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繼澤 楊慶一 倪堯 鄒逸 顧暘
【摘 要】互聯網已把世界聯成地球村,但網絡技術是雙刃劍,在給民眾帶來方便的同時,也給社會安全帶來風險。通過APP空間散布虛假信息、傳播淫穢物品、從事賭博犯罪、QQ相約自殺等案例剖析,可見網絡空間還缺乏完備的規則和邊界。
應對5G信息傳播無孔不入,借鑒美國和德國等發達國家網絡治理經驗,網絡強國、科技健警不僅要吹響走群眾路線,促進網絡行政執法與司法保護的機制銜接,發揮大學生網絡創新的“生力軍”作用,提升處置網絡風險和信息安全能力。
【關鍵詞】APP平臺;信息網絡犯罪;探析
互聯網自誕生起,就形成了改變世界的力量。借助“互聯網+”,中國的電子商務、移動支付、共享經濟等從跟跑、并跑,如今領跑世界潮流。但同時,網絡環境卻呈現風急浪高情勢,互聯網信息服務已成違法犯罪的重要領域,從APP平臺視閥下探析信息網絡犯罪行為,對推進網絡強國、科技強警具有現實意義。
一、發現問題:從APP平臺問題中探知風險
App是application的縮寫,通常指手機上的應用軟件,或稱手機客戶端,為制作交付、下載服務、運營服務提供解決方案。隨著智能手機普及, APP已成為移動互聯網信息服務的主要載體,同時利用APP等實施網絡犯罪呈高發態勢。
1、以APP空間散布虛假信息。2013年8月24日晚,被告人楊某甲為報復被浙江新中梁房地產開發公司解職,在鹿城區暫住處內,捏造新中梁公司董事長為招標向溫州原市委書記陳德榮行賄等虛假信息,并利用互聯網發布在微信朋友圈,引起社會強烈反響。經溫州市鹿城區人民法院審理,被告人楊某甲犯損害商業信譽罪,被判處有期徒刑七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1000元。
2、以APP空間傳播淫穢物品查處難度大。2015年6至8月,被告人韓某以牟利為目的,建立“18豪人區VIP”微信群,拉人入群,發布淫穢視頻,以每位成員每月18元不等的標準收費,共獲利1000余元。浙江省瑞安市人民法院認定被告人韓某犯傳播淫穢物品牟利罪,判處有期徒刑三年,并處罰金人民幣5000元,犯傳播淫穢物品罪,判處拘役三個月,決定執行有期徒刑三年。
3、在APP空間從事賭博犯罪更加隱蔽。2015年8月8-13日,被告人方某和鐘某組建“238/4單尾小發30退福利”的微信群,組織、召集他人在該微信群內以“搶紅包”的方式進行賭博,并糾集被告人羅某入伙。案件審理依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六)》將開設賭場行為從賭博罪中分離出來,按開設賭場罪來處罰。
4、圍繞QQ相約自殺案展開的爭論。2010年6月,發生了大學生利用騰訊QQ網絡相約自殺事件。對此,麗水市蓮都區人民法院作出一審判決,認定為相約自殺者提供網絡交流工具的騰訊公司負有10%的責任。依據全國人大《關于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第七條“從事互聯網業務的單位要依法開展活動,發現互聯網上出現違法行為和有害信息時,要采取揩施,停止傳輸有害信息,并及時向有關機關報告”之規定。判決公布后,各方反應不一,焦點集中在“注意義務與審查義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法院在案件審理中應適用的是注意義務而非審查義務的概念。”等方面。
二、關于網絡涉APP平臺問題的執法剖析
從上述案例可見,當前涉網的法律法規不明確,網絡執法還沒有完備規則和邊界。在法無禁止即可為的市場經濟條件下,部分人會利用網絡來牟利,威脅公民權利和網絡安全。
1、APP領域風險亂象叢生。在通訊軟件APP中,QQ和微信是使用人數最多的。按照傳統刑法理論,基于以信息網絡為犯罪對象或犯罪工具的區分,可將網絡犯罪分為“對象型”和“工具型”。前者又稱“純正網絡犯罪”主要指以信息網絡及網絡中的數據、信息作為犯罪對象的犯罪;后者又稱“不純正網絡犯罪”,主要指以網絡作為犯罪工具,侵犯公民人身、民主權利、財產權利等合法權利的犯罪。有學者指出:“隨著網絡2.0時代的到來,網絡開始成為生活平臺,平臺個體網絡參與者同網絡的聯系緊密程度大大增加,網絡不再是虛擬的信息媒介而是具有現實意義的生活空間。”2018年底以來,國家網信辦推進APP亂象整治,關停清理違法APP數量達3萬余個,由此可見APP亂象一斑。
2、互聯網管理規則存在空白領域。大數據智能化帶來治安資源大整合,現在可以通過網絡自動核驗,實現了指尖觸達、掌上通辦。網絡平臺方式是未來社會的核心,“目前對這些關照不足,監管部門的規則制定中,并沒有區分網絡服務提供者和平臺,沒有將平臺作為一個資源調度者、信息交換者來看待,目前平臺的特殊性尚未凸顯。”確實,我國在APP領域的行政管理、司法訴訟方面,仍有不少 “網絡真空”地帶。
3、網絡平臺監管方式的群眾渠道缺失。當前,我國對于危害國家安全的APP領域違法治理力度較大,但對于侵害廣大APP用戶個人信息等個人權利的違法行為,治理力度有所欠缺。網絡時代,大型網絡運營商已經對個人數據實際控制和壟斷,公民及法人不了解自己的數據在何時、何地,被何人、以何種方式非法收集、使用、加工和傳輸。面對APP空間的海量侵權信息,執法部門力量畢竟有限,而群眾參與網絡APP領域綜合治理的渠道還不夠。
4、網絡行政執法與司法保護銜接不暢。因APP平臺領域的問題引發的行政管理行為也越來越多。例如,微信交易引發的商品質量不合格、微信付款后不發貨、售后服務無保障等類型的糾紛,《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調整的是消費者和經營者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但微信代購往往是私人委托性質,許多銷售者還是兼職代購。還有私人承擔公法義務問題:如查驗身份證義務。嚴格來講,旅館查驗、登記客人的真實身份的權力來自旅館業治安管理辦法,是來自于行政法規的授權。還有反恐怖主義法要求查驗身份證。保護網絡知識產權的司法工作有待加強。據有關司法機關統計,當前我國的知識產權保護存在行政機關和民事審判保護多、刑事懲罰少的問題。
