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和
【摘 要】舒伯特的聲樂套曲《冬之旅》,在國內外的研究已經相當深入,許多專家學者已從各個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式對《冬之旅》進行了相應的研究,而且在某些領域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和獨特見解,學術性較高。不過,在眾多研究文章中也有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如舒伯特的生平介紹重復,涉及此領域的專題研究較少;研究論點、論據重復;參考文獻多有重復,大多參考書目范圍比較相似和單一。西方國家每年都有對舒伯特藝術歌曲有新的專著及論文發表,但這些資料很少被我們采納或應用。
國內關于研究《冬之旅》已經有一定成果,但是對其套曲中單首作品精細研究還是比較少,筆者在對中國知網、各大書店、圖書館調查,關于單首作品的演唱版本及其作品演唱實踐還不多見。本人擬對《晚安》進行全面分析,不僅要對這首藝術歌曲的歌曲特征、風格、歌詞、旋律、鋼琴伴奏去介紹,并對其演唱實踐做出實質性的研究。
【關鍵詞】舒伯特;威廉·繆勒;聲樂套曲;冬之旅;晚安;作品處理
第一章 《冬之旅》的創作背景
第一節 時代背景
《冬之旅》創作于18世紀20年代,正值浪漫主義時期,“浪漫主義”形成于19世紀20年代,奠基者是奧地利作曲家弗朗茨·舒伯特(Franz Seraphicus Peter Schubert,1797-1828)和德國作曲家卡爾·馬利亞·馮·韋伯i (Weber,Carl Maria von ,1786-1826),浪漫主義產生初步形成于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以及拿破侖專政時期,隨著后來資產階級革命的失敗和封建勢力復辟,生產力的發展促成了新的社會階層的產生和壯大,文化藝術上的新潮流也應運而生,對浪漫主義的產生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第二節 曲作者舒伯特與詞作者威廉·繆勒的創作動機
舒伯特是奧地利著名的作曲家,是早期浪漫主義潮流的代表。藝術歌曲創作多達600多首,被后人譽為“藝術歌曲之王”。舒伯特所生活的年代,處于歐洲封建復辟時期。1789年法國大革命在歐洲各國激起轟轟烈烈的資產階級民主運動,由于遭受各國封建勢力的殘酷鎮壓,這時已經逐步走向低潮。1815年后,歐洲各國的封建勢力建立了反動的“神圣同盟”。他們互相勾結,殘酷的鎮壓革命力量。而當時奧地利的梅特捏政府正是這個反動同盟的頑固堡壘。正如恩格斯所說“奧地利王室一開始就是歐洲的野蠻,保守和反對的代表。”19世紀初的奧地利,成了“各民族的監獄”,在這種令人窒息的政治氣氛中,舒伯特始終不愿依附權貴,積極成立一些藝術小組與當時低俗頹廢的藝術風氣作斗爭,他就是在這樣黑暗的環境中生活和進行創作的。
詞作者威廉·繆勒(Wihelm muller,1794--1827)德國后期浪漫派詩人,隨筆家、游記作家。翻譯家、詩人、德語語文學家。他出生于貧苦家庭,成長過程中受到下層人民的疾苦,長大后受到當時浪漫主義思想的影響,他強調民主與自由,與當時社會作斗爭。1821年與1824年之間創作了《希臘人之歌》,詩歌中歌頌希臘人反抗土耳其的異族壓迫。這樣的詩集出現了大量流浪人的形象,與舒伯特的音樂風格不謀而合,詩集《冬之旅》正是在這種情形下誕生。更巧合的是,詩集發行不久,威廉·繆勒與舒伯特相繼去世。兩位浪漫主義時期文學和音樂方面的巨匠隕落。詩集中不斷出現流浪、失落、徘徊,正是詞曲作者對現實生活不滿,對未來美好生活向往,也是詩集中“我”的深刻體現。
第二章 《晚安》藝術風格研究
第一節 歌曲旋律總體特征
一、節奏、拍子與速度等方面特點
《晚安》是套曲《冬之旅》的開篇之作,舒伯特對第一首歌的節奏創作比較平淡。不斷出現的下行八分節奏的旋律和象征雪地腳步聲的八分音符節奏同步,使人感覺到流浪者在雪地中行走時低落的心境。不時出現附點音符和十六分音符,又好像是因為在雪地中步履艱難,形成踉踉蹌蹌的感覺。
譜例一
