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黎芳
[摘要]高校貧困生思想脫貧是當今高校扶貧工作的重點,也是從根本上解決貧困生長期處于貧困狀態的主要方法。文章在分析幫助高校貧困生思想脫貧的重要意義基礎上,總結出高校貧困生思想脫貧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根據主要問題制定出幫助高校貧困生思想脫貧的對策。
[關鍵詞]高校貧困生;思想脫貧;重要意義;主要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9)01-0055-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1.025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引言
高校貧困生擺脫思想貧困是確保學生未來不再處于貧困狀態的關鍵。然而,從當前高校貧困生思想脫貧工作開展的現狀來看,依然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其中表現最為突出的問題是:扶貧組織或個人的出發點不準確、對貧困生的扶貧教育缺失、貧困生接受幫扶但思想不積極現象嚴重等。這些問題導致貧困生心安理得地接受資助和扶持,卻不能激發出他們回報社會、奉獻愛心的斗志,也不能讓他們在健康的思想引導下創造出屬于自己的幸福生活。為此,針對這些突出的問題找到解決對策,以此確保高校貧困生能夠長期、根本上脫離貧困就顯得十分必要。
一、幫助高校貧困生思想脫貧對構建學生資助體系的主要意義
高校學生資助體系的構建主要包括物質和思想兩方面的因素,后者是學生資助體系中最為重要的部分。因此,幫助高校貧困生思想脫貧,就成為高校構建學生資助體系最為重要的一環。幫助高校學生思想脫貧,是讓學生意識到貧困只是暫時的,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以及回報社會的熱情。構建學生資助體系的根本目的,不僅僅要在物質上為學生提供幫助,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感受到來自多方的關愛,意識到要懷揣感恩的心學習和工作,努力回報社會、奉獻愛心。兩者之間在根本目標上保持了高度的一致,幫助高校貧困生思想脫貧能夠為構建學生資助體系起到思想引領作用,更好地幫助學生從根本上擺脫貧困。
二、高校貧困生思想脫貧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扶貧組織或個人的出發點不準確
從當前高校在貧困生扶貧工作的開展現狀來看,很多高校依然存在扶貧出發點不明確的問題。高校積極地為貧困生尋求扶貧物資和扶貧資金,通過貧困學生申請、學校集體派發的形式來開展,此舉既不需要扶貧組織或個人與扶貧對象見面,也不需要他們能夠為扶貧組織或個人帶來回報。這種幫扶方式重在救急,缺乏榮譽與責任感,久而久之就會導致貧困生出現一種依賴思想,接受扶貧物資或扶貧資金就變得理所當然,更別談回報社會之說。所以高校貧困生扶貧首先要加強思想上責任與榮譽教育。
(二)對貧困生的扶貧教育缺失
很多高校在幫助貧困生的過程中,一味注重強調怎樣能夠從物質上、經濟上幫助貧困生,而忽視針對貧困生開展扶貧教育工作。因為貧困生通常并不愿意接受他人的資助或扶持,而一旦接受了資助或扶持那么在心理上就會以“被資助者”的身份自居,這顯然會為貧困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影響,進而導致貧困生不能正視社會與他人的關愛,思想貧困的狀態也總會伴隨他們。因此,高校在幫助貧困生工作上應加強長期思想、心理、技能等制度化教育工作。
(三)貧困生接受幫扶但思想不積極現象嚴重
就當前高校貧困生思想脫貧工作的現狀而言,很多貧困生依然存在心安理得地接受扶貧資助,但是并沒有形成要以別人的關懷為動力,在日后更好地回報社會的思想。在這樣的情況下,就會導致貧困生認為自己貧困接受別人的幫扶是應該的,而自己回報社會則不是理所應當的,這一心態的產生便形成了高校貧困生接受幫扶但思想不積極的問題,這一問題應該作為高校幫助貧困生走出思想貧困境遇的主要立足點。
三、解決高校貧困生思想脫貧問題的對策
(一)高校要注意扶持貧困生的方法
改變高校貧困生思想貧困的狀態,必須將改變扶持貧困生的方法放在首位。就以往高校扶持貧困生的方法而言,不是采用“未曾謀面”的冷淡式扶持,就是采用“全民皆知”的炒作式扶持,這兩種扶持方式往往導致學生存在依賴性思想,或是自卑心理,這顯然不利于貧困生思想脫貧。為此,高校在扶持貧困生的方法上要逐步改進,可以采取以下三種方式來進行:
