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恒瑜
【摘 要】當前,如何正確處理好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關系是我國行政改革的重點,特別是在我國政府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施政目標下,警惕“經濟人”對政府行為的影響,有利于保持公務員隊伍的純潔性,提升公務員素質,減少政府失效現象的發生。本文通過分析“政府失敗”理論及相關理論基礎,主要采用文獻綜述的研究方法,分析時政力圖尋找一些有利于我國政府行政體制改革的政策建議,推動我國行政改革的理論和實踐的發展。
【關鍵詞】政府失敗理論;行政體制改革;服務型政府
自上個世紀以來,全球一體化進程加速形成,世界各國相互之間關系愈加密切,國與國之間相互影響、相互競爭加劇。在這種情況下,政府要想保持在國際中競爭力必須進行政府改革,改變逐漸僵化的官僚制組織模式,發展靈活管理方式來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另外,自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不同程度上遇到政府治理問題,不可治理性增加及信息化技術的崛起,政府迫切需要新的行政范式,緩解政府與社會之間的矛盾。為此諸多學者提出相當多的理論研究來幫助各國進行行政改革。
大多數情況下“行政改革”和“行政體制改革”這兩者之間是作為相互替代的概念使用的,但“行政改革”是一個在世界各國學術界中通用的術語,而“行政體制改革”是在我國特殊的社會條件下誕生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概念術語。行政改革實施的主要對象是政府組織自身,是政府工作部門為實現其自身更高的工作行政效率,優化行政行為,為社會提供更好的服務的一種變革。它涉及政府職能的轉變、機構設置的重新調整、人員編制管理、行政文化發展等的一種“自我手術”。
“政府失敗”理論采用古典經濟學中“經濟人”的假設前提,布坎南指出:國家不是神的造物,他并沒有無所不知的和正確無誤的天賦,因為國家本質上是一種人的組織,決策者和普通人沒有本質的區別,一樣會犯錯誤。基于這一假設,他們認為官員們并非是大公無私的,官員與一般大眾無異,以尋求自己的私利為第一目標。在這種情況下,政治過程中官員們的各自以自己的利益目標為出發點,政治決策變成了官員們個人利益的妥協。
布坎南認為,公共選擇理論不是為了研究政府如何彌補市場缺陷,而是研究政策過程,減少政府干預的缺陷,使政府與市場形成互補性關系。基于這種條件下,布坎南提出了“政府失敗”理論,采用經濟學的視角審視政府干預市場的缺陷,即政府失敗問題。形成了公共選擇理論的核心主題之一。
政府失敗是指在市場未能正常發揮其功效的條件下,政府采取的干預經濟的措施的過程中,無法很好的解決所有市場缺陷。布坎南認為政府對市場實施干預手段的目的在于提高社會公共效益,提升社會總體福利,否則,政府不能隨意妨礙市場運行。而在現實生活中,政府決策往往出現偏差,錯誤政策的執行導致了更加嚴重的社會問題。因此,相關學者認為:“政府與市場之間,最好的做法是以市場為主,讓市場發揮其對資源高效配置的作用,政府輔助市場運行。”
我國行政組織中不合理的機構設置是導致行政低效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機構改革過程中常常只注重政府職能的分類整合,理清權力界限,卻忽視了工作部門之間的相互聯系、協調。造成部門之間的溝通、協調的障礙,導致行政效率低下。對于社會公眾來說,很多時候公眾不清楚政府具體工作部門的主管范圍,辦事無法及時找到恰當的工作部門,且各部門之間推卸責任現象嚴重,未能有效的為公眾提供即時、高效的回應。
我國公務員制度設計缺陷是政府低效的又一重要根源。公務員考核機制單一,考核過程走形式,且公務員晉升路徑設置僵化,晉升有嚴格的年限設置,能力反而不是作為職務晉升的第一要義,嚴重影響公務員工作的積極性,且國家公務員缺乏績效考核的壓力,更沒有企業中末位淘汰的機制,因此公務員沒有高效行政的動力。另一方面,基層公務員薪資待遇低,無法激發公務員積極主動地去提高工作效率。
中國是一個單一制的國家。中央擁有對地方的絕對控制權,然而在機構改革上,地方需要必要的自主裁量權,讓各地方機構部門因地制宜,制定具有地方優勢的改革方案,使中央與地方齊頭并進,各地方又各具特色。中央集權有其難以克服的缺陷:我國地大物博,區域性差異巨大,中央中央政府不可能同時兼顧不同地區的特殊環境制定一套通用的改革方案,無法對與地方政府改革的進行具體指導。相反,地方分權有利于當地政府依托本地區特殊環境,制定更加具體、詳細,更適合自身改革需要的政策;賦予地方一定的自主管理權,便于地方政府因地制宜,改善地方政府績效。
大部制改革是我國現代化政府建設的路徑選擇,有利于推進政府職能的科學合理設置,更好的為社會生產服務。服務型政府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民,滿足公民需要,讓公民滿意。先前的改革中,政府在部門權責劃分上下了極大的功夫,但部分部門職能的重疊依然存在,出現了“毒奶粉”、“瘦肉精”等事件,對政府公信力造成了極大的影響。這些問題都需要通過大部制改革加以改善,協調各部門工作職責權限,提高政府服務質量,重塑政府形象。
在我國行政改革中,一定要考慮到經濟體制建設的需求,使兩者相互適應,以便實現改革目標。“政府失敗”理論分析政府行為的方法契合我國行政改革理論的研究,雖然它提出的經濟社會、政治文化背景與我國存在較大差異,但其研究思路和大部分觀點還是適合用于我國行政改革的研究。
改革中不僅要關注西方國家改革所運用的一些方法手段,還要關注中西方社會環境差異。西方國家起步早,行政的法制化相對完善,第三部門發達。而在我國政府中,一是法制建設依然存在短板,需要繼續堅持法制國家的建設,制定科學、合理的法制體系。二是重置政府第三方部門的關系,要讓社會組織擁有獨立性,積極參與公共事務及社會福利的提供,減少行政成本。三是建設服務型政府,要特別關注公民在政治社會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行政改革過程中要勇于公開改革信息,暢通社會諫言渠道,整合社會力量才能使改革大跨步向前邁進。
【參考文獻】
[1] 張鋒濤,孫現印.“政府失敗”論及其對我國政府體制改革的啟示[J].科技文匯,2007(20):126.
[2] 馮標山.中國行政管理的改革進程探析[J].旅游縱覽,2014(4):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