《晚安》是一首中速(moderato)d調樂曲,2/4拍給予全曲穩定的情緒基調,在全篇套曲中沒有一首歌的速度像《晚安》如此規整均勻。在作者刻畫音樂形象和人物心理活動時,也創作了許多生動的節奏型。整個套曲講述的是一個流浪者在冬季漫無目的行走,最具有特色的節奏型就是行走時的“腳步聲”。重復的八分節奏貫穿《晚安》全曲,表示流浪者堅定的腳步聲。(如譜例一所示)
二、調性、曲式與和聲分析
“《冬之旅》是舒伯特去世前一年傾力創作的,此時他的生活非常潦倒,這部《冬之旅》更像是一部自傳體、抒情小說和生活抒情日記。” ii因此整部套曲,都是圍繞悲劇的音樂色彩中。在調性方面,《冬之旅》最大的特點是24首作品是以小調色彩為主、也有同主音關系大小調的轉變。
《晚安》全曲是從d小調開始,由鋼琴聲部先奏出貫穿全曲的八分音符。鋼琴聲部的第一聲部是d主音持續,旋律聲部是該曲的主題;第二小節最后一拍用了一個Ⅷ級七和弦,這樣的運用,營造了一種沉重悲傷的氛圍。(見譜例一)
演唱聲部是在旋律弱拍的后半拍開始的,第一個音是小字二組的F,如用男中音來演唱,這個高音要注意演唱技巧,尤其是位置的把握。這個音雖然只有半拍,比較短暫,不過給人一種臨時的、稍縱即逝的感覺。最后該樂句在Ⅴ級的七和弦終止,也使它與前奏沉重悲傷的氛圍相融合。
譜例二
當流浪人回憶起“五月大地鮮花開遍,母親準備嫁妝,少女情意綿綿”時,樂曲轉入明朗的F大調,緊接著音樂又轉入其下屬調(降B大調)再一次重復當時場景。在18小節的低聲部、20小節的高聲部作者運用了復調手法,接著22小節半音級下行,馬上到強后即弱(fp)的24和25小節,兩小節的八分附點音符把流浪人又拖回到殘酷的現實。
樂曲第26小節轉回到d小調(譜例三),71小節轉入D大調(譜例四),97小節的最后一拍又回到了d小調(譜例五)。這種由d小調轉入同名D大調,最后又折回同名d小調。感覺讓流浪者從憂郁悲傷中似乎能看到一些光明、一絲希望,但最終還是回到了憂郁的現實。
譜例四
譜例五
第三章 本人對舒伯特作品《晚安》的演唱實踐
第一節 演唱技巧把握
一、音色、力度與情感
音色是聲音的特色,不同的聲音有不同的特色。聲音的色彩有剛、柔、明、暗、粗、細、高、低,及其調和對比的千聲萬調。人聲的色彩還含有不同的情感因素,興高采烈的時候,音色就顯得明亮圓潤;怒不可遏的時候,音色就顯得音促聲揚;悲痛欲絕的時候,音色又顯得灰暗沉悶;深情贊美的時候,音色又變得柔和輕快等,隨著情感的轉移與旋律的起伏而變化。iii
《晚安》描述的是孤獨的流浪者在漫天大雪的寒夜開始了悲傷的旅途,出發前他悄悄地在變了心的姑娘門上寫下“晚安”,以追憶逝去的愛情。本首作品彌漫著悲傷和憂郁,演唱者要以暗淡的音色為主,結合柔美明亮的音色來表達對幸福的追憶和憧憬美好的未來。演唱者在作品的前兩段音色偏暗、平和,以表達主人公內心的憂傷,第三段情緒有所起伏,音色還是以暗淡為主,但有些小節需要以偏明亮的音色加以輔助。比如第3段開始連續的兩個問句,這里表達流浪者內心的不平,“野狗在他家門前”的詞句,流露出流浪者心中的一絲憤恨。轉入D大調后,音色變得更為暗淡,表現出細膩、輕柔、含蓄、連貫的聲音。演唱者在演繹該這樣有“故事情節”的曲目時,一定要把握好每個字、詞、句需要的音色,掌握這些,一首悅耳的作品才會被觀眾追捧。
唱好一部作品不僅需要完美的技巧,情感是必不可少的,一首歌、一首曲如果沒有“情”,不能打動人,哪怕是再好的技巧,估計也沒有多少觀眾去領略。歌者,需要經過知情、唱情、傳情三個環節。不經歷這三個環節的歌者,傳出的聲音也不會有感染力、更不會打動觀眾。要唱好舒伯特的作品,還必須對歌詞進行研究和理解,做到理解字、詞、句的精確意思,用正確的語調去唱,而不能一味的“拼讀”歌曲,舒伯特的歌曲旋律與詩歌是融為一體的。只有說準了詞,才能唱出美妙的歌,因為情感是不能憑空想象的。對于作品《晚安》情感基調,本文在二、三章都有詳細的介紹,此處將不做說明。
二、語言、節奏
唱好外文作品,必須先過語言關。德語的發音,并不是一種困難的語言,還是有規律可遵循。德語是由29個字母組成,與英語相似的26個字母外,還有三個特殊字母“?覿”、“?觟”、“ü”。
節奏是音樂作品的靈魂。在《冬之旅》這部套曲中,切分音與十六分音符十分常見,三連音使用也比較頻繁,有時侯會在一個較長的樂段中使用一種節奏型。在演唱作品《晚安》時,以下幾個問題值得我們關注。
l、作品《晚安》中很多樂句都是從弱拍、弱位開始的。這就要求在演唱者能很好的與鋼琴融合在一起,要做到既不呆板地死守著節奏,又要將節奏的生命表現出來。
