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利紅
【摘 要】加強生態法治建設,形成良好的法治秩序,是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和根本保障。法律監督的開展有利于生態法治秩序的維護,法律監督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意義主要體現在:法律監督制度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保障、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的實現要靠法律監督、加強法律監督是促進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迫切要求、司法監督是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有效手段。
【關鍵詞】生態文明建設;法律監督
一、法律監督制度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保障
當前,我國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實現黨的十九大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必須以法律監督制度體系建設為保障,推進我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通過制度導向,使得各種不同的利益訴求以及生態矛盾納入自然與社會協調發展的范圍內,以制度建設應對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重視法律監督制度的建立的原因是法律監督的制度保障和技術支持是發揮法律監督效力不可缺少的重要輔助因素。
一方面,建立良好的法律監督制度并確保其實施,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途徑。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目的就是維護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實現人與自然的協同發展,生態文明法律監督制度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永恒利益,而不是部分人的利益。生態文明法律監督制度就是生態文明建設的規矩,是為保護生態環境而設計的行為規范和約束標準。法律監督制度是我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基于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發展需要,應當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監督的相關制度建設。以制度建設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是解決我國快速發展過程中環境問題的客觀需要。
另一方面,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重要內容,在要素構成、組織結構、典型特征和評價體系等方面具有特殊性,只有借助制度建設,加強頂層設計,才能更好地將生態文明理念貫徹其中,并落實到法律監督的各個領域。生態文明制度的建設并不是單獨進行的,它的建立與完善和我國政治、經濟、文化制度的改革與進步息息相關,通過一個統一的邏輯框架體系,加強研究的系統性與整體性才能更好地推進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其次,生態文明建設的本質是為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面對環境這一個由多種要素構成、受多種因素影響的復雜系統,解決現階段表現突出的資源環境問題,僅實施較為單一的對策、手段,難以從根本上化解環境資源困境。制度建設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的特征,能夠通過法律、規章、體制、機制、倫理、道德和習俗等形式體現生態文明理念,從而發揮其約束、規范、引導政府、企業和公眾行為的功能。因此,制度建設是解決我國環境問題、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著力點。
二、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的實現要靠法律監督
2002年,黨的十六大提出:“要建立結構合理、配置科學、程序嚴密、制約有效的權力運行機制,從決策和執行等環節中加強對權力的監督,保證把人民賦予的權力真正用來為人民謀利益”。“監督”一詞在當次黨的代表大會報告中共出現23次,主要強調加強對政府工作的監督、對執法以及行政的監督等等。2007年黨的第十七次代表大會召開,大會提出:“要讓權力運行在陽光下,要在制度的約束和管理下用權,要使決策權、執行權與監督權相互制約、相互協調”。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建立健全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加強黨內監督、民主監督、法律監督、輿論監督,讓人民監督權力,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2013年11月,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中“監督”再次成為熱詞,在全文中共出現24次。2017年10月18日,黨的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著重強調要“加強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提出“改革生態環境監管體制”。這一系列的行動表明了黨中央對于推進完善監督制度的堅定決心以及對于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態度。由此可見,建設生態文明是新時代我國持續健康發展的一項基本國策,也是全國各族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共同心聲。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要求我們必須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如果沒有嚴格有力的法律監督,也就沒有法治。法律監督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法律監督的目的在于實現憲法法律的統一正確實施。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推進需要借助法律監督這一重要的手段,變革以往陳舊的觀念并培養先進、文明的法治觀念,創建和諧、公正的法律監督制度且使之不斷完善,培養、提高每一位公民的法治素養,這將有助于環境保護與生態文明建設的更好實現。
三、加強法律監督是促進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迫切要求
改革開放以來,法律監督在我國法治建設過程中一直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環境法律監督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我國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順利開展。在過去的幾十年里,自然資源破壞日趨嚴重。雖然引起生態環境破壞的原因很多,但這與我國生態環境的法律監督的缺失有著必然聯系,有關環境法律監督的缺失也嚴重影響了環境法的實施效果。通過建立統一的環境保護執法監督主體,有利于多個部門依照一定的法律依據進行環保監管,在明確各自的職權范圍的前提下進行執法監督;加強法律監督,嚴格實施執法監督有助于有效懲治環境違法行為,改善地方政府執法部門放任環境污染與破壞行為的現象;合理的具體監督制度的設置,對于提升監督效果、防范行政監督權的過分膨脹有著積極意義。
我國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依然十分艱巨,如果不能有效地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生態文明的建設也將無法進行。法律監督是我國法治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加強環境法律監督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程中的關鍵一步。為防止環境保護工作中權力腐敗、權力失控情形的發生,須通過法治途徑、運用法治手段來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生態文明的現實語境下,要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就要完善環境法律監督,加強對公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
四、司法監督是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有效手段
生態文明是新的歷史時期提出的新理念,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統一,是對工業文明的超越。司法歷來是以解決社會沖突為己任的,它與社會沖突相伴相隨。司法監督能夠有效地處理各種生態環境糾紛從而實現社會穩定與環境保護。同時,司法機關履行監督職權處理環境糾紛的活動,也是一個對公民、社會組織和國家機關是否依法享有權利(力)和履行義務的法律監督的過程,這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在生態文明的建設方式中,國家司法機關是我國生態環境領域的重要監督主體,司法監督是解決生態問題較為理想的選擇和重要的保障。2017年最高人民檢察院加強對生態環境的司法保護。“辦理生態環境領域公益訴訟1.3萬件,督促5972家企業整改,督促恢復被污染、破壞的耕地、林地、濕地、草原總面積14.3萬公頃,索賠治理環境、修復生態等費用4.7億元。” i 2017年最高人民法院依法審理環境資源案件。“服務美麗中國建設。出臺為長江流域生態文明建設與綠色發展提供司法保障等意見,制定環境公益訴訟等司法解釋,審結環境民事案件48.7萬件,堅決維護生態環境安全。依法審理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件1.1萬件、檢察機關提起的環境公益訴訟案件1383件、社會組織提起的環境公益訴訟案件252件。”ii由此可見,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需要法治作為保障,司法機關的監督作為法治建設的一個重要環節,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推進有著積極作用。
注釋:
i 曹建明,2018年最高人民檢察院工作報告。
http://www.spp.gov.cn/spp/tt/201803/t20180309_369886.shtml
ii周強,2018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
http://www.court.gov.cn/zixun-xiangqing-87832.html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5-05-06(1).
[2]馮天.我國生態環境領域的監督失靈及其對策[D].北京林業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