第一種,專門為之提供勤工儉學的機會,這種扶持的方式是間接扶持貧困生的方法之一。在扶持高校貧困生的過程中,既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得報酬,又能讓學生在勞動中體會到自己的付出是有意義的,讓貧困生意識到通過自己努力勞動、工作可以擺脫貧困狀態,進而幫助學生在思想層面走出貧困。第二種,組織愛心關懷活動,這一種扶持方式是人文關懷的一種表現。在扶持高校貧困生的過程中,必須要讓學生感受到來自同學、教師、輔導員、校領導以及社會各界的真心關懷。組織愛心關懷活動,是讓貧困生感受到為自己提供幫助的目的,并不是單純的為他們改變學習和生活中的困境,更重要的是要讓他們能夠體會到為什么要幫助自己,自己以后也有義務幫助別人,要為社會做出貢獻。這樣貧困生在接受各方扶持的過程中,能夠心存感激、奮發圖強。第三種,鼓勵式扶持,這種扶持方式是從鼓勵學生建立自信心方面著手的方式。在扶持高校貧困生的過程中,還可以采用鼓勵式的扶持方式,幫助學生樹立越挫越勇的脫貧意識,在學習成績上要保持奮勇爭先的心態,通過自己的努力學習、勤工助學、自主創業等方式,取得各方面的成功,建立脫貧的自信心,從而有利于貧困生長期的、可持續進步。
(二)加強高校貧困生的扶貧引導工作
在幫助高校貧困生思想脫貧的過程中,高校必須加強貧困生的扶貧引導工作,通過多種教育引導工作,讓高校貧困生能夠明白他人幫助自己并非理所應當,而自己在有余力的情況下幫助他人是自身的義務所在,只有貧困生能夠保持這樣的想法,社會才能變得更加和諧。引導貧困生形成這一思想的途徑有很多,其中開發教育引導載體則是最為理想的選擇之一。教育引導載體的開發應從以下三個方面人手:
第一,高校社團。高校社團應該作為貧困生思想脫貧教育的主要載體,各個社團在開展實踐活動中,加強團結貧困生的交流,確保高校貧困生能夠在實踐中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關懷,同時也能夠感受到他人關心、幫助自己是一種關愛,不是義務所在,而自己也要有相應的付出來回報社會。第二,院系黨委和團委。院系黨委、團委應該作為高校貧困生扶貧引導工作開展的重要載體之一,院系黨委、團委在每一學期的某個階段開展各主題實踐活動,或者文藝匯演活動,幫助高校貧困生籌集幫扶資金的同時,還為貧困生提供思想政治教育,以保障學生不會以被資助者的身份自居,而是以感恩社會、回報社會的心理接受幫扶,避免貧困生“理所當然”接受扶持的思想產生。第三,在“第二”“第三”課堂中開展扶貧引導工作。眾所周知,第二課堂和第三課堂是以實踐教育、遠程教育方式為主的教育引導活動,能夠為學生思想、心理的改變起到至關重要的引導作用。高校在貧困生思想脫貧的過程中,也可以積極通過第二和第三課堂進行扶貧引導,將其教育載體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為高校貧困生思想脫貧建立一條新的引導之路。
(三)注意幫助貧困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
從當今社會發展的趨勢來看,社會文化已經邁向了多元發展,高校作為學校與社會相互銜接的部分,向來素有“小社會”之稱,各種新媒體不斷涌現,夾雜著各種價值觀,良莠不齊,而對于貧困生而言,自身在經濟條件上本就處于貧困狀態,加之在價值觀念上假如過于追求拜金利己主義,那么必然會加重貧困生在思想上的貧困,進而導致貧困生在貧困的泥潭中越陷越深。為此,高校在幫助貧困生解決思想貧困問題上,必須注重貧困生正確理想信念的樹立,只有正確樹立并堅定自身的理想信念,貧困生才能為改變現實的生活狀況而付出不懈努力。具體操作應該從以下兩個方面人手:
第一,要改變原有的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將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在原有的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高校并沒有做出明確的規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內容與非貧困生幾乎沒有差異。因此,高校應該將理想信念教育放在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位,指導貧困生能夠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讓學生意識到現在所處于的貧困狀態只是暫時的,通過自己的付出和努力是能夠改變這一狀態的。第二,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更進一步地幫助貧困生認識到自己在走人社會后應該履行哪些義務,承擔哪些責任。在改變高校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針的基礎上,要引導學生的價值取向,讓貧困生能夠意識到自己走向社會應該在哪些方面體現出自己的價值,引導學生意識到在專業領域不斷付出努力,發揮出自己應該發揮的作用就是回報社會,就是自己自身價值的一種體現,激發學生立志成才、報效祖國的斗志,進而引導貧困生走出思想貧困的境遇。
結論
幫助高校貧困生思想脫貧并非易事,是一項非常艱巨而又系統的工作,不僅需要廣大高校教育工作者從多個方面積極作出努力,還需要在實踐中總結出更多的經驗教訓方能實現。在本文所提出的研究觀點中,依然還會存在諸多不足,需要廣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夠結合實踐提出更多的寶貴意見與建議,為高校貧困生能夠走出思想貧困的境遇貢獻出自己的一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