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霞
【摘 要】行政組織是社會組織中的極為重要的組織形態之一,它是具體實施社會公共事務管理的組織實體,是社會組織中規模最大,管理范圍最寬的一種組織類型。行政組織是行政管理的主體,也是行政管理的載體,一切行政管理活動都是依靠行政組織機構來推行的。組織倫理是指,組織在處理內外關系時所應遵循的道德行為原則和倫理規范。組織倫理作為組織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己經被認為是組織獲取競爭優勢的一個源泉。然而,行政倫理的研究對象多集中在行政人員上,對于行政組織的關注和研究少之又少,忽視了具有整體行為且具有較大行為能力的行政組織,這也就堅定了我選擇從行政組織這一主體出發來研究行政組織倫理的意志。行政組織倫理研究是一項前沿性的學科研究,本文主要以我國的行政組織為研究主體,對行政組織倫理目前的困境情形進行分析并提出幾點規范途徑。
【關鍵詞】行政組織;倫理困境;規范途徑
一、行政組織倫理困境的表現
1、行政組織與組織內公務員個體的沖突
行政組織與組織成員(即公務員)的關系是一種基于團體與個體視角下的倫理關系。行政組織公共責任的實現一方面要依賴于組織團體的力量,同時還要依賴于行政組織成員個體的力量。這兩種力量之間的組合是實現公共利益的主要途徑。因此,不同的組合方式就會產生不同的工作成效。在實際的生活中,兩種力量同樣存在矛盾和沖突,既存在道德的行政組織與不道德組織成員之間的矛盾,也存在不道德的行政組織與道德組織成員之間的矛盾。
2、各級行政組織之間的倫理沖突
國家的行政組織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系統,所以行政組織之間的倫理關系也同樣錯綜復雜。我們可將其分為縱向和橫向兩個方面。縱向表現為上級行政組織與下級行政組織之間的隸屬關系;橫向表現為行政組織系統內部不存在隸屬關系的組織間相互協作運轉的關系。只有有效地化解其間的沖突,才有利于建立一個有效率,在公眾中有威望的行政組織系統,也才能真正完成保障并實現公共利益這一根本目標。
3、行政組織與社會公眾群體之間的沖突
在日常的行政管理活動中,行政組織及其工作人員時常會帶有管理的習慣性麻痹和冷漠,一些行政不合理行為常常會造成組織與公民之間的契約悖論。在城市化進程的浪潮中,全國各地的城市建設都在如火如茶的進行著,但在城建的過程中卻時常出現一些有違行政組織倫理的行為。不斷出現因強制拆遷造成個人自焚死亡、因私自占用耕地引發的肢體糾紛等惡性事件。像這樣的惡性事件,給行政組織與公民的倫理關系造成了難以彌補的傷痕,與行政組織倫理服務的基本原則和遵紀守法的規范更是相差甚遠。
二、行政組織倫理困境的理論分析
1、角色沖突引發的職責倫理沖突
在社會生活中,每個人都處在非常復雜的社會聯系中,人們同時擁有著不同的社會角色,作為行政組織中的成員,在工作、家庭、社會交往中行政管理者也同樣具有多種角色。即便是在行政組織內部,公務員也可以既擁有上級的角色又具有下級和同事的角色。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人就是一個多重角色的集合體,每一種角色都賦予他相應的權力和義務。當這個集合體進入一個特定的環境中時,他就很難在同一特定時刻實現他多重角色的職責了。往往在大多是時間里,不同的職責之間不能很好的兼容甚至是相互對立的。這時,就要求這一主體有所取舍、做出選擇。這種選擇和取舍就成為了一種倫理道德的兩難困境。行政組織與組織內的公務員個體的沖突,就存在這樣一種兩難困境。
2、公眾的社會期待與行政組織責任沖突
一方面,行政組織在被授予公共權力時,自身便具有了兩重責任—客觀責任和主觀責任。客觀責任源于法律、組織結構、社會對從事行政管理工作的組織的合理期待,它是一種外部強加于組織的具有強制性質的責任。而主觀責任源于組織產生之時便帶有的公共性所形成的信仰、信念,它根植于組織倫理的氣氛中。行政組織倫理是一種以“責、權、利”的統一為基礎的社會道德意識形態。可見,正是由于組織的主觀責任的缺失才造成了行政組織倫理的種種失范行為。另一方面,行政組織在從公眾委托授權人那里獲得公共權利時,就已經隱性地接受了要對受委托人負責,至此,組織的責任成為一種承諾和義務。不能兌現承諾、履行義務就是一種倫理失范的表現。
3、行政組織利益沖突造成錯誤的倫理選擇
行政組織是行政人員的歸屬,它作為一種典型而又特殊的社會組織體,將孤立的行政人員聚合起來為組織的共同目標而努力。站在組織的角度來說,它所追逐的利益主要是公共利益但也不可忽視其對集團利益的追求。這種集團利益同樣是一種自我利益,是特殊的、放大了的個人利益。當行政組織對集團利益地追逐影響到了對公共利益地維護和實現時,利益沖突就產生了,而這種利益沖突的產生就意味著行政組織的倫理精神在減退,道德在滑坡。
三、行政組織倫理困境的規范途徑
1、加強法律制度的建設
首先,從法律的道德基礎來說,法律規范所表達的是社會最基本道德規范。同樣,行政組織倫理的相關法律也同樣是對行政組織最底層、最基本的倫理要求。因此,從法律角度對倫理失范行為進行控制是較為有效的方式之一。針對行政組織倫理問題的法律制度建設,其前提是為規范行政組織的管理活動,使其能更好的保障、維護并實現公共利益,并且立法的過程要對行政組織及組織內的成員公開,同時也要對民眾公開。
2、加強制度的倫理化建設
行政組織的制度倫理化建設就是要在制度安排中包含倫理化的合理規范,同時要保證已經確立的制度是一個充滿倫理精神的制度,能夠促進行政組織倫理因素的成長。制度的規范實現了管理活動中各種社會資源的整合,發揮了它的總體平衡作用,協調行政組織中公共利益與集體利益、行政角色與社會角色、本位職責和社會職責的平衡,從此達到保證整體目標的正常實現。
3、完善行政組織倫理的監督體系
現代社會服務行政模式的轉化,才是行政組織倫理監督機制健全和發展的根本動力。只有通過多形式、多主體參與行政組織倫理監督,才能在真正意義上實現行政組織管理的社會參與屬性,在根本上實現行政管理的社會化。監督體系注重行政效率和公平地實現,主要包括自我監督、行政監督、權力監督、政黨監督、群眾輿論和社會團體監督等。
4、提高行政人員的倫理自主性
一個具有倫理性質的、道德的行政組織系統,離不開行政組織及其行政人員的倫理自主性的解放。為提高行政組織及組織內成員的倫理自主性,我們應該做到以下兩個方面。首先,保持充分的道德理性,始終謹記行政管理的根本宗旨—維護、保障并實現公共利益,把握正確的自我判斷能力。其次,尊重憲法,作為一個把為人民服務作為根本宗旨的行政角色,無論面對怎樣的行政環境、面對怎樣的行政組織,都應該將更具權威性的準則,即以憲法作為服從的根本標準。
【參考文獻】
[1] 彭華松.[政府人力資源管理倫理研究].中南大學,2013.
[2] 王雪強.[轉型期我國行政組織倫理困境及解決路徑研究].東華大學,2012.
[3] 秦婷.[行政組織倫理的困境及其規范途徑].西北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