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金育
[摘要]進入21世紀后,新技術、新理念層出不窮,網絡也得到了不斷發展,并已經出現在人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中,泛在學習也隨著社會發展的步伐變得更為人們所熟知,很多高等職業院校中也將泛在學習引入課堂教學模式中。當前職業教育呈現出教育內容脫節、學習角色錯位以及教學形式單一等特點,將泛在學習環境融入到職業教育教學中,是職業教育發展的一個新方向。
[關鍵詞]泛在學習環境;職業教育;發展;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9)02-0032-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2.014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泛在學習主要指的是學習者借助一定的學習工具或者信息技術等掌握知識的過程,它對學習者的約束范圍較小,學習者不需在規定的時間內進行學習,而是可以在任何場地或是時間進行知識體系的學習。泛在學習是基于新時代背景下所產生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不管是在教學理念上抑或是其他方面都有著一定的創新,可為職業教學提供新穎、創新型的資源,在一定程度上調到廣大職院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學生在進行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只需借助手機或者電腦等設備即可完成相關課程的學習,在閑暇時間對知識進行鞏固加深,并構建出系統、全面的知識網絡體系,擴寬學生的知識面。為了增強高職院校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創新能力,在進行泛在學習時要充分將該校的學習環境與職業教育教學相關內容進行有機結合,充分發揮新時期下創新教學模式的最大優勢。
一、職業教育的特點
(一)當前職業教育呈現的主要特點
①教學內容之間缺乏聯系性。縱觀當前職業院校的教學內容,我們發現很多院校在開設課程中與學生今后所從事的崗位不相吻合。隨著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越來越高,對人才技能的要求愈發嚴格,高職院校學生在學校期間所學習的基本技能與知識體系很難滿足社會發展之所需,當他們步人工作崗位后將很難勝任工作,必然會在激烈的競爭中被淘汰。職業院校的學習不能讓學生真正掌握一門技巧,這種現象長此以往下去不利于學生的長久發展。②學習角色的轉變。很多高職院校大都是以教師為主體,在課堂中主要采取的是傳統的教學模式即教師講,學生在下面聽,這種模式會使得學生感到枯燥無味,有的學生自身理解能力差的話會很難理解教師所講的內容。當學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識后,教師應做好引導,針對學生的學習狀況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學習目標與評價機制,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去發現,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的自學學習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③教學模式單一化。當前職業院校的教學主要是以技能應用為主要出發點,將操作能力的提升作為教學的重點。但縱觀當前職業院校的教學模式我們發現其仍然采用的是傳統的教學模式。隨著科技發展的步伐日益加快,只單單局限于課堂中的知識是遠遠不能滿足時代發展之所需。
(二)泛在學習環境下職業教育的新特點
泛在學習旨在為學習者提供一個可供選擇、自由的學習氛圍。學生們自身可根據實際情況,隨時隨地方便快捷的獲取所需的學習資源與信息,采取靈活多樣的學習模式,與傳統課堂式教學相比較而言,泛在學習模式也是一種非正式型學習模式。泛在學習環境下職業教育呈現的新特點主要包括:①過程的趣味化。泛在學習為學生們提供了豐富多彩的知識內容,為學生們掌握一些創新型的東西提供了便捷的條件。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網絡的日益普及,人們尤其是大學生對手機等一些電子設備的依賴程度越來越深,在課堂中大都能看到學生玩手機的身影,而泛在學習恰恰抓住了這一點,它主要是通過學生對手機的依賴并將其引入到學生的學習中,讓手機成為學生們的學習工具。學生可借助手機上的文字、圖片等形式掌握多樣的知識內容,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調動學生們學習的主動性。②信息交流更加普遍化。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在院校內若仍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所培養出的學生則很難適應社會發展之所需,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以及特長都是存在差異的,通過采取這種泛在學習模式,可使得不同的學生根據他們的喜好挑選適合他們的學習內容,同學之間的交流方式也變得更加便捷。③資源的實時共享。泛在學習主要是基于網絡環境下所實現的一種教學資源模式,學生不單單只作為信息資源的使用方,他們還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上傳一些有價值的資源,使所有的學生都能實現資源共享。
二、泛在學習環境的職業教育發展路徑
(一)實現政府、學校、企業三方聯動發展機制
