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逢春
【摘 要】根據約瑟夫·奈的觀點,權力是指影響他人行為以獲得自身想要結果的一種能力。硬實力是一國利用其軍事力量和經濟實力強迫或收買其他國家的能力,軟實力則是一國透過吸引和說服別國從而使別國按照自己預期目標行事的能力,巧實力則是硬實力和軟實力的結合。“一帶一路”作為中國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都要貫徹落實的發展設計,仍面臨諸多困難,巧實力理念能夠為我們提供一些可借鑒的解決思路。
【關鍵詞】巧實力;硬實力;軟實力;“一帶一路”
當前“一帶一路”的建設和發展仍面臨諸多困難,歸根結底就是要解決硬實力與軟實力的配置問題。僅僅依靠硬實力或軟實力的單方面支撐是很難發揮作用的,需要三種力量相互配合,靈活綜合地發揮影響力。中國擁有堅實的硬實力資源和底蘊深厚的軟實力資源,要努力將兩種實力有機、有效結合,克服難題,推進“一帶一路”的建設和發展。
一、硬實力的支撐作用
2017年中國全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初步核算結果總計827122億元,GDP同比增長速度較2016年相比總體增加了0.3個百分點,四個季度的同比增長速度分別為:一、二季度6.9%,三、四季度6.8%,保持了GDP 的平穩增速。GDP 作為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狀況和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足以表明中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有著雄厚的經濟實力和堅實經濟基礎。在“一帶一路”建設上,早在2014年11月,習總書記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舉行的加強互聯互通伙伴關系會上就宣布了,中國將出資400億美元成立絲路基金,使得“一帶一路”出臺伊始就有了強有力的經濟保障。i
同時我國產業結構的逐步實現優化,由提量向保質保量過渡。2017年,第一產業的生產總值為65468億元,第二產業的生產總值為334623億元,第三產業的生產總值為427032億元。這表明中國的產業改革正在逐步取得進展,從依賴工業轉向依靠服務業拉動經濟的迅速增長。產業改革不僅使得國內產業結構趨于合理化,保障產品生產的質量,也提高產品和產能的對外輸出的能力,為“一帶一路”的經濟構想奠定基礎。
在經濟進步的同時,軍事實力的安全保障也必不可少。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騰飛,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國防建設能力也逐步提高。“一帶一路”沿線區域面臨著傳統和非傳統的安全威脅,中國必須提升安全保障能力才能夠應對周邊復雜的安全環境。近年來,中國的海外救援能力大幅提高,大規模人員救援及時高效獲得國內外輿論好評。ii不論是突發自然災害,還是遭到恐怖勢力襲擊,中國總是能第一時間抵達現場展開救援,保障中國公民在海外的人身安全。這也是中國實力的一種體現,為國內公民和企業“走出去”提供堅實的安全保障。
二、軟實力的吸引作用
“一帶一路”橫跨整個亞歐大陸,區域內文化差異巨大,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均有很大的差別,不存在統一的價值觀念將沿線各國與各區域凝聚起來。習總書記在宣傳“一帶一路”倡議時,提出了“亞太夢想”這一概念,呼吁共建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宣揚和平外交理念和國際合作思想,正是在發揮價值觀念的感召力,力圖引起沿線國家的共鳴,實現求同存異、合作共贏。回顧絲綢之路兩千多年的發展歷程,隨著源源不斷的商隊,中華文明與歐亞大陸各文明在文化、經濟和政治領域都有廣泛的交往。iii在“一帶一路”未來的建設與發展中,中國應該繼續堅持在“共商、共建、共享”原則下的合作,借助古絲綢之路的良性示范,打消周邊國家的疑慮,共筑“亞太夢想”。
加強軟實力建設,增強中國文化的影響力,開展多樣性的人文交流。近年來,中國在全球范圍內大力推廣與發展孔子學院,截止2017年12月底,全球146個國家(地區)建立525所孔子學院和1113個孔子課堂,其中孔子學院在亞洲分布有118所、非洲54所、歐洲173所。中國應借助孔子學院的傳播來增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加強雙方的文化交流合作,增強中國文化的影響力。另一方面,教育部門專門設立了“絲綢之路”來華留學生中國政府獎學金等項目,吸引沿線國家來華留學生,增進雙方的文化互動。未來,中國應繼續堅持將孔子學院“走出去”和留學生“引進來”相結合,并增加人文交流的渠道,積極開展文化年、文化交流節等活動,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增強中華文化軟實力的吸引作用。
三、軟硬兼施,雙管齊下
習總書記提出,在構建“一帶一路”時要創新合作模式,加強“五通”,即“政策溝通、資金融通、貿易暢通、設施聯通、民心相通”。資金融通、貿易暢通、設施聯通講的都是硬實力,資金上,中國先后籌建金磚國家銀行、400億美元絲路合作基金以及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貿易上,中國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貿交往;設施上,中國在周邊國家的高鐵項目和港口項目取得了矚目的進展,既顯示出中國蓬勃發展的科技實力,也推動了周邊國家基礎設施的完善。政策溝通和民心相通講的是軟實力,一方面,“一帶一路”倡議需要政府層面進行對接,傳遞合作共贏、和平發展的理念,爭取各國政府的支持;另一方面,加深民眾交往、設立留學項目,增強文化交流,幫助民眾理解“一帶一路”倡議的美好愿景,爭取民眾的支持。五通政策蘊含著深厚的巧實力理念,在未來“一帶一路”的建設發展中仍應得到貫徹與延續。
充分發揮華僑華人的優勢,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華僑華人是“一帶一路”建設的橋梁,在建設過程中起著潤滑政治溝通和文明交流、減少合作阻力的重要作用。經過多年的發展,華僑華人在各自住在國的作用、地位日益凸顯,不僅是當地經濟的重要支柱,也為中國與住在國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發揮了“橋梁”作用。中國需要大量掌握本地知識、熟練外語能力和在特定地區長期運作的專業人才,華人華僑是最佳選擇,可以借助他們在當地的經濟影響力推動實現政治、文化交流。“一帶一路”不僅需要的是各區域內沿線國家的共同合作建設,也需要華人華僑同心協力推進所在區域的“一帶一路”建設。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世界政治、經濟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各主權國家加劇了對于國際話語權、領導權的爭奪,“一帶一路”倡議正是中國以積極姿態參與全球治理、構筑中國話語的表現。一方面,“一帶一路”的構想獲得了東盟、歐盟和阿拉伯聯盟等國際組織的支持,中國也早已和沿線多個國家簽署了合作備忘錄;iv另一方面,也要充分發揮“亞投行”、“絲綢之路基金”等機制的引導作用。以強大的經濟、科技和軍事等硬實力支撐,加強與區域內各聯盟組織、經濟組織的多邊合作,積極主導構建“一帶一路”跨區域多邊合作制度、貨物貿易及管理制度、資本及要素流動管理制度等,更重要的是要落實法律保障機制,保證“一帶一路”倡議下各項活動合法有序地開展。
注釋:
i習近平:《聯通引領發展 伙伴聚焦合作》,《解放日報》,2014年11月9日。
ii 張歷歷,張宇炎:“‘一帶一路戰略實踐形勢與未來推進挑戰”,《人民論壇》,2016年第2期,第29頁。
iii 范一郎,“文明交往視角下‘一帶一路戰略實施中的利弊分析”,《高校社科動態》,2017年第3期,第38頁。
iv 彭克慧:“‘一帶一路的戰略優勢、現實困境及對策研究”,《湖北社會科學》,2015年第11期,第4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