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伶娟
【摘 要】近年來,巫山縣堅持把大力發展民營經濟擺在全縣經濟發展的重要位置,在推動和促進民營企業發展法治環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較好成效,縣政府民營企業發展法治環境總體較好。
【關鍵詞】巫山縣;民營企業;法治環境
一、巫山縣民營企業發展法治環境整體狀況
近年來,巫山縣堅持把大力發展民營經濟擺在全縣經濟發展的重要位置,在推動和促進民營企業發展法治環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較好成效,縣政府民營企業發展法治環境總體較好。
重視制度建設,指導企業發展更加規范。為推動我縣民營企業高速、高質量發展,規范對民營企業發展的指導行為,縣政府堅持制度先行,在遵循法律法規規章的前提下,制定出臺了《巫山縣關于全面優化營商環境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意見》《關于進一步營造企業家健康成長環境弘揚優秀企業家精神更好發揮企業家作用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規范性文件,營造了全縣上下支持民營企業發展的良好氛圍。
履行政府承諾,惠企政策紅利不斷釋放。縣政府嚴格按照相關文件規定執行收費,從根本上規范非稅征收行為。同時,在嚴格執行國家稅收法律法規的基礎上,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關于減稅的決策部署,確保各項減稅政策“應享盡享”。2018年,累計減免稅收2.09億元,減免困難企業社保費2674萬元。
全面深化改革,行政效能不斷提高。縣政府嚴格按照市政府統一部署,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積極開展行政許可項目清理,從許可項目目錄中移除行政審批事項214項,將保留的29個審批單位539項行政許可事項全部納入縣級許可事項目錄實行清單管理。清理規范行政審批中介服務事項45項,58項行政審批中介服務事項動態調整納入清單管理。
規范行政執法,保障市場主體合法權益。加大行政執法隊伍建設,整治違法執法、簡單執法、粗暴執法問題,全力推行行政執法公示、執法全過程記錄、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三項制度。嚴格實行行政執法人員持證上崗、資格和證件管理制度。
二、巫山縣民營企業發展法治環境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法律法規貫徹實施不夠有力,民營企業用地難。涉農民營企業的農業產業項目設施用地難。相關法律法規明確規定,政府在編制土地利用規劃過程中應當統籌安排,將規模化畜禽養殖用地納入規劃,落實養殖用地。農業生產設施、附屬設施和配套設施用地屬于農用地,不需辦理轉用審批手續,報國土房管和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備案,并對備案所需資料和程序也有規定,十分簡化。但在貫徹實施層面沒有按規定辦。一是企業、鄉鎮、基層干部不知相關規定,信息不對稱導致農業產業項目設施用地報備極少,多處于非法狀態,風險極大,生存因難,發展受阻。二是部門把“備案”等同“審批”,要求提交資料繁多,程序繁瑣,導致涉農民營企業設施用地很難。
(二)保障措施落實不夠充分,民企經營難。縣政府在鼓勵和支持民營企業發展中制定推出了一系列制度措施,但落實有差距。一是政策承諾不到位。政府對個別招商引資企業的優惠政策承諾沒有完全兌現,水、電、氣等基礎設施配套沒有按期到位,投資建廠成本高、周期長,獲得感不強,缺乏穩定的預期。二是資金撥付不到位。有的部門和單位未按期撥付民營企業的工程款、材料款、保證金、獎勵資金等,影響企業正常生產經營,有的企業甚至為此背上沉重的債務。三是征地保障不到位。
(三)政務服務質量不夠高效,民企辦事難。一是涉企政策信息公開不夠。政府出臺或轉發的政策文件,沒有及時向社會公開發布,或公開發布渠道分散,或隱藏其它海量信息之中,企業難以找到或查找不到相關信息。二是宣傳解釋不到位。少數職能部門工作人員對法律法規、涉企政策和審批事項研究不透、把握不準等原因,沒有做到對所需資料一次性完全告知,企業辦成一件事往往需多次來回跑;有的干脆不解釋,直接把前來咨詢的企業推向中介機構。三是工作責任心不強。個別職能部門服務民營企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夠,沒有用心為企業辦事。四是行政審批效率不高。五是“機械執法”,不敢擔當。
