導和放大作用,這意味著小沖擊也能產生大波動,從而有效解決了實際經濟周期理論中難以解釋的大沖擊問題。金融經濟周期理論對金融因素的關注,符合我們對現實經濟的觀察,為我們理解和分析現實經濟周期波動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二、在經濟新周期中尋找金融發展新方向
2.1內生信貸約束的金融加速器理論
在外生信貸約束的金融加速器模型中,企業與家庭間的借貸行為通過金融中介實現,但金融中介的行為始終未被顯性表達。內生信貸約束的金融加速器理論創造性地將銀行引入一般均衡分析框架,考察銀行資本本身的順周期特征及其金融加速器效應;或證實來自金融部門的沖擊對實體經濟的影響是否足夠顯著,或重點關注金融部門沖擊影響實體經濟的具體途徑。內生信貸約束的金融加速器理論為金融周期與經濟周期交互關系的實證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引領了2008年金融危機后金融周期研究的發展方向。Goodfriend和McCallum建立了一個包含家庭、生產企業和銀行在內的三部門一般均衡模型,將銀行看作投入信用評估成本和抵押品服務成本的貸款“生產者”。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銀行部門及其相應經營成本的加入使得以同業利率為代表的貨幣市場利率上升,產出下降;如果銀行投入的兩類成本上升(銀行對借款人信用評估成本上升或金融抑制導致抵押貸款的放貸成本增加),則企業外部融資溢價會隨之改變,最終經由金融加速器效應傳導至實體經濟。
2.2銀行融資機制
銀行信貸是生產部門最重要的融資渠道。銀行中介部門的職能在儲蓄和投資的轉化過程中起著決定性作用,影響著社會資金融通和配置的效率。金融沖擊發生時,如果銀行中介本身的資產負債表受到沖擊,則會引起信貸規模的收縮,這又從總供給和總需求兩方面沖擊宏觀經濟這種金融沖擊通過銀行中介向實體經濟傳導的渠道就是所謂的“銀行信貸渠道”銀行信貸渠道主要從銀行角度考察金融周期。負向的沖擊直接影響銀行的準備金,銀行可貸資金減少。而金融摩擦會妨礙企業從其他的信貸渠道獲得外部資金用以代替銀行貸款。銀行為了滿足資本充足率和法定準備金率的要求,防范陷入“擠兌危機”和“流動性困境”,將采取壓縮自身信貸規模、規定更加嚴格的信貸合同、催還企業貸款和提高信貸實際收益率等措施。因貸款規模減小,成本上升企業就會急劇減少投資,整體經濟的活躍程度就會降低。可見,融資渠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會形成沖擊的乘數效應,從而形成加速和增強經濟波動的傳導機制。
2.3貨幣政策框架逐步由數量轉向價格
國際經驗表明,推動這項轉型的主要動力和條件有三個:一是廣義貨幣與經濟增長和物價漲幅的相關性顯著弱化,難以繼續通過調控貨幣供應量達到穩定經濟和物價的目標;二是受政策協調、金融創新、資本項目開放等因素影響,貨幣需求的非預期沖擊增多,盯住貨幣供應量會人為導致市場利率的大幅波動;三是政策利率能有效地傳導到其他市場利率(包括債券收益率、存貸款利率)和實體經濟。從我國實際情況看,上述條件之一和之二已經基本滿足,但政策利率傳導機制還存在一定缺陷。應繼續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探索建立公開、透明、可信的利率走廊調控機制,穩定商業銀行預期;進一步讓短期利率變化更有效地影響各種存貸款率和債券收益率,積極培養SHIBOR、短期回購利率、國債收益率等市場利率作為產品定價基礎,逐步弱化對基準存貸款利率的依賴。同時,通過完善利率和貨幣政策調控框架,充分發揮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維護金融市場公平有序的競爭秩序。
三、結語
隨著中國金融市場的快速發展以及市場化改革的不斷加深,金融經濟周期理論對我們理解和分析現實的中國經濟問題具有重要意義。另一方面,中國的金融市場具有眾多區別于西方發達國家的特點,所面臨的摩擦和沖擊反映著其制度上的獨特性,這為金融經濟周期理論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可以預見,把金融經濟周期理論的前沿方法與中國的現實經濟問題相結合,將成為未來一段時期內宏觀經濟研究的熱點方向。
【參考文獻】
[1]牛慕鴻.以多維視角審視去杠桿[J].中國金融,2018,(8).
[2]張曉晶,王宇.金融周期與創新宏觀調控新維度[J].經濟學動態,2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