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偉 李梓銘 隋倩
【摘 要】隨著社會分工越來越明細,對人才的需求也是越來越專業化,為順應社會發展需求,高職類院校所開設的專業也越來越精細,而專業一般系部歸屬劃分,相對于歷史文化、多媒體技術及藝術設計歸屬文科、理科、藝術二個不同方向,然而作品的成立以及創新,則需要它們三者有機融合,本文就其三者的關察展開論述。
【關鍵詞】歷史文化;多媒體;藝術;作品;創新
高職類院校以為社會培養所需人才為目標,為社會發展提供人力支持,隨著社會分工越來越明確,高校開設的專業也越來越精細,這樣做的好處是能成批量地培養出社會發展所需求的技能型人才,然而事物總是不斷發展,也是矛盾的,順應市場需求培養出來的學生,固然能很快地適應當前市場,但社會的發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當環境有變時,這樣培養出來的人才,又不得不面臨從頭開始學習的抉擇,無形中加大了個人負擔,當涉及面廣時則必然會社會發展的步伐。
另外,隨著互聯網技術、云技術、大數據技術的發展,互聯網+時代的來臨,社會對復合型人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也是要求越來越多。如何培養出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人才,這不僅是從事教育行業者應該思考的問題,也應該是每一個受教育者應該思考的問題,更是整個社會應該思考的問題。以下本文將從歷史文化、多媒體技術、藝術設計三者之間的三角關系來論述它們對復合型、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推動作用。
1.多媒體技術可以輔助藝術設計,提高設計效率,節約創作成本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藝術設計可以借助現代多媒體技術這門工具,將傳統藝術形式轉換成符合商業社會要求的藝術作品,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增強藝術效果,縮短設計時間,重復利用,并快速傳播與推廣。
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還沒有出現之前,幾乎所有的藝術作品的設計都是依賴手工來完成,其創作速度可想而知,且因為看不見效果圖,設計出來的作品還未必符合人的心理需求,以房屋裝修為例,不同的戶型,不同的客戶對房屋的裝修要求是不一樣的。若是單憑手繪,其工作效率低不說,還需要顧客具備一定的想象能力,即便實際裝修效果如同前期所述,顧客突然間改變主意,說色彩搭配不協調等,諸如此類問題,勢必會存在一定的扯皮現象。而一旦借助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則完全不同,在進行實際裝修之前,我們可以借助CAD軟件精確定位房間,裝飾物的詳細尺寸,甚至借助3DMAX技術提前將裝修效果圖,立體、直觀、形象地展現在顧客眼前,直到顧客滿意為止,再按圖施工,之后的房屋、景觀效果基本與之前演示一致,從而減少了返工現象。另外,如此建立的裝飾模型還可以高效率地重復使用,之后使用過程中,直接調用即可,也可參照其他裝修風格,略作修改即可。
活字印刷技術的發展,對書籍的推廣與普及起到了積極的推廣作用,機器復制的時代,對照相與影視的發展起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動作用,所以也可以說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的發展,對藝術設計的發展也有著強大的推動與推廣的作用。
2.藝術作品是技術與藝術相結合的產物,美不美還得與文化相關
好的作品,光有藝術形式是不夠的,必須承載一定的精神內涵,形式可以模仿,而精神卻沒辦法復制。作品的亮點在于創新,而創新則源于繼承,如美術一樣,先從臨摹開始,然后才能寫生,最后才能創新。所以要想更深層次地發展,藝術設計離不開歷史文學。一個藝術家如果沒有一定的歷史文化沉淀,只能停留在工匠的基礎上,很難向大師邁進。而歷史文學也是借助藝術作品的創作,可以豐富完美,以及源遠流長。
中國美術的輝煌,要說到一千年前的宋朝,那個時候的中國創造了地球上最巔峰的文化之一,宋朝也開創了一個文化審美品位很高的時代。在當時國家有個部門叫畫院,專門養一批畫家幫皇家畫畫,這些職業畫師是通過考試來選拔錄取的,跟今天考公務員差不多。說到考試自然會有很多應付考試的問題,跟今天的美術高考一樣,考石膏,考人頭像,然后報個補習班苦畫這幾些東西一段時間,應付完考試,就金榜題名了,這種人對石膏、人頭像以外的知識、審美了解不多。這種情況在宋朝也是,畫院考試一般就考畫個亭臺樓閣啊、孔雀啊,畫得像的就錄取了。宋徽宗當皇帝后,就改革了這種方式。以詩命題:比如一年的考題是“野渡無人舟自橫”。很多人畫了一條河,河邊上再畫了條船就交卷了。其中有一張卷子很得宋徽宗表揚,他在船邊上畫了一只休憩的鳥。因為鳥怕人,一只鳥停在船上,說明已經很長時間都沒有人了,考題里那種安靜的情形,一下就被描述得很生動,很有意境。再比如有一年題目是“山中藏古寺”,很多人畫大山樹林里露出一座寺廟的屋檐。第一名的卷子并沒有畫寺廟,而是畫了在樹林中,走來一個挑水的小和尚。宋徽宗的考試方式叫“詩題取士”,這種改革讓畫家們深刻領悟到了“沒文化真可怕”這個道理。他們不能再死描死背地畫畫,而要去讀書,從中鍛煉詩意的想象空間,以更高的層次理解繪畫。
宋徽宗的這種“詩題取士”的方式,如今的美院研究生入學考試時也在沿用,還有各類大賽也在使用,主辦方確定主題,要參賽選手圍繞主題,設計作品,這就不僅需要考生具備一定的藝術水準,更多還是需要一定的文化知識的積累。木心先生,可以說集文學集藝術于一生,當他在美國給學生授課時也強調歷史文學的重要性,他說當藝術走不通的時候,文學可以幫助人們打開通往神靈的路。
所以說,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藝術作品是文化內涵的載體,文學內涵才是作品的靈魂,藝術設計是表現手法,多媒體技術是以科技的革新,帶動設計的推廣與普及。而文化又是需要大眾基礎的,當普及的程度廣了,大眾的審美標準高了,自然會推動文化向更深層次的發展。如此,當一個人具備了一定的文化素養,加上嫻熟的藝術、技術表現手法,創新能力的提升則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3.如何將歷史文化融入到多媒體技術以及藝術設計教學之中
目前很多院校大概是與我校相似,系部劃分以專業為基礎,以我校為例,多媒體技術專業隸屬軟件學院,藝術設計隸屬藝術系,人文社科隸屬教師教育系。那么是不是就表示其專業之間不可以互通呢其實未必,雖然不同專業教師歸屬各不同系部,但都隸屬于同一院校,第一,可以利用選修課的方式,在藝術設計和多媒體技術專業中增設文學史課程。第二,可以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公開課,慕課的方式,引導學生自學。第三,還可以知識競賽、作文競賽的方式,有組織地引導學生,激發學生學習文學史的興趣。
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創新能力的培養也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但學校有義務有責任去幫助學生理清期間關系,引導學生如何慢慢積累。總而言之,多媒體技術是一種工具,藝術是一種表現形式,而作品所表現出的文化內涵才是作品的靈魂所在,三者之間,相輔相成。
【參考文獻】
[1]王毅.多媒體技術對秦軍事文化之研究與傳播[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4(30).
[2]陳絢麗.多媒體技術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D].華東師范大學,2003.
[3]趙霞;李霞;運用數字化技術構建語文教學中的文化情境[J].青年文學家,201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