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振中
【摘 要】刑事強制措施是世界各國刑事立法中普遍確認的一項訴訟制度,但是由于歷史傳統、政治體制、法律觀念、法律制度的不同,各國刑事訴訟法規定的強制措施在種類、適用條件和程序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對概念的表述不盡一致,其內涵差別也很大。如何界定強制措施,關系到下文筆者對于刑事強制措施監督機制的論述,因此,有必要先厘清強制措施的內涵。
【關鍵詞】刑事偵查;強制措施
一、刑事強制措施的含義
刑事強制措施是國家為了保障偵查、起訴、審判活動的順利進行,而授權刑事司法機關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的限制其一定程度人身自由的方法。很顯然,為了保障刑事訴訟活動的順利進行,刑事司法機關必須享有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強制措施的權利。但是,由于刑事強制措施關乎公民的人身自由權,所以它又是一柄“雙刃劍”,正確實施,就能準確、及時地完成懲罰犯罪的任務;而錯誤實施,則會侵犯公民的人身自由權。因此,各國對刑事強制措施的采用均規定了較為嚴格的條件和程序。
二、我國刑事強制措施的現行規定及特點
對照國外有關刑事強制措施的立法與實踐,僅從法條主義的角度分析,我國強制措施有這樣幾個特點:一是程序粗糙,不采法定主義。我國強制措施的適用條件、運作程序、批準程序和監督救濟程序都缺乏嚴格細致的規定,導致適用隨意性大;二是范圍狹窄,強制措施僅限于針對人身自由的強制處分,而對物和隱私權的強制處分沒有納入強制措施范圍;三是自我授權,不采令狀主義和分權制衡原則。
三、刑事強制措施的種類及時限要求
1、拘傳。是司法機關對未被羈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強制其到案接受訊問的一種強制措施。拘傳持續的時間最長不得超過24 小時,不得以連續拘傳的形式變相拘禁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
2、取保候審。是司法機關責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保證人或交納保證金,使其不逃避或妨礙偵查、起訴或審判,并隨到的一種強制方法。取保候審的時間最長不得超過12個月。
3、監視居住。是司法機關責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得離開其住處或指定的居所,并對其行動加以監視和控制的一種強制措施。監視居住的時間最長不超過6個月。
4、拘留。是指公安、檢察機關對于現行犯或重大犯罪嫌疑分子,在遇有法定緊急情況時,臨時限制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公安機關對被拘留的人,認為需要逮捕的,應當在拘留后的三日內提請人民檢察院批準。在特殊情況下,可以延長一日至四日。對于流竄作案、多次作案、結伙作案的重大嫌疑分子,可以延長至三十日。人民檢察院應當自接到公安機關提請批準逮捕書后的七日內,作出批準或不批準逮捕的決定。
5、逮捕。是司法機關對符合法定條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剝奪其人身自由,收押于看守所強行進行審查的一種最嚴厲的強制措施。對犯罪嫌疑人逮捕后的偵查羈押期限不得超過2個月;案情復雜,期限屆滿不能終結的案件,可以經上一級人民檢察院批準延長一個月;對刑訴法第126條所規定之案件,在上述期限屆滿不能偵查終結的,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檢察院批準或者決定,可以延長2個月;因特殊原因,在較長時間內不宜交付審判的特別重大復雜的案件,由最高人民檢察院報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批準延期審理。
四、刑事強制措施在偵查中的運用
(一)震懾作用
許多刑事犯罪分子都是明知故犯。他們之所以敢于挺而走險,一般都具有僥幸心理。或者認為自己權重位高無人敢查,或者認為自己手段詭秘無法查。偵查機關強制措施的出臺,表明了偵查機關已掌握了能證明犯罪嫌疑人犯罪事實的證據。使之感到到問題已經敗露,這也有利于動搖犯罪嫌疑人的僥幸心理。同時,對同案犯罪嫌疑人也產生震懾作用,可以迫使一些人投案自首
(二)暴露犯罪心理的作用
掌握犯罪嫌疑人犯罪后的心理狀況,是突破其心理防線,搞好審訊工作的關鍵。雖然在初查階段,可根據調查掌握犯罪嫌疑對象的言行舉止來對其犯罪心理進行預測判斷,但是真要了解犯罪嫌疑人的犯罪心理只有下面接觸犯罪嫌疑人。采取強制措施后,通過聽其言語,觀其行色,犯罪嫌疑人的犯罪心理就直觀地暴露出來。
(三)分解瓦解作用
適當地運用強制措施,可以取到寬嚴相濟,分化瓦解的作用。由于五種強制措施的強制力度大小不同,實踐中,一般應根據犯罪嫌疑人問題的大小、發生社會危險可能性(包括認罪態度的大小)和下步偵查工作需要來選用相應的強制措施,以體現寬嚴刑事政策,對認罪、悔罪態度不好的犯罪嫌疑人采用嚴厲的強制措施,既可以動搖其人的頑抗心理,又可以起警示作用促使同案的犯罪嫌疑人走坦白從寬之路。
【參考文獻】
[1]卞建林我.國刑事強制措施的功能回歸與制度完善[J].中國法學,2011(6).
[2][英]彼得〃斯坦、約翰〃香德.西當社會的法律價值[M].王獻平譯,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0.
[3]陳瑞華.未決羈押制度的理論反思[A].未決羈押制度的實證研究[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