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瀅
【摘 要】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都由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進行了研究。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不僅是的基本原則,馬克思主義政治學思想也是綠色發展思想的時代發展。實現這種綠色發展取決于發展理念、發展思路和發展方式的成功轉變,發展仍然是其核心;綠色發展所堅持的仍然是發展人民的主體地位,人民百姓得到更多的生態產品,綠色惠民得以實現;綠色發展實施綠色生產,引導綠色消費,推動供給側改革;政府和市場的作用由綠色發展得到充分發揮,有效保護新的體制機制實現生態環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得到很好的發展。
【關鍵詞】綠色發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人與自然關系
一、引言
發展人類社會要想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和共同發展,必須通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來達成。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堅持綠色發展才能得以延續,在社會主義現代化下人與自然的和諧才能得以建設。目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的綠色發展理論需要得到不斷地鉆研,讓綠色發展得到相關理論基礎,努力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因此,新時代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政治經濟學的理論依據可以通過挖掘政治經濟學中的綠色發展思想來提供。
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綠色發展思想的理論邏輯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要內容是堅持綠色發展。馬克思恩格斯明確指出,無論人與自然的現實統一到達什么程度,“自然界的優先地位仍然保持著”,“人并沒有創造物質本身。甚至人創造物質的這種或那種生產能力,也只是在物質預先存在的條件下才能進行。”自然、生態與環境的相關問題在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得到大量涉及,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內容之一一直是生態思想。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認為,生產力發展能否由生產關系適應和促進,不僅由生產過程中人與人的關系上體現,而且同樣可以通過人與自然的關系來表現。一方面,生產力作為人類改造和適應自然的能力,為了使人類生存發展在自然環境得到更好地適應,人類要憑借其智慧提高改造和改變自然的能力。另一方面,人類改造和改變自然環境時,要尊重客觀規律、順應自然和善待自然,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協調發展的同時不能違背自然規律,更不能破壞自然。
以上這些思想表明,在經濟活動中,我們不僅要遵循經濟規律,也要遵循自然規律,從事生產活動時,必須要在經濟規律與自然規律的雙重約束下。
三、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綠色發展思想的理論特點
時代的呼喚和人民的要求?中國共產黨面臨的艱巨任務和必須承擔的歷史責任是什么?是堅持綠色發展,更是建設生態文明。存在的兩大難題,發展經濟和建設生態文明應該如何解決?關于生態環境破壞和資源能源緊張的世界難題應該如何應對?中國共產黨只有以新舉措、新思維、新理念、新戰略、新理論為途徑來解決。列舉幾點關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綠色發展思想的特征如下:
(1)尋找生態環境破壞的原因需要從資本主義制度和資本主義工業生產方式下手,認為造成生態危機的社會制度根源是資本主義制度,造成生態環境問題的生產制度原因是工業化生產方式。一方面,分析生態環境破壞的原因時,馬克思主要從資本主義制度的不合理性方面著手開始,馬克思認為,加劇環境的污染和生態的破壞之所以因為資本主義制度,關鍵原因是因為它是一種剝削制度,生態效益與社會效益已經完全被追求剩余價值的單純的經濟效益淹沒了,人們單純索取物質資料的對象成為了自然界。另一方面,分析生態環境問題的原因時,馬克思又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方面著手分析,在產業革命之前,他認為家庭手工業者亦工亦農,自給自足,而在產業革命之后,逐漸形成了機器制造工業,除了讓工業的迅速發展得到促進,機械化進程得以加速,小城鎮集中為城市,也擴大了城市規模,使環境局部得到嚴重的污染。
(2)研究生態環境問題的解決時,從論證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合理性和優越性的角度出發,提出了綠色發展的思想。馬克思認為生態環境問題不僅存在于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社會的發展與自然的生態系統,也同樣存在于社會制度問題,他認為資本主義制度是人與自然關系不協調的根本原因所在。可以通過共產主義制度取代資本主義制度來解決,只有在這種條件下,全體社會成員的根本利益才能達到一致,生產者才能真正聯合起來,成為真正的社會。
(3)我們知道,在經濟理論中,綠色發展特征的基礎是研究人與自然的關系。馬克思與恩格斯不僅揭示了人、社會和自然界之間的內在聯系,還道出了人、社會和自然界之間的發展規律,他們認為人、社會與自然界是在相互作用和有機聯系中運轉的。他還指出,在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合理的情況下,和諧的關系充斥著人與自然生態,然而在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不合理的情況下,人類的勞動會擾亂自然生態系統,從而會遭到自然界的報復。
四、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綠色發展思想的自然財富觀
馬克思主義的自然財富觀是與馬克思主義綠色發展思想的形成與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在實踐觀與唯物史觀相結合的時候,馬克思主義的自然財富觀便形成了,同時,自然財富觀也成為了綠色發展思想的理論基礎。必須要使生產力得到解放、自然規律得以尊重、人與自然的沖突得以解決,人與自然的和諧得以實現。馬克思主義的自然財富觀必須要在社會實踐觀與唯物史觀相結合的基礎上形成。指導實踐綠色發展的理論時候,在根據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的前提下,使發展戰略得到有效實施,發展目標得以明確,堅持綠色發展。具體措施列舉為以下幾點:
(1)淘汰落后產能。淘汰落后、過剩產能是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個重要目標。
(2)變革生產方式。在生產要素方面,實現規模化與集約化;在生產過程當中,實現節能化與清潔化;在流通的過中,實現便捷化與低碳化;在減少生產的過程中,降低廢物的排放量等。
(3)引導綠色消費。重要的導向作用同時存在于綠色消費在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其中包括三個內容:在消費過程中對環境沒有污染、破壞環境的商品遭到抵制以及無污染的商品才可用于消費。
要形成馬克思主義的綠色自然財富觀,其基礎便是使實踐觀與唯物史觀相結合,自然財富觀作為理論基礎,這時,馬克思主義綠色發展思想才得以形成。建立綠色財富觀、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在新時代下實現綠色發展這些思想提供了政治經濟學的理論依據。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29 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2: 398-399.
[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32 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4: 53.
[3]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3 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60: 35.
[4]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第 2 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 253.
[5]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38 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2: 365.
[6]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20 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1: 521.
[7]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42 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9: 95.
[8]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46 卷上冊[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9: 393.
[9]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第 4 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 386.
[10] 資本論: 第 3 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4: 926-927.
[1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31 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2: 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