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一楠
【摘 要】文章主要結合戲曲藝術教育教學的特點,探討戲曲鑒賞課程導入方式的重要性,并提出相應的實踐策略。
【關鍵詞】戲曲鑒賞;課程導入;戲曲藝術;戲曲教學
人文教育也是素質教育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加強學生的人文教育是貫徹素質教育的手段之一,在學生的素質教育中應該重視學生的人文教育。戲曲不僅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精粹,其歷史沉淀和文化內涵深厚,戲曲中人文內涵也有充分的體現。利用戲曲鑒賞的方式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不僅可以完成既定的人文教育工作,還能在戲曲鑒賞學習過程中不斷豐富歷史文化知識,提高自身的藝術鑒賞水平。戲曲中的人文精神可以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價值觀與人生觀,為學生的未來發展提供助力。
一、中國戲曲藝術在教育教學中的特征分析
中國戲曲藝術本身具有較為顯著的特征,其中綜合性、虛擬性、程式性均比較明顯。其承載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美學思想,逐步地堅定起具有特殊內涵的戲曲藝術觀,保證中國戲曲可以在大舞臺之上及時地散發出自身藝術魅力。中國的戲曲經過長期的發展和演變,逐步形成了京、評、豫、越、黃梅戲等優秀戲曲劇種。中國戲曲藝術種類繁多,全國各民族地區戲曲劇種總計約為三百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中國戲曲藝術的人物表現角色:生、旦、凈、丑;表演手段:唱、念、做、打;表演技法:手、眼、身、法、步。這些是戲曲演員必須掌握戲曲表演藝術的特點,并從各自的行當出發,運用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的表演手段和表演技法技巧去創造舞臺形象。
二、戲曲鑒賞的重要性
中國傳統優秀戲曲是我國勞動人民長時間以來的智慧結晶,其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針對戲曲進行鑒賞,可以充分體會戲曲中的人文精神,這對學生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塑造能起到很大的作用。戲曲鑒賞不僅是實現人文教育的手段,也是培養審美水平和弘揚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其有效的使人文精神培養與藝術鑒賞能力的培養有機結合起來,能夠在戲曲鑒賞一項課程的學習中同時實現兩項甚至多項教學目的,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中國傳統戲曲是中國傳統價值觀和社會觀念的良好載體,在戲曲中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社會的善惡觀念與評判機制,在戲曲鑒賞的學習中可以塑造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有利于學生的發展;戲曲中的內容還包含了人們對美好事物和美好品質的想象,將人們所追求的真善美在戲曲中以浪漫的形式展現出來。通過對戲曲的鑒賞能喚起學生對內心中真善美的追求,建立正確的審美傾向,為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戲曲鑒賞課程導入方式的探索與實踐
(一)提高教師的戲曲素養
在高等院校開設戲曲藝術專業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實現的,所以解決戲曲教師師資問題當務之急是提高在職音樂教師的戲曲素養與水平,也就是要抓好音樂教師的戲曲藝術培訓工作。比如:2017年開始,北京市教委主辦,中國戲曲學院承辦了北京市“戲曲進校園”學校教師教學培訓會。培訓每次為期兩天,涵蓋戲曲文化、戲曲唱腔、戲曲身段、戲曲臉譜繪畫、戲曲衣箱穿戴五個方面的課程。但培訓時間過短,接受培訓的教師也只是走馬觀花地學習一些戲曲知識。所以,北京市有關教育部門應該加大在職音樂教師的戲曲藝術培訓工作,定期對在職音樂教師進行戲曲素養與水平的培訓和考核。調研中教師也反映應當給戲曲教師及相關組織評優評先的機會,因為組織這些活動需要精力的投入,希望能有實質性的激勵來維持。
(二)融合中國風創新戲曲鑒賞課程教學內容