作為當地政府部門,應制定相應的制度與企業一起針對當前社會就業形勢為高校在開發課程資源中提供一定的借鑒,建立基于公益性與市場化有機結合后的新型共享機制,最大限度地將國家開放課程的示范引領性作用發揮出來。政府還應制定相應的科學政策,促使職業教育的各項課程體系與現行學歷進行有機結合,為職業院校教育發展提供一個優良的生態氛圍。此外政府還要加大資金投入,并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核機制,對在活動開展中表現優秀的學校或者個人給予一定的獎勵,調動當地高校以及全體教師工作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在培訓方面要加大力度,多為教師提供培訓機會,豐富他們的自身涵養,為其創設良好的終身學習氛圍。作為平臺方,不管是在課程設計層面抑或是習題解答等階段,都應滿足師生的需求,還要對學習者的實際情況進行調研,掌握他們的需求,并根據情況對教學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與改進,使其滿足學習者之所需。作為學校自身來說,也要不斷創新現有的教學模式,將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進行有機結合,確立生態化的課程資源體系。此外,高校相關管理部門應對課堂進行大膽改革,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其中,對有突出貢獻的教師給予一定的獎勵。
(二)構建多元化的職業教育模式
①建立在教學資源平臺基礎上的泛在學習模式。通常情況下,高校教學資源庫是有一定的財政資金支持的。較傳統的網絡教學模式不同高校教學資源庫主要是以學習者為基本出發點,根據學習者自身的需求,對課程體系進行創新與改革,在開展教學活動中根據學習者的需求進行針對性的引導。這種教學資源庫里面所包含的內容大都較為全面,像網絡課程、微課程等內容都包含其中,學習者想要了解什么只需點擊進行下載即可學習,教師也可在網絡上進行授課,并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摸底測試。教學資源庫不僅可為學生以及教師開放,企業人員或是社會人士也可通過網站進行學習自己所需的知識內容。②建立在微信平臺上的泛在學習模式。隨著科技發展的步伐日益加快,人們之間的交流工具也變得日益增多,傳統的交流模式大都是通過電話等方式進行交談,而如今微信、YY等新型交流方式層出不窮,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微信用戶數量已達到六億多,是中國電子革命的新興代表。這些新興的交流模式也使得泛在學習變得更加方便。在微信的眾多功能模塊中微信公眾平臺是其中一項重要內容,教師可自己創建一個微信公眾號,并告知學生,在平常生活中教師可根據自己的教學實際,在公眾平臺中上傳一些優質資源等內容,學生通過關注教師的公眾號即可在第一時間掌握到全新的消息。例如某校藝術設計學院為了更好地傳承民族文化,在微信中建立了相關公眾平臺,對一些經典的素材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知識與研究情況進行及時發布,院系內的學生可通過關注公眾號對資源進行了共享,通過為期一年的觀察我們發現該信息的點擊人數很高,而且微信公眾關注人數也在持續上漲,已然成為民族文化傳承的最為有效的一條路徑,更是各個傳統民族文化愛好者獲取知識的重要方式。③建立在微博基礎上的泛在學習模式。與手機QQ聊天相比較而言,微博的使用人數卻不是很高,但是它卻是一個很好的信息發布平臺。在調查中我們發現近些年來手機微博的用戶數持續上漲,泛在學習的擁護者可根據自身的實際需求,挑選出恰當的用戶并點擊關注,這樣每天可對所關注的對象更新的內容進行全面掌握。手機微博正如其名,體現出“微”這一含義,微博中的內容大都言簡意賅,直中要點,這樣可為使用者大大節省時間,增強學習的成效性。泛在學習者在微博中一方面可以適時瀏覽所關注用戶發布的消息,另一方面還可就某一內容進行交流與溝通,擴寬自己的眼界,使自己的思維能力得到提升。
(三)教師與學生互相配合、共同促進
處在信息大爆炸時代,高等院校若故步自封,采取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的話則很難適應時代發展之所需,因此網絡的應用將是大勢所趨。縱觀當下教育生態方式我們發現其正在發生大的改觀,人們不再重視學歷結果,而對學習的整個過程非常注重,這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教學模式發生了大的改觀,具體表現如下:第一,從教學方法的角度來看,要不斷改進現有的教學模式,從觀念上要進行大的改觀,在課堂上要轉變觀念即從先前的教師滿堂灌模式向以學生為主體的方式進行轉變,使教師與學生之間建立公平的關系。第二,在教學形式上要靈活多樣,不應只局限對課本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教師在上課中應對學生進行內容的適當拓展,及時更新與上傳課程資料。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新興技術的覆蓋面愈發廣泛,泛在學習理論的應用層面也變得更加普及化與大眾化,并已成為移動數字學習理念中不可或缺的資源。我們不應把泛在學習當作一種非正式學習或者覺得其沒有價值,因為隨著時代發展的步伐不斷加快,這種新型技術的應用將會更加廣泛,它也是未來互聯網教學模式改革發展的方向,對今后在開展高等職業教育發展中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我們只有將傳統教學模式與新興技術進行有機結合,在教會學生知識的同時,更應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學習習慣,調動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使他們在激烈的競爭中能發揮自身的聰明才智,為國家和社會做出一定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