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思睿
【摘 要】中國作為朝鮮的近鄰,朝核問題的解決影響中國的安全及外交,中國政府必須認真對待。從古至今,中朝關系一直很特殊,在爆發的三次朝核危機中,由最初的“旁觀者”到“中介者”,再到“力推者”,中國的外交政策出現了一系列的變化,這也使得朝核問題得以和平解決。因為在不同時期,受政治局面的影響和中國自身的立場的影響,中國面對的朝核政策和態度也是截然不同。
【關鍵詞】朝核問題;外交政策;原因分析
一、朝核問題的概況
(一)朝核問題的由來
朝鮮核武器計劃可以追溯到21世紀中期。剛剛結束朝鮮戰爭,時任朝鮮領導人金日成就在有關會議上提出,“朝鮮國家雖然不大,但別國能得到的東西我們也應該有,這其中就包括原子彈。”1956年,朝鮮和蘇聯決定組建聯合核研究所,并為此簽訂協議。1964年,金日成曾致函毛澤東,表示中朝兩國應共同有用核武器制造技術,但遭到拒絕,于是朝鮮轉向蘇聯尋求核武技術支持。1969年,之前朝鮮派到蘇聯交流的青年核物理學者學成歸來,朝鮮把核武器研發作為國家戰略計劃的重中之重。七十年代,朝鮮開始進行核燃料循環技術的研究,并建立了相應的核反應堆,朝鮮的核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效。
八十年代初,美國察覺朝鮮研究核武器,并向蘇聯反應。八十年代中期,蘇聯迫使朝鮮加入了《不擴散核武器條約》。作為成員國的朝鮮堅決反對該組織對其核設備的檢查,并拒絕簽訂相關協定。由于冷戰時期美蘇雙方激烈的軍備競賽,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作為小角色的朝鮮進行核武器試驗并為引起關注,并且剛起步的核試驗并未對美國構成威脅,再加上有蘇聯的撐腰,美國并不能對朝鮮進行制裁。但九十年代,蘇聯解體后,美國作為唯一的超級大國,并企圖稱霸世界,擁有核武器的朝鮮又是社會主義國家,此時的朝鮮也失去了屏障,美國便把解決朝核問題提上日程。
(二)朝核問題的成因
1.外在因素:國際環境的變化
二戰結束以后,雅爾塔協議確立了北緯38度分界線,朝鮮半島由同一個民族變為兩個國家,即韓國和朝鮮。兩個超級大國的共同敵人也隨著二戰的結束而消失,雙方開始爭搶勢力范圍。美國不但不希望朝鮮半島的形勢被蘇聯所控制,更想通過在朝鮮半島建立資本主義政權來遏制社會主義在亞洲的全面發展。蘇聯則扶持金日成政權。冷戰期間雙方的相互競爭使得朝鮮半島的統一遲遲沒有實現。冷戰的結束,并沒有像預期那樣使得朝鮮半島得到統一,反而使得朝鮮半島的局勢日趨緊張和棘手。探其原因,雖然代表多方利益的力量在朝鮮半島統一的進程中發揮著積極作用,但美國長期維持其冷戰期間的思維,使得朝鮮半島成為其戰略要地,對朝鮮采取了極端的遏制政策,企圖消滅朝鮮的核武器,甚至顛覆朝鮮政權,擴大勢力范圍。
2.內在因素:維持政權的需要
隨著冷戰的結束,世界格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和平與發展成為當今世界的主題,但朝鮮還堅守著冷戰時期的觀念。冷戰后的朝鮮沒有得到和平發展機遇,又失去了蘇聯和社會主義陣營提供的安全保障。朝鮮政府對國際環境的強烈不信任,使其采取了一種極端的方式來尋求自我保護,從而維持政權。這種方式具體表現為對美國的強硬政策回以強硬,不顧及國際社會的強烈反對而研發核武器。
二、中國的朝核政策的演變
朝鮮半島對中國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而朝鮮的局勢又關乎中國自身的安全和戰略選擇,雙方在歷史上也有過深層次的交往,又同屬社會主義陣營。一直以來,對于解決朝核問題中國保持一貫態度:保持朝鮮半島無核化,和平與穩定的維護朝鮮半島,解決朝核問題應該通過政治對話與多邊外交的方式,而不是通過暴力的戰爭與制裁。
(一)第一次朝核危機中國的政策
1991年的蘇聯解體無疑成為了朝鮮與韓國簽署半島無核化條約,以及俄羅斯與韓國建交,美國宣布從朝鮮半島撤出核武器的重要推手。但是,在1991年底的時候,根據衛星獲取到的圖片,以及擔心朝鮮的核武器發展會帶動其他國家的核擴散,從而影響到自身發展,美國聲稱要對朝鮮研發核武器進行一系列的徹查。朝鮮則表示美國無端生事,并指責美國在韓國部署核武器威脅到國家安全,雙方爭持不下,第一次朝核危機由此引發。