5、借鑒國外網絡空間監管經驗。2015年6月,《美國自由法案》正式出臺,這是對2013年“棱鏡”監控丑聞的第一次正式立法回應,也是美國情報監控制度近40年來的首次重大改革。內容有:禁止政府機構對本國公民的電話記錄進行大規模的監控、搜集和留存。賦予電信運營商承接情報執法機構的電話數據搜集和留存職責,必要時按照特定程序向政府機構提供。加強司法部下屬的外國情報監控法庭(FISC)的司法監督和信息公開等。德國關于責任避風港到安全保障義務的解釋。德國網絡服務提供者的責任規定見于《電信媒介法》(TMG),其中的責任避風港條款系依據歐盟電子商務指令制定。德國聯邦最高法院通過類推《德國民法典》第1004條和第823條,將網絡服務提供者的責任定位于“妨害人責任”,創設了“面向未來的審查義務。”法院要求網站對正在發生的侵權有排除義務,并對未來的妨害負有審查控制義務。
三、與時俱進,解決網絡風險問題的對策思考
網絡是一個虛擬世界,但也是與現實密切相關的空間。網絡強國、科技健警不僅要吹響“沖鋒號”,更要吹響“集合號”,“以人為本”走群眾路線,提升處置網絡風險和信息安全的能力。
1、認清嚴峻形勢,繃緊網絡安全之弦。從2010年希拉里宣示將社交媒體當作推進美式價值觀的工具,到2013年斯諾登披露“棱鏡”系統,再到2017年全球勒索病毒攻擊,都說明網絡空間危機四伏。2016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指出“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利用網絡鼓吹推翻國家政權,煽動宗教極端主義,宣揚民族分裂思想,教唆暴力恐怖活動,等等,這樣的行為要堅決制止和打擊,決不能任其大行其道。”要認清面臨的形勢和任務,依法治網,切斷違法違規APP傳播鏈條。
2、匯聚研發智慧,著力提升網絡技術。按照習總書記“互聯網核心技術是我們最大的‘命門,核心技術受制于人是我們最大的隱患。”精神,加強互聯網核心科技的研發要注重應用和產業轉化,大力推進“互聯網+”建設,開發應建立社會化銷售平臺、優化二維碼應用、構建數據供應鏈、建立社交平臺,推動5G技術產業發展。
3、強化云思維,把好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平衡。網絡技術是雙刃劍,網絡安全和信息化是一體兩翼、驅動雙輪,必須統一謀劃、統一實施。要強化互聯網思維,用信息化手段更好感知社會態勢、暢通溝通渠道、輔助決策施政。要樹立互聯網發展民本觀。互聯網是一個社會信息大平臺,億萬網民從中獲得信息、交流信息,網絡管理要“多一些包容和耐心”,構建網上網下“同心圓。”
4、注入源頭活水,抓好人才興網的關鍵。網絡信息技術密集且更新快,人才是核心支柱。保持互聯網風朗氣清,既要重視資本,更要重視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充分調動人才積極性、創造性。要建立適應網信特點的人才評價機制和激勵機制,突出專業性、創新性、實用性。要慧眼識才,用特殊政策聚集人才。還要打破體制界限,推進“旋轉門”制度,讓人才在政府、企業、軍警、智庫間有序順暢流動。要匯聚警地大學網信資源、師資力量,提高網信人才培養質量。網絡主要是年輕人的事業,緝拿網絡“黑客”、處置網絡風險迫切需要大批“白客”智慧擔當。充分發揮大學生網絡 “生力軍”作用,避免沉溺網絡而影響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①參見浙江省溫州市鹿城區人民法院(2014)溫鹿刑初字第1號刑事判決書。
②參見浙江省瑞安市人民法院(2015)溫瑞刑初字第1418號刑事判決書;浙江省溫州市中級人民法院(2016)浙03刑終469號刑事裁定書。
③《網絡賦權:移動互聯網應用平臺中新型權利的司法保護研究》童海超 著, 2017年10月第1版 ,方志出版社(p164--p171)。
④《從責任避風港到安全保障義務--網絡服務提供者的中介人責任研究》劉文杰著 2016年10月第一版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p198-p212。
⑤參見戴長林主編、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審判第三庭編著:《網絡犯罪司法實務研究及相關司法解釋理解與適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14年版,第3頁。
⑥ 于志剛主編:《網絡空間中知識產權的刑事保護》,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3頁。
⑦《人民日報》2019年4月19日5版,新知欄。
⑧《從責任避風港到安全保障義務--網絡服務提供者的中介人責任研究》劉文杰著2016年10月第一版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p198-p212。
⑨《網絡賦權:移動互聯網應用平臺中新型權利的司法保護研究》 童海超著, 2017年10月第1版,方志出版社(p164--p171)。
(11)《網絡空間法制化的全球視野與中國實踐》2016年11月第一版,沈玲(160-164)。
(12)《從責任避風港到安全保障義務--網絡服務提供者的中介人責任研究》劉文杰著2016年10月第一版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p198-p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