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慶霞
摘 要:近幾年,在國家相關政策的號召下,農業問題備受關注,精心培植農業龍頭企業、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為了一項趨勢,其中在農業產業化過程中,需要對財政加以重視,并進一步實施財政支農機制的有效創新。本文從多個角度展開分析,提出了財政支農機制創新的有效對策。
關鍵詞:農業產業化? 財政支農? 創新
一、現階段財政支農的優惠方式
嚴格意義上分析,當前財政支農優惠方式備受關注,經過歸納與總結,將其概述為以下幾點:第一是在2017年頒布并實施了《關于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施意見》,該意見的頒布是為了深入貫徹黨中央的經濟工作,主要的舉措包括了穩定糧食生產、鞏固提升糧食產能、加快現代種業創新、推進農業生產全過程機械化、推進結構調整等;第二是構建政策性的全國農業信貸擔保體系,中央政策將農業直補資金作為主要的資本金,并注入到各個地區的農業信貸擔保公司之中,從而形成自上而下的農業擔保體系??偠灾?,在時代的發展下,各項支農惠農政策越來越多,需對其加以研究與重視。
二、完善財政與金融的扶持模式
在近幾年的不斷發展下,財政與金融扶持問題備受關注,各級部門要對其加以創新完善,實現了財政貼息資金與金融信貸資金的相互對接,以此推動企業的創新發展,此外,這種方式不僅可以進一步調動企業的投入力度,并且銀行也可增加信貸的積極性,進而發揮出財政政策的作用,增加龍頭企業的資金周轉。除此之外,為進一步擴大財政補貼范圍,擴大資金的使用用途,可以將資金的用途加以擴展,可涉及到技術改造、產品研發、農產品收購,這樣可以進一步推動中小農企業的發展。
從另外一個角度分析,在企業的發展中,最為主要的問題便是資金,農業屬于生產周期比較長的行業,假如沒有依靠金融資本,那么將無法實現跨越式的發展,另外,諸多中小農業企業抵押物過少,規模小,所以金融部門無法進一步提高其放貸的積極性,對此筆者建議財政部門根據實際的發展情況,針對性的構建風險基金,或者構建涉農企業的擔保公司,解決資金短缺的問題。
三、加強對制種業發展的扶持
第一,在新時期需要緊跟時代發展的要求與步伐,支持農業新品種的研發能力,尤其是財政部門需要將其科技自主創新加以重視,在農作物新品種以及開發等方面加大投入。除此之外,可以在當地的農業院校、科研單位等開發新品種,應用現代化農業技術體系,實現各個環節的合理對接,構建切實有效的農產品科研成果轉化機制。第二是要提升供種保障能力。從某一個角度分析,對于財政部門而言,需要做好農作物種子的繁育,并且將其作為主要的環節,積極籌集資金,建設具有規模化、標準化的種子生產基地,另外,還需要加強做好土地整理改良以及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工作,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在整個過程中,需要合理安排資金,做好種子儲備的扶植工作。
四、完善機制,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性
第一是需要做好財政資金的整合工作,要嚴格按照當地政府所頒布的相關文件,與農業部門、科技部門、發改委等部門相互合作,打造種子產業發展融資平臺,引導科研育種以及農技推廣等相關工作,此外還需要做好財政涉農資金的合理統籌安排,做好集中投入工作,以此形成合力與凝聚力,將財政加以集中,盡可能的解決當地種業發展的關鍵環節以及發展中所遇到的問題。第二是需要創新財政支持的方式,財政部門要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遵循政策性、公益性、引導性等原則,探索與創新財政投入機制。比如在當前的發展趨勢下,要進一步認識到其中可能存在的缺陷與不足,探索稅收優惠、財政貼息等多種市場化運作方式,并且吸引金融資金積極投入到農業產業化之中,將農業發展中的金融資源配置及時解決,構建其政府扶持為主的財政模式,為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奠定基礎。第三是做好財政資金監督與管理工作,其中需要對各財政資金嚴格按照科學化以及精細化的要求,構建完善的監督管理制度。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現如今,各財政遵循“支農、強農、富農”的理念,對農業企業大力扶持,且已經形成了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成績。在未來的發展中,需要將市場作為發展載體,融入各項優惠政策,利用項目扶持以及貸款貼息等方式,做好對農業企業的扶持工作,只有真正做到這一點,才能帶動廣大農民發家致富,實現農業經濟的創新發展。
參考文獻:
[1]祝衛東. 關于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幾個問題[J]. 行政管理改革,2016(07):57-62.
[2]和龍,葛新權,劉延平. 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機遇、挑戰及對策[J]. 農村經濟,2016(07):2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