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緣園
【摘 要】大學聽力作為學習的重點之一應該得到教師的關注與重視,因此聽力課堂的課前環節為至關重要的一部分,有效的導入環節有助于課堂的高效進行,同時也有助于學生對聽力內容的理解。“圖式”的概念為每個人的既有知識在大腦中的儲存方式,聽力理解的過程實質上就是激活聽者大腦中相關背景知識,從而更好的理解新信息?!蹲弑槊绹仿犃Σ牧蟽热萃怀觥敖浑H教學法”和跨文化交際,課前活動方式為讓學生結合語境有邏輯的概述對話核心內容,作為課前導入材料可有效激發學生的語言圖式與內容圖式,在正式進入聽力課堂學習時,將已知的知識點與新知識進行聯系從而激活新知識,從而強化在聽力課堂中的學習。因此將圖式理論與課堂導入結合可以有效培養學生聽力技能。
【關鍵詞】聽力課堂;圖式理論;走遍美國
就目前聽力教學現狀而言,聽力教學課堂依舊以傳統的聽力教學模式展開,從而導致學生課堂和課下效率不高。將圖式理論與聽力課堂導入環節結合,不僅激發學生的文化圖式,將所聽材料與已知的知識結構掛鉤,對聽力內容進行預測,關注聽力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較快進入學習狀態。《走遍美國》教材不僅體現純正的美國口語,而且提供了相應的文化背景介紹。作為課堂導入教材,規范的美語范例以及自然生動的語言特點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還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聽力材料的自主意識。
一、大學英語聽力教學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聽、說、讀、寫為英語教學的基本環節,培養學生對“聽”的輸入能力不僅是語言習得的基礎,并隨著聽力能力提高,能更好的做到讀、說、寫語言技能的輸出。就目前教學形式而言,大部分的聽力課堂仍為傳統的教學模式,即老師播放語音,學生完成聽力內容。這種機械的聽力教學模式不僅很難提高學生的聽力水平,也使學生較慢進入學習狀態,從而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讓學生在聽力過程中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以上現象導致的原因:首先,學生的聽力基礎較薄弱,在聽音過程中需要對詞匯的語音、語調進行反應,聽力材料不夠熟悉。其次,教師缺少導入環節,讓學生直接聽音進行作答的方式不僅使學生被動的進行聽力訓練,并且沒有在課堂上體現學生對材料的理解和掌握,學習過程過于機械性缺少互動和交流。
而有效的聽力課堂應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在交流互動對聽力材料的理解時,激發腦中既有的知識,對新輸入的知識進行預測、推斷來理解其表達的含義與內容。不同于以往單一的對聽力材料的輸入模式,在互動中發揮學習的自主能動性。而“激發腦中既有的知識”為圖式的概念。研究表明基于圖式理論的聽力教學能培養學生的預測能力和聽力理解能力,從而更好提高在聽力課堂的學習效率。因此筆者認為,應將圖式理論與聽力導入教學模式結合,更好挺高對學生聽力技能的培養。
二、圖式理論下的大學英語聽力課堂導入教學模式研究
(一)圖式理論
圖式理論由心理學家F.C.Barllet在其著作《記憶》(Remembering)中提出,并指出圖式是一個人已經獲得的知識和經驗在大腦中的集結,是大腦對過去知識或經驗的反映,是記憶的一種存在方式。因此圖式為大腦中形成知識的儲存框架,對輸入信息進行歸納、整理和記憶。大量的認知理論證明:圖式是認知的基礎,在大腦中形成后會對以后獲得的信息進行重新組織、理解和記憶。人們在理解、吸收、輸入信息時,需要將輸入信息與已知信息背景知識聯系起來。Carrel和Eisterhold把圖式定義為學習者習得的知識構架(Carrel)。因此,圖式即大腦對已獲得的知識和經驗的匯總,在理解新知識時候,需要調動腦中儲存的信息,并與新知識建立聯系從而激活新知識,使習得者能更快理解和接納新知識并儲存于已有的圖式中,產生新圖式,擴充頭腦中建立的圖式框架,從而能正確明白和記憶所聽的內容。所以教師需要在聽力教學導入環節中應該有效運用圖式理論,運用聽力材料激活學生對該材料主題相關的圖式,通過老師課上對聽力材料的引導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主能動性,能更好更快的處理新輸入的信息,使學生能更專注于課前的聽力材料學習并積極參與課程學習,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加強對聽力技巧的掌握。
(二)將圖式理論與大學英語聽力課堂導入環節相結合的實例運用
總結外國文獻對圖式理論的研究可得知,通過將圖式理論與聽力相結合,可以使聽者在聽音過程中激發對該音頻文化背景了解知識,對所聽內容進行理解和預測,由此得出圖式理解適用于聽力練習。因此認知心理學家將圖式分為:語言圖式和內容圖式。筆者以《走遍美國》文本為例,將其兩種圖式與其結合,對聽力導入模式進行研究探索。
