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伊
[摘要]高校社會實踐活動作為高校教學過程的關鍵環節與主要內容之一,其地位亦日益重要。高校大學生的志愿者實踐活動不僅能幫助他們學以致用,將理論與實際相聯系,也能為新時代中國夢的實現,培養具有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的新時代大學生。因此,高校應規范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組織、運行與管理,使高校社會實踐活動的育人功能應能得到有效且長效的發揮。
[關鍵詞]實踐活動;實踐育人;大學生;志愿者;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9)01-0063-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1.028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習近平還指出,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
而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青年,以及網民群體中最突出和活躍的代表,他們有著更強的自我意識,更顯著的主體精神,也更注重自我價值的實現。同時,更加開闊的眼界與復雜多變的環境,給予了高校學生更多選擇與體驗。但是,鋪天蓋地的信息真假難辨,噱頭與流言不知深淺,極端主義與民族分裂悄然潛入,各種困惑讓青年們不知歸路。這些問題都給他們的思想帶來了巨大的沖擊,也給高校的教學與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與創新、國際交流合作是高校承載的基本職能,其中育人功能是高校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功能。然而,如何將全員育人、全程育人與全方位育人具體貫徹與落實到高校的教學與實踐活動當中,才能真正更新理念、與時俱進,創造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新氣象。
高校社會實踐活動作為高校教學活動的重要內容與關鍵環節之一,其育人功能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日益彰顯,尤其是隨著國際間經濟與文化交流的日益加強,大型賽事活動中志愿者的實踐功能與其育人功能愈是相得益彰。
一、高校志愿者實踐活動的現狀
志愿工作是一種團體助人行為或對社會公益事業的貢獻,其來源可追溯到二戰后福利主義導致的政府支出垮塌,因此而發展義務工作以解決社會不堪負荷的需求。在中國,志愿者實踐活動是指不以任何物質、金錢等回報為目的,合理利用現有資源,自愿為公益事業服務。志愿實踐活動具有激勵導向、能力培養、弘揚美德等積極作用。對于人口比例眾多的高校學生來說,將志愿者實踐活動普及到大學生當中,更能達到珠聯璧合的精彩成效。
關于實踐的育人功能,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論,他提倡把教育同實際生活相關聯,否則不能將所學致以所用。習總書記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順應時代發展,將理論與實踐結合,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帶領中國人民走進新時代,實現中國夢。由此可見,實踐的力量銳不可當。當前,中國對志愿者及其實踐活動的重視亦是前所未見。2017年9月1日起,修改后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正式施行。其中,明確規定了:要堅持立德樹人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除此之外,參加社會實踐、志愿服務、勤工助學、文娛體育及科技文化創新等活動,獲得就業創業指導和服務也是學生享有的權利和義務。由此可知,高校志愿者實踐活動不僅是高校教學活動中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人才培養的重要樞紐,使學生將理論聯系實際,真正做到學以致用。不僅如此,隨著中國經濟的日益壯大,國際間交流日益頻繁,各種大型賽事活動與國際活動的大力舉辦,更是讓大學生志愿者們大放異彩。大型的賽事活動,比如: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國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等大型國際賽事活動,更不用說在各省份舉辦的各種國際性教育、商務、公益等賽事活動中,志愿者在這些賽事與活動中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然而,就當前的志愿者活動來看,多數志愿者活動的招募處于“招之則來,揮之則去”的運行與管理模式。首先,各項賽事與活動缺乏規范且統一的組織對志愿者進行的招募、培訓、管理、后期反饋與溝通交流,也未利用中間平臺對活動過程中的利弊進行總結與揚棄,更談不上專業的人員對團隊的后期建設。其次,志愿者的權益保障存在缺位,一部分高校志愿者反映,他們的權益不能在活動中獲得有效保障,不僅影響了整個團隊的協作能力,也給再次招募與組織志愿者活動帶來了一定的不良影響,志愿者參加志愿服務活動的“后頭率”、重復率不高。最后,志愿者活動與高校第二課堂的銜接缺乏有效與長效的管理與激勵。志愿者活動本可以讓高校第二課堂錦上添花,卻因其與第二課堂的銜接不夠緊密,激勵機制缺乏保障,再加上缺乏規范統一的專業及系統的管理、考評與激勵機制,使志愿者活動成了高校學生的一塊“雞肋”,很難提高大學生、高校學生管理者以及專業教師們的踴躍性與參與度。
二、大學生志愿服務實踐育人的意義