2、這是一首中速(M?覿?覻ig)的作品,細膩的處理才能符合浪漫主義時期音樂的特點。
在演唱這部套曲時,不僅要注意每首單曲中的音準,還要注意樂句之間的銜接。
三、鋼琴伴奏的默契配合
《冬之旅》是舒伯特為鋼琴和人聲所創作,其鋼琴伴奏與聲樂演唱的完美結合,使世界聲樂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我們在演唱中,一定要注重演唱者和鋼琴伴奏者之間的配合,這樣才能完美的表達出這部作品。
《晚安》是一首中速(M?覿?覻ig)的作品,鋼琴聲部是在“p”的狀態下進入,兩小節的頓音開始了流浪者的旅途。彈奏時要非常清晰明朗,表現出旅人清晰的腳步,三小節后半拍的“﹥”的記號,稍稍帶上些力度,感覺流浪者走路時沉重的腳步聲。
人聲部分是在第7小節帶有“pp”的記號弱起開始的,這時候鋼琴的伴奏要開始積極配合人聲,力度上比前奏更小,要突出人聲部分。八分節奏的旋律和象征雪地腳步聲的八分音符節奏同步,使人感覺到流浪者在雪地中行走時憂郁的心情。不時出現附點音符和十六分音符,彈奏時也要清晰明了,恰似流浪者在雪地中步履艱難,形成踉踉蹌蹌的感覺。15--19小節和19--23小節這兩組樂句,產生了一個鮮明的對比。演唱和彈奏時應由弱增強,但伴奏聲部不能覆蓋唱段聲部。他們的共同點是節奏與歌詞重復,只是在旋律上19--23小節高出一個純四度,其實是調性有所變化,從F大調轉入降B大調。24和25小節是一個中強的(fp)間奏部分,附點節奏的強拍要突出。這兩小節間奏表達了流浪人從美好的回憶被拖回到殘酷的現實。26--33小節又是一個重復性的兩段樂句,唱段和鋼琴伴奏由強到弱,突出兩者的對比。
第三段是帶有“pp”的記號進入的,此時的伴奏聲部依然輕巧,模仿旅人的腳步聲,但演唱聲部的力度有所加大,情緒上達到一個小的高潮。48小節回到“pp”的狀態,唱段和伴奏一直持續。樂曲在71小節轉到D大調,樂曲達到高潮,情感色彩更為豐富,此時的人聲部分更為柔軟、細膩,輕巧的伴奏聲部烘托唱段中主人公的悲傷和無奈。88--91小節、94--95小節,再次出現了本首作品中具有標志性的伴奏織體,這兩處在間奏和唱段部分均有出現,彈奏時注意強拍上的“﹥”重音記號。97小節樂曲轉回到本首作品的主調d小調,最后在“pp”和“un pocorit”雙重記號下結束長短,而尾聲的七小節形象的再現了流浪者漸行漸弱的腳步聲和漸行漸遠的疲倦背影,給人以遐想的自由和空間。
注釋:
i韋伯(Weber,Carl Maria von ,1786-1826)德國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音樂評論家。
ii張洪島編《歐洲音樂史》,人民音樂出版社,1983年出版。
iii余篤剛著,《聲樂藝術美學》,人民音樂出版社,2005年10月出版。
【參考文獻】
[1]余篤剛著,《聲樂藝術美學》[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5.10.
[2]陳言放、詹士華編著,《意法德英--歌唱語言指南》[M],廈門大學出版社,2008.8
[3] 彭曉玲編著,《聲樂基礎理論》[M],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9.
[4][英]巴里·卡爾松·特納著,郝彤譯《弗朗茨·舒伯特》[M],外文出版社,1998.
[5][英] 佩基·伍德福特著,《舒伯特》[M],江蘇人民出版社, 1999.1.
[6]金慶云著,《冬旅之旅》[M],萬象股份有限公司,1995 .
[7]李琛,《德國藝術歌曲的風格和演唱技巧》[J],載《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2年第 2 期.
[8]唐曉琳,《舒伯特藝術歌曲的風格及演唱》[J],載《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00年第 2 期.
[9]徐勵,《舒伯特藝術歌曲鋼琴伴奏淺析》[J],載《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02年第 4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