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強
【摘 要】文章從生態保護與經濟建設的視角出發,從產業發展、空間內布局以及管理對策三個方面對綿陽市仙海水利風景區發展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仙海;水利風景區;發展對策
綿陽市仙海水利風景區是的四川省第一個國家級水利風景區,其主要依托仙海湖(沉抗水庫)及其周邊資源打造而成,總面積75平方公里,總人口2.1萬人。
根據仙海區管委會發布的數據,2018年,仙海區GDP總量為9.18億元,僅約占全市GDP總量的0.4%,財政實力薄弱;2018年,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3795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9784元,略高于綿陽市平均水平,然而,區域發展仍存在產業帶動不夠,特色農業發展水平緩慢等問題。旅游業帶動能力需進一步提升,文旅融合尚需深入挖掘,商貿物流業、“互聯網+”產業等發展相對滯后;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需進一步加大,農民增收渠道受限,可支配收入偏低,農村土地流轉尚不規范。
一、產業發展
(一)鞏固旅游支柱產業
促進文旅有機融合。借助獨特豐富的歷史人文資源,推動文化內涵注入景區建設,提升文化影響力和旅游吸引力;構建文化旅游產業體系,以沉香文化為主題,八仙文化和驛站文化輔助發展,文化藝術品、演藝娛樂、特色展覽等文化產業相融發展;打造特色文化旅游產品,深入挖掘整合文化藝術資源,打造特色明顯、優勢突出的文旅產品。
實施“旅游+”戰略。發展“旅游+文化”,挖掘神仙樹、云蓋寺、古皇柏大道、古驛道等文化內涵,開發特色文化創意產品;發展“旅游+商貿”,重點開發旅游度假酒店、旅游地產、會議中心等休閑旅游產品;發展“旅游+體育”,定期舉辦滑水、龍舟、環湖騎行等賽事,并依托親水灣沙灘浴場,開發沙灘球類運動、水上游樂等休閑運動項目。
(二)提升優勢特色農業水平
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著力發展特色優質農業,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全面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推進農業標準化建設,進一步延展農業功能,發展休閑農業等新型業態,建設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1];加快花卉苗木、中藥材等特色農產品基地建設,培育特色農產品品牌,開拓農產品市場;充分發揮仙海生態魚品牌效應,發展沉抗水庫生態養殖優勢,進一步促進水產養殖結構優化。
創新農業產業化經營機制。加快發展休閑觀光和農事體驗為主的現代農業,拉長鄉村旅游產業鏈條,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完善農業產供銷服務體系,打造專業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建設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形成自有綠色農業品牌。
(三)完善現代服務業體系
大力發展“電子商務”。開展“電商發展全面提速攻堅行動”,深入實施“全企入網”工程,構建電子商務發展體系;通過內培外引做大電商主體,積極培育電子商務龍頭企業,促進電子商務聚集發展;打造特色文化旅游、特色農副產品、優勢工業品等電子商務應用平臺和交易平臺;全面實施電子商務進農村,鄉鎮探索特色化的O2O經營模式。
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實施“互聯網+”農業,大力發展智慧農業和惠民服務,開展農業物聯網試點及示范;實施“互聯網+”文化旅游,推進文化科技融合,加快建設文化數字化平臺、文化資源庫和文化產品線上服務平臺;實施“互聯網+”公共服務,充分發揮互聯網的便捷和集約優勢,提升政務、醫療、養老、健康、教育、就業、社會保障等公共資源的利用效率,降低服務獲取成本。
二、空間布局
