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愛東
【摘 要】分析我國傳統村落文化保護建設面臨的困難,探討鄉村振興戰略下的傳統村落文化保護建設對策。
【關鍵詞】鄉村振興戰略;傳統村落文化;保護建設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2018年1月2日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公布,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1]。村落文化保護建設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關系著戰略的實現與可持續發展也是新時期社會主義新農村新文化建設的基礎,對于鄉村的長期和諧穩定發展具有關鍵支撐作用,當前傳統村落文化保護建設正成為學界持續關注研究的熱點。
一、傳統村落文化概述
當前建設美麗中國、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重點是對作為中國傳統農耕文明活態依存的村落文化進行保護開發,在保護傳統的基礎上構建新時代的社會主義核心村落文化。傳統村落文化是指在傳統村落這一文化空間內生發傳承的諸多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的集合,其真實體現了傳統村落的歷史演進和風土人情,是鄉土中國全面生動的歷史鉤沉[2]。傳統村落文化的特點有:地域性即存在于特定的地域范圍內;人群依附性即與特定的人群或民族相關;傳承性或歷史性指是由歷史逐漸形成并傳承下來的;獨特性或價值性指的是每一個村落文化都是獨一無二的是我國傳統文化多樣性的構成基礎。
二、傳統村落文化保護建設面臨的困難
(一)村落文化生態環境在消失
村落文化生態環境是指存在于特定地域、與特定人群相關的包括由生產、生活、習俗、方言以及自然等所構成的動態有機系統,它是塑造區分不同人群文化特質的基礎,其形成與歷史、自然環境等密切相關。當前隨著我國工業化進程的快速發展以及長期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忽視,農村人口大量的向城市遷移致使農村出現空心化、文化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諸多鄉土文化因缺乏年輕人傳承而陷于逐漸消失的境地。此外我國基礎教育的過于強調大一統也誤導了人們對于地方文化認識、保護與傳承的意識,地方文化在逐漸的被邊緣化,失去了其原賴以生存發展的土壤環境。
(二)村落文化保護意識的落后
村落文化保護意識指人們對于自身所擁有的傳統文化的認同并由此而衍生出的保護傳承意識。傳統村落文化具有顯著的地域性和人群依附性,而鄉村作為社會經濟文化的欠發達地區,人們文化保護意識的覺醒同樣也落后于發達地區,造成人們沒有或者意識不到本身文化保護傳承的重要性,即便少數人認識到,也因能力限制、形不成共識等難以達到實現有效保護的目的,意識上的落后是當前村落文化保護建設面臨的最大障礙。
(三)缺乏相關的國家政策法規支持
傳統村落文化保護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到的面很廣,需要國家在整體上進行政策引導和法律規范,保障村落文化的保護開發健康有序開展。然而,目前我國缺乏整體上的關于傳統村落文化保護建設開發的指導性政策法規,各地方各自為政的濫開發常導致對村落文化的二次破壞,許多特色村落文化失去了其本來的樸素面貌、商業色彩過濃過重。
(四)鄉村經濟發展的落后
長期以來我國存在的城鄉二元結構特別是對鄉村經濟發展的長期忽視,導致我國鄉村經濟的發展非常緩慢,近幾年的情況尤為突出,大量村落在消失、人口外流,許多村落已失去自我更新的能力,這個現象的產生原因很多,但主要還是鄉村經濟發展的落后讓鄉村失去了對人們的吸引力尤其是年輕人的。
三、鄉村振興下的傳統村落文化保護建設
(一)村落文化生態環境的恢復
村落文化生態環境的恢復是傳統村落文化保護建設的要點,村落文化生態環境與自然生態環境一樣,本身具有自我恢復更新的能力,關鍵是要做好對影響其恢復發展的不利因素進行去除或限制,創建有利于其發展恢復的大環境如提高人們對自身文化的認知和保護意識、制定指導村落文化保護建設的政策法規,減少商業化帶來的二次破壞以及大力發展鄉村的經濟等,此外村落文化生態環境的恢復是一個需要時間的過程不能急功近利。
(二)提高村落文化的保護意識
提高村落文化的保護意識重點在于提升人們對于自身文化的心理認同進而激發人們對本身文化的保護傳承意識,認識到自身文化的獨特性和價值,認識到村落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大家庭的有機組成,是構筑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石,娟娟細流匯成大江大河,保護傳承好傳統村落文化就是對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是中華文化保持生命力與多樣性繁榮的根本。
(三)制定指導村落文化保護建設的政策法規
當前我國應盡快制定指導村落文化保護建設方面的政策法規,對傳統村落文化的保護開發進行規范和指引,避免各地打著文化保護的名義行破壞村落文化之實尤其是對傳統村落文化的過度商業性開發,讓保護與開發在政策的框架內進行。傳統村落文化是我國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也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文化遺產,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這尤顯得的格外珍貴。
(四)扶持鄉村經濟的振興
鄉村經濟的振興是傳統村落文化保護建設可持續的物資基礎,不但能為鄉村文化的保護建設可提供持續的資金支持,而且也能留住鄉村的年輕人并吸引外流的村民回歸。當前國家出臺的鄉村振興發展戰略為鄉村今后的發展指明了方向,這是一個巨大的歷史機遇,各地方應積極抓住,在結合本地本鄉本村實際的條件下把經濟發展與村落文化保護建設進行融合,探索一條經濟文化可持續振興的道路,為構建社會主義新村落文化貢獻力量。
村落文化是鄉村經濟發展的外在表現。我國傳統村落文化是歷史遺留給我們的珍貴文化遺產,是構成中華民族文化的最小單元,它是新時代創建社會主義新文化的基礎,更是中華民族走向世界、建立文化自信的基礎。當前在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支持下我們要抓住機遇,一要大力發展鄉村經濟建設,二要在保護好傳統村落文化的基礎上,積極探索新時期社會主義新鄉村文化的建設,為本世紀實現中華民族的全面復興奮斗。
【參考文獻】
[1]鄉村振興戰略[EB/OL].[2018-05-26].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9%A1%E6%9D%91%E6%8C%AF%E5%85%B4%E6%88%98%E7%95%A5/22168400.
[2]王萍,盧林濤.我國傳統村落文化數字資源庫建設初探[J].圖書館學研究,2018(9):14-1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