在第一次朝核危機中,中國沒有直接介入解決朝核危機,而采用了旁觀為主的態度。為構建美朝雙邊框架創造條件,鼓勵雙方通過和平對話協商解決。第一次朝核危機中,中國的政策特點為:第一,旁觀為主,認為這是美朝雙方的外交糾紛,不宜插手其中,且當時中國的國情不允許中國隨意插手到西方國家參與的糾紛中。第二,保守性,基于當時中朝雙方的傳統友誼和準軍事同盟關系,且中國對外交往過程中堅持和平友好的方式,中國沒有介入其中。第三,防御性,由于第一次朝核危機中超級大國美國的介入,東亞地區的實力構成可能由此發生變化,所以中國對此有所防御。
(二)第二次朝核危機中國的政策
在具體落實《關于朝鮮核問題的協議框架》的過程中,美朝雙方也存在著很大的沖突和分歧,美國也一直懷疑朝鮮在進行核試驗。2001年,“9.11”事件爆發,美國把朝鮮列入“邪惡軸心”國家,雙方關系極度惡化。2002年,美國總統特使凱利訪問朝鮮后,朝鮮承認鈾濃縮計劃,并表示有權開發核武器。美國認為朝鮮嚴重違反雙方簽訂的協議,并停止向朝鮮供應重油。2003年1月10日,朝鮮再次宣布退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并重新布置核設施,第二次朝核危機正式拉開序幕。
第二次朝核危機相比較第一次朝核危機來說,中國由“旁觀者”成為“介入者”。在韓國總統盧武鉉與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會晤時特別強調,在和平解決朝核問題的過程中,中韓雙方有必要發揮各自的地緣作用,增強相互理解與溝通,中韓在朝核問題上的立場有許多共同點是北京會談開始的對話進程得以繼續下去緣由。由此可見,中國的朝核政策正逐漸由先前的“旁觀為主,適度介入”過渡到“積極參與”。
第二次朝核危機中,中國的朝核政策有以下突出特點:第一,積極參與。中國首次積極參與到朝核問題的解決過程中,主動發起多方會晤,積極展開國與國之間的交流,為朝核問題的解決做出了自己的努力。第二,開放性。中國在此次朝核問題的解決過程中,發起多方會晤,積極組織、多邊磋商、頻繁訪問,逐漸樹立起具有開放性的負責任的大國形象,在國際社會贏得一致好評。第三,防御性。朝核問題因為自身的不確定性及多方參與的復雜性,使得朝鮮半島的局勢極不穩定,中國必須提前防御。
(三)第三次朝核危機中國的政策
2009年奧巴馬剛上任不久,朝鮮企圖窺探美國新一屆政府的對朝政策,同年4月5日,朝鮮發射導彈,引起國際關注。13日,聯合國安理會發表聲明譴責朝鮮,并要求其停止此種行為,朝鮮對此表示抗議,并宣布退出六方會談,要開始新一輪的核試驗。5月25日,朝鮮進行了新一輪的核試驗,并于7月27日重申不再參與六方會談。第三次朝核危機爆發。
面對第三次朝核危機,中國仍然堅持通過六方會談來解決朝核問題。中國多次派代表前往相關國家,積極密切地交流與溝通,為朝核問題和平解決搭建橋梁。金融危機后的美國政府積極調整對外政策,且重視與中國政府的合作,也意識到中國在解決國際重大問題上的積極作用,因而也希望中國能為解決朝核問題做出貢獻。與朝核問題緊密相關的中日韓也通過構建地區合作機制來解決區域熱點問題,維護區域的和平與穩定。中國的主張得到了眾多國家的支持,使得朝核問題的解決有了新的突破。
【參考文獻】
【1】陳峰君.亞太安全析論【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14.
【2】陳峰君,王傳劍.亞太大國與朝鮮半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3】陳龍山.朝鮮半島問題研究文集(一)【C】.長春:吉林省朝鮮韓國研究會,1997.
【4】金大中著.21世紀的亞洲及其和平【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
【5】劉阿明,姚曉玫.朝鮮核問題與中美利益博弈【J】.國際觀察,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