(一)城鎮發展空間格局。堅持“強化中心,發展兩翼,依托軸線,帶動全域”的城鎮化總體發展戰略,推進“一湖、三線、十一區”的城鎮發展空間格局建設,結合城市資源稟賦和區位條件,著力培育打造沉抗特色小鎮,堅持融入文化元素、增強經濟實力,擴大建成規模,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生態優美的特色城鎮發展格局。
(二)旅游發展空間格局。堅持“立足長遠、突出特色、適度超前”的原則,推進布局“一環”、“五片”的旅游發展空間格局。一環是環繞仙海二環路建設旅游度假區二期;五片是度假區北部以商業、居住服務為主的商業區,以田園風光及鄉間村莊為景觀特色的鄉村度假觀光區,以休閑養生為主的高尚居住區,以綠色生態農業生產為主的生態農業示范區,以野營、戶外自行車運動、汽車宿營、軍事娛樂、攀巖、體育健身等戶外活動為主的運動休閑區。形成突出特色、分區發展、整體融合的集文化交流、商務會展、旅游觀光等多重功能于一體的綜合生活服務區為核心的發展格局。
(三)農業生產空間格局。立足區域農業、景觀資源優勢,合理利用資源,以集中連片、區域化發展為重點,推進布局“一心總攬、一帶貫穿、四園發力”的“一心一帶四園”農業生產空間格局。一心即綜合服務中心;一帶是現代農業產業觀光帶;四園即以“果品+農業科技+休閑”為主的葡萄創意農業園、以“養生+農耕文化體驗+國學教育”為主的農耕文化體驗園、以“彩林+康體運動+度假”為主的彩林運動康體園、以“糧油+觀光+民俗”為主的原鄉生態田園。
(四)生態安全空間格局。依托園區低山丘陵環繞,洼地水塘遍布的生態機理,在尊重生態環境特征及生態敏感性基礎上,使其景觀生態基質呈現出山圍一谷、田園入丘、水廊串珠的空間形態。承接田園,轉入坡林,實施“十百千多節點”生態工程,形成“點線面”的生態環境,營造完整生態系統。
三、管理對策
(一)高效利用資源。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全面推進農業、工業、居民生活節水,加強用水需求管理,普及節水器具和節水產品,建設節水型社會;堅持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強化“建設用地控制線、基本農田控制線、生態網絡控制線”三線管控;保護生態紅線,通過建設用地減量化、土地整治、生態用地修復、自然景觀護理、配套設施完善等措施,建設具有農業生產、生態保育、休閑游憩等綜合功能的風景區。
(二)加強生態保護。加強濱湖帶生態建設,建設植被緩沖帶和隔離帶,建立仙海區生態保護委員會,將水利風景區生態環境保護、開發利用、應急管理等納入正常軌道;加快建設仙海庫區濕地生態系統保護,提升濕地生態服務功能;嚴格執行環保“三同時”制度,對未開展環評和環評未批準的項目,一律不得開工建設。
(三)發展循環經濟。實施農業資源綜合利用工程,建設秸稈收儲運體系,推廣秸稈肥料化、基料化、飼料化、原料化、燃料化利用,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沼氣綜合開發利用,建立廢舊農膜回收點;推進生活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實施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工程,推動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示范,完善收集、儲運、無害化處理及綜合利用環保配套體系。
四、結論
水利風景區對調節地區水資源以及防洪減災等發揮著重要作用,也因其極具魅力的自然景觀,通過旅游開發等手段可為當地經濟發展提供動源。但由于我國經濟發展面臨轉型升級和經濟下行的雙重壓力,周期性和結構性雙重矛盾特征突出,旅游經濟增速減緩。同時,由于水利風景區特殊的自然屬性,其對人的生產生活活動具有強烈的生態敏感性。所以,必須通過過大力提升水利風景區基礎設施的文化內涵和文化品位[2],進一步發揮資源優勢,優化產業結構、完善空間布局,提升管理水平,將風景區生態建設與經濟建設更推一步新臺階。
【參考文獻】
[1]王彬.生態經濟視角下農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耦合機制[J].農業經濟,2018(03):60-61.
[2]鐘林生,孫義福,張躍西.水利風景區發展態勢與展望[J].水資源開發與管理,2017(01):80-83.
[3]徐增讓,汪升華,韓曉麗,薛祺.水利風景區發展中的問題及影響因素分析[J].水利發展研究,2016,16(08):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