大學生志愿服務具有激勵導向、能力培養、弘揚美德的積極作用。
(一)價值引領導向
長期處于象牙塔的大學生,面對當前錯綜復雜的社會形勢與國際關系,若沒有正確且積極向上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引領他們將所學與實踐相結合,嚴以律己,自我管束,規范行為,極易受到不正之風與不良思想的影響。然而,若將他們積極投身并融人志愿者實踐活動當中,幫助他們正確認識客觀世界,了解國情、民情,在志愿者實踐活動中認識自我,了解自我,完善自我,做到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最終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培養他們形成正確的三觀,才能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與中國夢的實現輸送健康合格的人才。
(二)綜合能力培養導向
志愿者活動不僅需要一腔熱血,還需要具備一定的專業能力、政治覺悟、文化水平以及更高的道德水平。因此,積極宣傳與加大大學生志愿者實踐活動的投入,一方面,可以提高實踐活動的舉辦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真正學以致用,實現與他人的良性互動,優勢互補、取長補短,互通有無,自我完善。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專業素質、綜合能力、塑造了他們的自信心、自尊心、歸屬感與認同感,也激發了他們的主動性,競爭性與創造性。
(三)弘揚美德導向
通過大學生志愿者實踐活動,不僅能夠使得學生能夠將專業學以致用,也培養了他們的責任感、職業感與自我認同感,也讓他們將這種愛心與同情心貫穿到他們的學習、生活與實踐活動當中,使這種志愿者精神與美德在全社會得到弘揚與贊賞。同時,大學生志愿活動也給社會各界樹立了一面積極向上旗幟,引導著中小學生與社會風氣朝著和諧奉獻的方向前進,進一步夯實了其弘揚美德的導向。
三、大學生志愿者實踐育人的建議
然而,當前的名目繁多的志愿者活動以及不夠完善的志愿者服務機制,也使志愿者們在從事志愿者服務活動中面臨不少亟須解決的問題。因此,從志愿者的角度了解志愿者活動中的問題,并傾聽從事在一線服務活動中志愿者們的心聲至關重要。為此,本團隊對貴州大學在校生進行了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素質能力提升的問卷調查,旨在了解大學生參加志愿者服務活動的工作內容、服務時長;一線志愿者對志愿者活動管理與服務的感想與滿意度;對志愿者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及建議以及對將來志愿者服務管理與培訓的期望。從調查問卷結果中可知:
1.從參與對象來看,大一、大二低年級學生更樂于參與志愿者活動,且文科專業與管理類專業學生多于理工類與醫學類。
2.從參與時長來看,百分之五十左右的大學生參與的志愿者活動在一周以內,少部分多于兩周及以上。
3.從參與志愿者活動的類型來看,暑期三下鄉專項社會實踐,如支教、調研、宣講等占百分之四十二,學校組織的大型賽會志愿者占百分之四十五,而政府、社會公益組織的社區服務占百分之十二。
4.從志愿者的收獲來看,他們認為收獲最大的是磨練了自己的意志、督促自己努力完成了任務,其次是培養了團結協作精神,收獲了友誼,最后則是熟悉并了解了各種賽會流程、并與各界社會精英有了更進一步的接觸,并且認為這對他們自己培養職業素養與就職意向是非常重要的。
5.從志愿者反饋的缺陷來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志愿者缺乏規范專業的培訓、專業技能不扎實且不對口的情況比較普遍;一些志愿者活動沒有科學合理的管理機制,且組織性不強;部分志愿者活動缺乏反饋考評機制,組織過程不夠規范;部分志愿者活動宣傳力度不夠大,持續性和反饋跟進工作力度不足,等等。
6.從志愿者的建議來看,高達百分之七十五的一線志愿者建議對志愿者進行培訓、激勵,約百分之六十二的志愿者建議完善后勤保障,百分之五十六的志愿者建議保障志愿者權益,約百分之四十二的志愿者建議健全制度保障。
基于新時代“95后”大學生的自身特征與他們所處的時代環境,以往的社會實踐活動已無法滿足他們對知識的渴望與對自我發展的需求。因此,必須將他們的自身特色、校園文化與時代特征相結合,開展更有深度和廣度,且與大學生的生活與學習相貼近的社會實踐活動,以激發他們參與的熱誠。
1.為高校社會實踐活動提供更加豐富多彩的資源與素材:利用網絡大數據時代的各種新興媒體與渠道,鼓舞高校學生投身社會實踐活動的熱忱,引導他們樹立科學的三觀,正確認識自身的價值;培養他們具備堅定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2.組織具有新時代特色的各種社會實踐活動:組織新興的社會實踐活動,幫助高校學生了解熟悉國情,領略社會,把握方向,豐富實踐;幫助他們了解新時代的國情和道路,引領他們學習國家的大政方針政策,培養他們服務社會的責任意識和奉獻意識。
3.充分利用科學技術和新興媒體的功能:發揮高校的橋梁和媒體作用,搭建一個屬于青年人自己的平臺,不斷吸引大學生投入到社會實踐當中,建立和完善志愿者的組織機構,并提升其影響力和活力,使其能更好地成為宣傳國家,民族與社會的正能量的渠道之一。
這樣,以保障高校志愿者服務活動能夠高效、有序實施。另外,高校須規范志愿者活動的組織與管理,設置規范的保障機制,充分調動高校各個部門資源,使志愿者服務活動工作形成規范的招募、組織、管理及后期維護的長效機制。這樣,才能鞏固學生的專業能力、提升他們的社會實踐能力,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才能為引領社會主義新風尚,帶頭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社會主義榮辱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