1.語言圖式(linguistic schema)
即學習者掌握一定的語言知識,關于語音、語調、詞匯和語法等方面的基本知識。對詞匯的掌握以及語言基礎知識的掌握有助于對聽力材料的理解。以《走遍美國》作為聽力課導入材料,不僅因為該聽力材料有清晰的美語發音,學習者可以在聽音練習中熟悉不同年齡層次的人的美國口語,而且音頻均切合實際場合的正常語言,可以讓學習者充分體會美語口語中常用的縮短(Contractions)和弱化(Reductions)形式。因為該材料的文化背景更貼切實際生活,從發音到對話用詞都能使學生較快進入情境中并習得對話表達技巧,但是在聽音之前,例如導入第二章 The Blind Date 介紹會面材料之前,教師可幫助學生激活關于職位的詞匯網(如doctor,teacher,businessman等),然后可采取思維導圖用關鍵詞引導學生對職業名稱的回顧,從而讓學生在發散的思維的啟發下,激活對有關職業詞匯的表達(如CPA, vice-president等),以學生為主導的課前活動,學生在溝通中既激發了語言圖式,輸出了已知詞匯,也通過互動交流中學習了未掌握的詞匯,擴充了自身的詞匯量。《走遍美國》作為聽前材料,在語言表達上貼切生活,因此詞匯上會著重體現美國文化,適合作為正式進入聽力訓練的聽前材料,并且地道的表達方式更能讓學生掌握對一些詞匯的正確表達。
2. 內容圖式(content schema)
即聽者在聽音時對文化背景、語言方式、社會風俗等語言背景知識的了解。聽音過程中,學生能聽到關鍵單詞,但是較難理解音頻所要表達的文段內容。因此得知聽者獲取信息取決于大腦中本身對文本的背景知識,而不是聽力材料本身所傳遞的信息。教師在教學導入環節應增加內容圖式,盡可能擴大學生習得的知識面?!蹲弑槊绹吩诿磕恢?,都設有美國生活點滴,介紹美國衣、食、住、行、風土人情等諸多方面的情況,在跨文化交際方面為我們提供了標準的范例。所以有利于學生對文化知識的汲取,并形成自身的背景知識框架。
2.1問題導入法
教師在音頻結束后,可羅列帶有關鍵詞如人名、時間及地點的問題,學生通過關鍵詞以及問題中所帶的提示性語句,激活學生大腦中對于對話的背景圖式,從而根據問題能有邏輯的組織語言回答問題。并且問題可以與圖片以及圖表結合,既吸引了學生對于問題的注意,也可以激活對話的情景圖式,能更有效的回答問題,還原對話內容的完整性。如在《走遍美國》中的Grandpas Trunk里教師可設問家庭成員分別準備了什么禮物,從而給出了present這個關鍵詞,老師學生就可以通過人物間的對話推斷出present的正確答案。讓學生通過回憶關于該對話的情景,結合關鍵詞句推斷答案。
2.2文化背景內容的導入
隨著現代技術的普及化,學生對于知識的汲取渠道和方式多種多樣,從而對于中外文化背景有一定了解。所以教師在課堂上可以輸入一定的西方文化,例如飲食、習俗、建筑以及節日等多方面的文化,讓學生知道中西文化的差異,從而豐富學生的文化圖式,在聽到相關材料內容前能對文化知識有一定的了解,并更好構建新的圖式。教師要積極的引導學生對話題進行討論,能夠使信息能夠得到傳遞。如《走遍美國》有個音頻主題是關于Thanksgiving,由此教師讓同學就節日時間,節日內容進行討論互動,幫助學生激發關于節日文化的已有圖式,由此全班同學都能對主題有一定的了解,為所聽音頻奠定基礎。教師同時可以借此對比中外節日的一些習俗,使學生能填充關于節日習俗的背景圖式,為理解話題建立框架。
三、總結
《走遍美國》其材料內容及難度更適合高職及大學生,適用于掌握一定的語言知識與文化背景的學生。將聽力導入環節與圖式理論相結合,使學生在接受新知識前能聯系所學知識,從而能強化圖式知識的結構,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不僅能在聽力課堂中提升自身的聽力技能,還能學習了解交際表達能力與文化背景知識。聽力課堂的聽前活動不僅是為了激發學生在正式進入聽力訓練的學習興趣,也是為了激活學生的知識圖式,在聽音時能更好將已知的知識與新的知識相結合,從而構成新的知識框架。學生在進入正式的聽力課堂學習前,需要進行一定的聽前活動,建立學習興趣,明確學習目標。因此,將聽力課前教學與圖式理論相結合可以有效提高學生聽力學習興趣,活躍學生的思維,加強聽力學習的注意力。
【參考文獻】
[1] Bartlett,F . C . Remembering:A Study in Experimental and Social Psychology[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32.
[2] Carrel,PL&JC Eisterhold. Schema Theory and ESL Reading Pedagogy[J]TESOL Quartely,1983(17).
[3] 周相利.圖式理論在英語聽力教學中的應用[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10).
[4] 周奇勛.走遍美國[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3.
[5] 李大鵬.美語電視片—《走遍美國》的跨文化交際特色[J].電影文學,20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