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偉
【摘 要】本文首先論述了價值的相關問題,隨后提出了效益是經濟法的基本價值取向,分析了實現經濟法效益價值的基本要求,最后對經濟法的效益價值與其他價值的關系進行了總結。
【關鍵詞】經濟法;基本價值取向;應用
【中圖分類號】D912 【文獻標識碼】A
一、價值相關問題概述
價值是人類對于自我發展的本質發現、創造與創新的要素本體,包括任意的物質形態。價值在很多領域有特定的形態,這些價值是存在是人在不同領域發展中范疇性規律性本質存在。價值包括人的意識和生命的雙重發展,包括人與外在自然的統一發展。人本身是價值的根本對象,人即價值本體,人的行為即價值源泉,人的發展既為價值結果。總的來說,價值就是自由的實現。當下對于價值本質的理解有多種看法,其中廣為流傳的主要有 “本性說”“情感說”“抽象說”“關系說”“屬性說”等等。其中,屬性說比較具備代表性。屬性說認為,價值是指有價值者自身的存在和屬性,是指能夠滿足人類和社會需求的屬性,及物質對人類或社會有積極意義的東西。
二、效益是經濟法的基本價值取向
(一)效益是經濟法基本價值取向的理論基礎
經濟法自身的特性決定了經濟法的效益價值取向。從經濟法產生的淵源上來看其主要是為了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因此經濟性是經濟法的重要特征,法國思想家蒲魯東最早使用和闡述了經濟法的概念,認為經濟法的產生就是順應了經濟發展的需要,日本經濟法學家金澤良雄認為經濟法就是適應社會協調性要求的法律。因此經濟法追求經濟的穩定和繁榮,豐富社會產品種類,防止通過膨脹和物資匱乏,確保自由經濟正常活動,并最終實現經濟成果和效益的最大化。所以經濟法以效益作為基本價值取向是由其經濟特性所決定的。
經濟法的效益價值取向符合經濟學基本原理。上個世紀50年代經濟學研究領域出現了新制度學派和產權學派,這兩大學派的理論研究表明經濟增長與經濟制度具有密切關系,經濟增長促進經濟制度優化,經濟制度安排會影響經濟增長速度。而經濟法作為一種法律形式的經濟制度安排,其主要目的就是促進經濟的發展,而提高經濟運行的效益就是促進經濟發展的主要表現形式,所以最大程度上提高經濟發展的效益是經濟法的基本價值取向。另外法律經濟學的相關研究成果也為經濟法以效益為基本價值取向提供了理論支撐,經濟法律制度存在的合理性的一個重要基礎就是效益。
經濟法以效益為價值取向在經濟法學界具有很高的認同度。目前我國經濟法學者們對于經濟法的效益價值取向取得了很高的認同,在經濟法所調整的三個對象中,即國家和政府為一方主體,經濟法對經濟關系的調整是通過國家對實體經濟運行施加影響而產生的,國家通過經濟法對實體經濟活動施加影響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社會整體利益。因此,社會本位思想在經濟法中的體現,就是從社會整體的利益出發,對社會各個利益層次的法益追求進行協調。
(二)效益是經濟法基本價值的體現
宏觀調控法領域。實現社會經濟總量平衡、維護社會總體利益和協調經濟社會發展是宏觀調控法領域國家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的基本價值取向,這與經濟法以效益為基本價值取向是一致的,特別是在作為宏觀調控法一部分的產業結構調整法上,效益價值取向表現得更為明顯,因此經濟法以效益為基本價值取向是符合法律規制目的的。
市場規制法領域。市場規制法領域中的反壟斷法鮮明地突出了以效益為中心的價值取向,現代經濟法的核心之一也就是反壟斷法,其目的在于維護經濟運行中合理的市場結構和公平的競爭秩序,促進自由市場競爭,防止市場機制失靈或失衡。從而通過自由競爭來促進經濟發展,這也正是經濟法的效益價值取向所追求的結果。
社會分配法領域。社會分配的重要原則就是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根據該原則創設的分配制度機制安排必須能夠最大程度上調動社會財富創造者的積極性。運用法律手段對社會財富資源的分配和優化配置,無論是有效地促進整個社會財富產品的增加,還是最大程度上利用資源,其目標都是促進社會效益的提高。所以效益價值取向在社會分配法領域得到了充分體現[1]。
國有資產管理法領域。國有資產是國家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因此效益原則應該貫徹到國家對國有資產的利用和處理環節中,所以,在國有資產管理的法律制度運作和構建中,需要借助效益的理念來對國有資產的處置和使用做出最優的安排,從而使得國有資產在運作中保值增值。可見效益價值取向在國有資產管理法領域中也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三、實現經濟法效益價值的基本要求
為了實現經濟法效益的基本價值,要求經濟立法、經濟執法和經濟司法都應當堅持效益優先原則。
(一)經濟法律制度應服從于社會整體效益