19世紀末期20世紀初期美國出現了流行音樂,流行音樂憑借著多元化的形式、內容通俗易懂、歌詞豐富多元化的特點被廣大群眾所接受、所喜愛。21世紀初期,我國音樂創作者開始別出心裁地將中國戲曲元素融入到流行音樂的創作當中,使流行音樂與傳統戲曲縣各結合,通俗音樂與古典音樂相融合,受到了廣大聽眾的喜愛。這種將戲曲元素融入到流行音樂的方式可以被稱為“中國風”。而在戲曲鑒賞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適當地融入中國風元素,吸引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從中國風的流行歌曲中挖掘戲曲,對戲曲進行鑒賞。近幾年,秦腔混搭搖滾被人們所熟知和喜愛。搖滾歌手手握吉他,在架子鼓、鍵盤的伴奏中用傳統的陜西話唱著搖滾,音調抑揚頓挫,刺激著人們的聽覺,曲中偶爾流露出那充滿力道的板胡聲,仿佛又把觀眾帶到了秦腔舞臺上。王建房、馬飛、黑撒等歌手所創作《大老碗》《長安城》《我要活》《長安縣》《將秦始皇的口音發揚光大》等秦腔流行歌曲受到了人們的追捧與喜愛。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流行音樂作品和影視作品都有融合中國戲曲,都可以作為教師開展戲曲鑒賞課程課程的材料。
(三)寓教于樂和以情感人
文藝作品對讀者和觀眾的作用可以分為三個層次:首先是使人愉悅、喜歡、快樂,這就是常說的娛樂性和觀賞性;進一步是在感情上打動讀者和觀眾,這就是藝術的感染力;最后是給人以思想的啟迪,引人思考,這叫做思想的穿透力。第三個層次屬思想性,第一二個層次合起來屬藝術性。毛澤東在強調文藝作品的教育作用的同時,也指出文藝作品必須有藝術性。“我們的要求則是政治和藝術的統一,內容和形式的統一,革命的政治內容和盡可能完美的藝術形式的統一。缺乏藝術性的作品,無論政治上怎樣進步,也是沒有力量的。因此,我們要反對政治觀點錯誤的藝術品,也反對只有正確的政治觀點而沒有藝術力量的所謂‘標語口號式的藝術品。”
(四)在教育教學中重視創新改革的思路
在實際的教育教學工作中,重點關注改革創新的根本思路,才能推動戲曲不斷向前發展.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對于傳統給予足夠的尊重,并不是墨守成規,而是結合著傳統的文明,使得新穎的產物被接受,由此積極捕捉觀眾愛看的東西。創作的最高要求是在套用程式的基礎上探索藝術表現的最佳境界,專心琢磨創新出自己的獨到絕招。無論是劇本立意、身段動作、表演讀白、音樂唱腔、舞美、燈光、音效、服飾、道具等各方面都要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覺,這些新感覺是在繼承傳統基礎上的創新,是繼續發展和豐富中國戲曲傳統藝術的最佳表現。
(五)將戲曲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讓戲曲融入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的建設工作中不乏對傳統文化的弘揚工作,戲曲作為中國傳統文化載體與藝術形式,融入校園文化建設合情合理。在進行戲曲的校園文化建設中,學校要對戲曲的校園文化建設提供必要的支持,包括場地、資金和宣傳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使戲曲校園文化建設能在校園文化建設中順利開展。在學校戲曲鑒賞的課程規劃上,要充分考慮學生的需求與接受程度,選擇教學深度深淺適中的戲曲建設教材,方便戲曲鑒賞課上教師的指導與學生的學習。同時,學校應該對學校中的戲曲相關社團和戲曲興趣小組進行扶持,加強校園戲曲文化建設,將戲曲鑒賞工作真正落到實處。總之,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要充分考慮對戲曲的鑒賞,通過開展多種校園文化建設活動使學生進行戲曲鑒賞,加強學生的人文教育。
四、結語
戲曲鑒賞課程的開設可以讓更多的學生深入了解中國戲曲文化,讓學生在接受專業知識教學的過程中形成一定的藝術素養。在戲曲鑒賞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來靈活選擇教學模式,通過創新教學實踐來提升戲曲鑒賞課程的教學質量與效率。
【參考文獻】
[1]施海肖,安麗,李淑.淺談戲曲鑒賞在高職院校人文教育的作用[J].溫州科技職業學院學報,2012,01:37-38.
[2]梁國偉,黃阿莎.匯聚“理氣合一”修身觀念的中國戲曲身體表演及其“交感”傳播方式———兼論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當代傳播[J].藝術百家,2016(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