(四)行政執法監管不夠規范,民企保護難。行政執法監管仍有不規范。一是執法目的錯位,部分執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習慣于只聽領導安排,不研習法律、法規原文和本意,為“政績”而執法,為利益而執法,不作為、慢作為、濫作為和突擊執法、選擇性執法現象仍不同程度存在。二是執法監管不到位,民營企業非法狀態比較普遍,真正公平競爭的氛圍難以形成,合法企業怨聲載道。三是部門信息“孤島”未打破,存在多頭多層重復行政檢查問題,企業陪同檢查、開會聽會,疲于應對,影響企業正常經營,加重了企業負擔。
三、工作建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縣政府及其相關部門和單位要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始終堅持問題導向,全面打造促進民營企業發展的良好法治環境。
(一)嚴格依法履職,全面提升法律政策執行力。縣政府要把確保法律、政策的執行作為重中之重。一要加大法律、政策信息公開力度,在政務網站上開設專題欄目,分類別分細目,全面公布涉企法律、法規、規章、規范性文件制定、修改、變更信息,疏理政策清單,供企業方便查詢,切實提升企業對法律、政策的“知曉率”“到達率”,把政策“溫暖”和惠企“禮包”直接傳遞到企業。二要講究執行方式。法律、政策執行要堅持求真務實原則,強化分類指導、精準實施,避免簡單化、機械化。對企業反映的問題,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采取更加精細、更加客觀、更具針對性的舉措,切忌“一刀切”。三要敢于擔當。要有全面、深刻理解并準確執行法律、政策的能力,防止斷章取義,要從有利于民營企業持續健康發展出發,在法律法規中找依據,在實踐中想辦法,下大力氣解決民營企業的急難問題。五是要兌現政策承諾。作出承諾要依法依規,切忌亂作為,合法合規的政策承諾要兌現,保持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特別是要想方設法及時兌付應當付給民營企業的工程款、材料款、保證金等,提高政府公信力。
(二)全面深化改革,優化營商環境。一是要突出“放管服”改革主線,把該放的放徹底,該管的管到位,該服務的服務到家,全方位、全過程為民營企業提供“保姆式”服務。二要持續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堅持“非禁即入”,堅持“馬上辦、網上辦、就近辦、一次辦”服務法;辦事窗口接待辦事群眾必須留痕,接收資料應當出據,辦事所需材料一次性告知;規范涉企中介服務,專項整治“紅頂中介”,大幅降低企業審批成本。三要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繼續堅持和完善領導干部聯系幫包企業制度,督促職能部門及其工作人員積極作為、主動靠前服務,多說“怎么辦”,幫助民營企業解決急難問題。
(三)強化監督管理,保障民營企業公平競爭。一要持續消除有形“堅冰”和無形“壁壘”,確保民營企業在市場準入、審批許可、招投標等方面享受公平待遇。二要科學監管。對企業違法行為的打擊,其目的是為了規范企業行為,不是“一棍子打死”。因此,“包容執法”“審慎處罰”就顯得必要,特別是對偶然違法者、首次違法者。但“包容執法”不是不執法,“審慎處罰”不是不處罰,只有從嚴監管,遏制違法,才能保護合法,才能凈化市場,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才能為合法企業營造公平的競爭環境。因此,科學監管的關鍵是把握好“度”。三要嚴厲打擊違反公司法侵占資金、挪用資金、虛假出資、抽逃出資等違法犯罪行為,打擊向企業敲詐勒索、擾亂項目建設的“村霸”等黑惡勢力,果斷處置到企業和項目建設工地堵門、堵路、滋事等違法行為,維護企業合法權益。四要進一步落實“雙隨機一公開”行政檢查機制,減少自由裁量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