首先,經濟法律制度干預市場,應當以保證市場正常運作,提高效益為主要目標。經濟法干預市場是為了有效防止市場失靈,同時能夠有效防止市場上出現經濟利益壟斷現象,導致資源周轉效率低下,甚至對消費者造成損害為干預理由。市場和經濟法的追求同樣是效益最大化,因此兩者在價值取向方面具有一致性。其中,市場的效益最大化體現的是市場自發性調節的價值追求,而經濟法干預市場是的價值追求,體現的是市場調節的自覺性,兩者的最終目的都是達到效益最大化。因此,市場中的經濟法律制度是以效益為基本出發點的,經濟法對市場的干預,也需要以社會整體效益最大化為基本價值尺度。
其次,經濟法干預政府,有利于市場效益最大化的實現。經濟法干預政府是一種對于政府的非理性假設條件,即包括政治、宗教等存在于市場之外的非市場因素造成的資源配置低效率的現象。經濟法干預政府是以優化資源配置利用率為根本目的,也就是社會整體效益的實現。因此,經濟法對政府的干預,也應當服從于社會整體效益的最大化。
最后,經濟法制度的制定,對于實現效益最大化具有重要意義。其包含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指實現經濟效益。比如為了防止產品過剩來調整產業結構,提高產品質量要求,降低劣質產品的市場流通量等。另一方面是指實現社會效益。相關經濟法具體制度的制定,應當為科學供給公共產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保障;除此之外,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制度的制定,需要為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等。
(二)經濟執法和經濟司法應當貫徹效益優先原則
實施相關經濟法律的同時,要求執法者和司法者能夠對法律條文的價值取向有精準的領會和把握。在經濟執法和經濟司法中,經濟法中法規的制定通常會滯后于社會經濟的發展變化。然而當今經濟處于瞬息萬變的發展狀態之下,經濟執法和經濟司法經常會面臨層出不窮的各種問題,經濟法的價值取向在處理這些問題時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執法機關和司法機關在處理相關問題時,必須堅持效益優先原則,才能保證經濟法基本價值取向的實現。
四、經濟法的效益價值與其他價值的關系
經濟法的價值體系包含效益、效率、秩序、自由和公平等內容。經濟法效益基本價值的實現與經濟法價值體系中其他價值的實現存在連動互補的關系。
(一)經濟法的效益價值和效率價值的關系
經濟法的效益價值與效率價值是經濟法期望達到的目的與達到該目的的手段的關系。效率是指能夠將社會有限的資源進行充分利用,以滿足人們對其的需求。經濟法的效率價值,體現的是經濟法干預經濟運行以達到資源的優化配置,也就是說,效率是實現效益最大化的手段,而效益是效率的結果。經濟法的效益價值的實現,有賴于效率價值的實現,經濟法重視效益,切不可忽視效率[2]。
(二)經濟法的效益價值與經濟秩序價值的關系
經濟法的效益價值與經濟秩序價值是經濟法期望的效果與過程的關系。經濟秩序是經濟按有效的方式運行的一種狀態。經濟法追求效益,需要經濟運行處于安全的狀態,只有經濟運行處于安全、平穩的運行狀態下,經濟法的效益價值才有可能穩定實現。經濟秩序是保證經濟效益必不可少的條件,而效益是經濟秩序追求的結果。經濟法追求的效益價值的實現,需要以經濟秩序作為保障。
(三)經濟法的效益價值與經濟自由價值的關系
經濟法的效益價值與經濟自由價值的關系也是目的與手段的關系。自由“乃是一種生活于社會中的人可能希望盡力趨進但卻很難期望完全實現的狀態。因此,自由政策的使命就必須是將強制或其惡果減至最小限度,縱使不能將其完全消除。”經濟法所追求的自由,是一種經濟自由。由于經濟自由有利于激勵經濟的活躍和繁榮,因此在不損害經濟整體運行有效性的前提下,經濟自由應當受到經濟法最大限度的保護。經濟自由的重要目的在于追求效益的最大化實現;經濟自由價值的實現,是經濟法的效益價值得以實現的一個重要手段。
(四)經濟法的效益價值與經濟正義(公平)價值的關系
經濟法的效益價值與經濟正義(公平)價值都是經濟法期望達到的目的,效益是經濟正義(公平)的基礎,經濟正義(公平)是效益的終極目的。正義是法律的基本價值追求。當經濟法律制度在分配基本權利和義務時沒有在個人之間隨意區分時,當規范使各種對社會生活利益的沖突要求之間有恰當的平衡時,制度就具有正義價值。經濟法所追求的正義是一種經濟正義,更確切地說是分配正義,是經濟法“雙重干預”期望達到的終極目的。但是,分配正義的實現同樣有賴于效益的實現[3]。法律的經濟分析的解釋力和改進力都可能具有廣泛的限制。然而,經濟學總是可以通過向社會表明為取得非經濟的正義理想所作的讓步而闡明各種價值。因此,效益是實現分配正義的前提和基礎,是效益取得后對成果分配所產生的后果。沒有效益,分配正義即使實現也只是形式上的實現,而效益的實現,將為分配正義的真正實現提供基本的物質保障。
【參考文獻】
[1]婁偉偉.中國經濟法根本價值取向問題探析[J].法制與社會,2015(29):18-19.
[2]秦玲.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經濟法價值取向[J].改革與開放,2013(17):28-29.
[3]孫月華.經濟法的效益價值取向分析[J].商業時代,2013(08):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