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文俊
【摘 要】目前我國在公司并購中對債權人利益的保護還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規,導致債權人的合法利益受到侵害的現象時常發生。本文主要針對公司并購中債權人的概念與分類、公司合并中債權人的劣勢地位、公司并購中債權人利益的保護機制以及策略做了具體分析,以供參考。
【關鍵詞】公司并購;債權人;利益保護
【中圖分類號】F276 【文獻標識碼】A
一、公司并購中債權人的概念與分類
(一)債權人的概念
對于債權人的概念來說,我們可以從狹義和廣義兩個角度來理解,如果從狹義的角度來看債權人,主要指的就是在公司并購過程中企業外部能為企業提供資金支持的商業銀行或者公司債券的持有者。如果從廣義的角度來看債權人,則指的是在公司并購過程中所有涉及企業債務的人員。
(二)債權人的分類
通常情況下,我們將債權人分為兩種,一種是在公司并購的過程中,合并一方的主體資格喪失的債權人,還有一種是在公司并購之后主體資格沒有喪失的債權人。對于第一種情況而言,因為在公司并購中債務人失去了主體資格,因此不再具有法律主體地位,這就導致債務喪失了原來的承擔者,必須選擇新的債務承擔者來避免債權落空的現象發生[1]。對于第二種情況而言,應當充分考慮公司并購進來的所有資產是否對公司發展有利,舉例來看,如果并購進來的資產大于公司的負債,那么就相當于增加了企業的責任資產,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對債權人利益的保護程度。總的來說,不論是哪一種情況,都應當保證公司并購中至少有一方的債權人其利益是可以受到有效保護的。
二、公司合并中債權人的劣勢地位
(一)債權人的劣勢地位受信息不對稱的影響
如果公司在并購過程中出現信息分布不均衡的問題,那么相關的負責人就會對公司并購中涉及的所有信息掌握不到位和不對稱,由此造成債權人的地位受到影響,使其處于劣勢地位。
(二)債權人和股東地位的不平等性
在公司進行并購時,并購雙方作為此活動的主體,可以快速獲取相關信息,但是二者為了使利益最大化,就會使降低債權人的地位。從客觀角度來看,不論是債權人還是股東,他們都是公司的利益方,然而其在公司中的地位卻有著明顯的差異,股東的地位遠遠高于債權人的地位。這主要是因為在公司運營中,股東作為出資人,具有參與公司并購表決的權力[2],能夠在第一時間獲取并購信息,但是債權人因為沒有表決權而無法及時獲取并購信息,導致其處于劣勢地位。
三、公司并購中債權人利益的保護機制
就現階段來看,我國現有的公司法在公司并購中的債權、債務的概括轉移制度發展較為成熟,但是在其他方面,例如債務人對債權人的告知制度、債權人異議制度以及公司合并無效之訴等方面,還沒有完善的制度,不利于債權人利益的保護。下面具體介紹這三個制度。
(一)債務人對債權人的告知制度
如果公司進行并購,則債權人享有對并購行為的知悉權,也就是并購雙方應當將并購的具體事宜告知債權人,這是并購雙方的義務。
債務人對債權人的告知制度既包括告知方式,又包括告知內容,不同的國家擁有不同的告知制度。對于日本來說,其制定的《日本商法典》中對公司并購做出規定,要求公司在合并決議日后兩周之內,應在官報上做出公告,使債權人獲得并購消息,如果債權人對相關內容有異議,應在一定期間(不少于1個月)內發表意見。我國的公司法中針對公司并購行為也做出了相應的規定,要求公司自合并決議日起10之內,必須將決議告知給債權人,并且在一個月內在報紙上發出公告。這項規定確實對債權人的利益進行了保護,但是保護力度卻有點過,沒有將債權人的利益和公司的合并利益進行平衡,這將導致公司并購成本的增加。后期我國對公司法做出了相應的修訂,不再對公告次數進行要求,但是在公告內容方面仍舊沒有詳細的規定。
(二)債權人異議制度
我們通常也將債權人異議制度稱作債權人異議申訴制度,主要指在公司并購過程中,債權人對公司并購相關決策存在異議并進行提出的程序。該制度在不同的國家同樣對應不同的內容,例如韓國和日本規定提出異議的期間均不少于1個月;在德國,其制定的公司法規定,延長了債權人異議申訴的期間;而我國的公司法則規定,如果債權人接到了通知書,則在30日內有權要求公司清償債務,如果債權人沒有接到通知書,則在45日內有權要求公司清償債務,如果公司不能及時清償債務,應當提供相應的擔保。此規定沒有對如何判定通知書到達日期進行具體說明,因此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
(三)公司合并無效之訴
公司合并無效之訴是指合并公司各方的股東、清算人、破產管理人以及不承認合并的債權人認為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可以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法院宣告該合并無效[3]。但是我國在公司合并無效之訴方面并沒有明確的規定,只是在公司并購行為過程中出現了違反法律的行為后,可以根據《民法通則》和《合同法》中的相關規定進行判決,這兩部法律并不是專門針對公司并購制定的,因此在對債權人利益保護方面的效力并不明顯。只有制定公司合并無效之訴制度,才能為股東和債權人提供有力的法律武器來維護自身利益。
四、公司并購中債權人的利益保護策略
(一)完善我國公司并購中債權人利益保護制度的指導思想
《公司法》中關于債權人權益維護的條款太少了,相關人員應該加以修整和完善,這就要求相關人員應明確影響債權人利益的因素都有哪些。另外,在制定債權人利益保護制度時,應綜合考慮我國當前經濟市場的實際發展情況,以保證制度的內容與時代發展是相適應的。因為市場在不斷發生變化,因此相關人員還應當對未來可能出現的變故做相應預測與評估,并據此提出相應的法律條文,確保債權人的利益不會受到較大影響。
(二)完善債權人的各項權利和相應的保護措施
第一,擴大知情權的內容范圍,使債權人了解企業并購的所有消息。第二,落實債權人的知情權,企業可以選擇由負責人親自告知債權人,或者由媒體公布公司并購消息;第三,針對未到期債權進行保護,這要求債權人將可能受損的利益其相關證據準備充足。
(三)在法律上增加對企業合并的限制
通過觀察眾多公司并購案件可以發現,原企業的反抗以及債權人的否定對企業的并購進程并不會起到太大影響,這對債權人來說非常不利,其權益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限制,因此我國應加強法律限制,完善企業合并制度,針對公司并購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明文規定,同時規定在什么情況下,并購公司必須停下并購腳步。這樣一來,公司債務能得到有效清償,相關債權人的利益也能得到保障。
(四)增強債權人自我保護意識
僅僅依靠法律來對債權人的利益進行保護是不夠的,因為通過法律手段解決此問題證明經濟糾紛已經發生,這將花費很多的時間與精力解決問題,因此,債權人應從自身增強自我保護意識。例如,在公司日常經營維護中,就主動過問企業事務,在發現其不正常或有并購傾向時,及時采取相關措施對自己的權益進行維護。
五、結語
綜上所述,我國目前在公司并購中債權人利益保護方面還缺乏完善的法律條文,債權人在公司并購中處于被動與劣勢地位,應加強法律制度的完善,確保債權人的利益得到有效保護。
【參考文獻】
[1]杜明鳴.論公司并購過程中對債權人利益之法律保護[J].法制博覽,2015(23):226.
[2]高潔.淺析公司并購中外部主體利益的保護[J].法制與社會,2014(07):181-182.
[3]李晏,王鍵.公司并購中債權人利益保護路徑研究[J].山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9,27(01):6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