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麗 唐麗娜
[摘要]地方民族院校大學生作為民族地區未來發展的重要力量,價值觀的正確與否對民族地區的繁榮發展有著深遠影響。對地方民族院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特殊性進行研究,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民族文化、理論教育與實踐、學生自我行為規范與評價體系有機統一等方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地方民族院校的培育和踐行進行探索。
[關鍵詞]高校;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9)03-0076-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3.034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2018年5月2日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說,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發展是第一要務,創新是第一動力,人才是第一資源。中華民族正在偉大復興的道路上高速前行,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21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條復興的道路必定艱難坎坷,青年大學生們必須堅定理想信念,肩負起歷史的重任。地方民族院校作為民族地區的高等學府,承擔著培養民族地區建設人才的重任。民族經濟的騰飛和民族文化的傳承就寄托在青年大學生的身上,他們的成長成才關系到民族地區的繁榮發展和長治久安。
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化和社會網絡信息化的高速發展,大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從單一逐漸走向多元,并且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信息傳遞的速度也在不斷加快,我國的意識形態工作也面臨著嚴峻的考驗。西方思想文化通過各種公開或隱蔽的方式對我國進行滲透和影響,多元的價值觀影響著大學生正確人生價值觀的形成。對地方民族院校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一方面符合我國人才培養的政治方向,另一方面也順應我國民族地區的未來發展。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與意義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
價值觀是人們關于某類事物的價值的基本看法和總的觀念,表現為人們對該類事物相對穩定的信念、信仰和理想,是人們對該類事物的價值取舍模式并指導主體的價值追求模式。價值觀對于人的主觀判斷和主體行為具有導向作用。一般認為,核心價值觀是一個國家在意識形態方面的集中體現,奠定了國家制度的道義基礎,為相應國家制度的建構提供了基本思路,決定了其國家制度變革和調整的基本方向。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基于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價值觀指導下的一種新型價值觀,是立足于中國傳統文化底蘊的價值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國家意識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社會主義價值體系中占據統領地位,它代表的是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社會主義價值本質的體現,能夠為實現社會主義提供核心價值目標和價值導向。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從國家發展角度來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符合黨的執政理念,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發展的目標,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對社會的發展提出要求。從社會文化角度來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一種價值取向,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給予人們行為規范。
(二)在大學生中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意義
大學生作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主要力量和參與未來激烈國際競爭的生力軍,目前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總體處于良好的發展態勢,體現出來的價值取向符合社會主義教育的基本要求,呈現出積極向上、勇于奮斗拼搏的精神面貌。但隨著經濟全球一體化的進一步深化,我國的經濟開放和社會轉型伴隨著全球不同文化的滲入與交融,社會上盛行的一些不正確的思想也滲透到了大學校園中。大學生剛剛結束以高考為最大人生目標的應試教育,正開始以全新的自由的心態接受各種文化,價值觀正處于逐漸形成和鞏固的可塑階段,這也意味著價值觀同時也正處在不穩定階段。
現今網絡信息的全球化使大學生了解世界的途徑不再單一,他們獲取的信息是龐大而繁雜的,再沒有正確的價值觀引導下,一些大學生極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響,如憤世嫉俗的追隨“寒門再難出貴子”,只看到目前教育體系中存在的不足,無視中國教育普及大眾的公平與合理;畢業后一味要求工作“錢多事少離家近”,寧愿留在城市啃老,也不愿意到基層,到一線去,對社會和時代毫無擔當。沒有人生奮斗目標、沒有社會責任感的大學生雖然只是一小部分,但正是他們帶來的消極影響使校園問題逐漸成為社會議論的焦點,他們的負面輻射作用不容小覷。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強化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創建、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的引領作用,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各方面,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因此,在大學生中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針對性和實踐意義。
二、在地方民族院校大學生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特殊意義
地方民族院校培養的大學生是民族地區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重要人才保障和戰略資源,他們肩負著民族地區經濟的繁榮、民主制度的完善、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人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的歷史重任,他們是民族地區現代化建設的主要力量。民族院校大學生總體上呈現的是樂觀向上、奮發圖強的精神面貌,但不容忽視的是,由于大學生價值觀取向正處于不穩定階段,他們在學習中不斷調整自我的價值取向,但當今社會轉型時期出現的價值取向多元化影響著他們正確價值觀的形成。
與其他高校一樣,地區民族院校也同樣出現著大學生政治信仰模糊、功利心強、社會責任感淡薄的現象,如在公務員、選調生報考中大學畢業生熱衷報考市縣崗位,鄉鎮崗位少人問津甚至無人問津的現象近年日漸凸顯。地方民族院校本是培養基層民族干部的重要基地,但培養的畢業生卻不肯到基層奉獻自己的青春,而是在擇業中處處強調崗位的舒適和利益的多少,這與地方民族院校培養的初衷大相徑庭。這種功利主義、享樂主義的價值觀給較落后的民族地區的未來發展帶來負面影響。
民族地區大學生之所以出現畢業后不愿回到家鄉發展的原因,究其根本是對自身民族和地區的發展缺乏自信,對民族文化缺乏自信。西方思想文化的滲透破壞了原有民族優良傳統文化的傳承,對歷史和現實缺乏辨識的大學生猶如無根之水,思想飄搖不定。在大學生中培養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引導大學生充分挖掘民族傳統文化中的寶貴思想財富,增強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的主旋律能引導大學生在紛繁復雜的社會思潮中認清前進的方向。
三、在地方民族院校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途徑
(一)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民族文化的有機統一
地方民族院校深植于民族地區,長期受到傳統民族文化的熏陶,來自各少數民族的學生更是帶著各色民族文化的烙印。民族文化是民族生產、生活中的至關重要的歷史傳統和生活領域,是特定民族在長期解決人與自然、社會的關系中形成的價值體系和文化遺產。要在地方民族院校中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達到實效,首先要尊重當地的民族文化以及遵循文化的規律。通過深入了解民族文化,找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民族文化的共同點,以這些共同點為切入口進行社會核心價值觀教育將更具有操作性和實效性。
如在廣西的少數民族中,平等、公正、誠信、友善等這些理念在民族傳統文化中根深蒂固,并且外化到人們的待人接物、經濟往來、家庭教育等日常事務上。雖然在現代社會思想道德缺失、物質主義至上的影響下,一些傳統優秀文化受到沖擊,但經過代代相傳、父教子承,民族文化的精髓仍然保存在人們的心里,成為一個民族的精神維系與驕傲。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都是中華民族經過時代檢驗的人民大眾的智慧結晶,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繼承與發揚,是人們在對世界、對人、對事物的認識中達成的共識。從這些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共通點的優秀傳統民族文化人手對地方民族院校學生進行教育,更容易加深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認識,更能激發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
地方民族院校可以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課堂、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課程等教育平臺,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傳統優秀民族文化結合在一起,以民族地區的典型事例解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體化,以此引起學生的共鳴,逐漸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如近年來劉三姐的故鄉宜州區將新排演的《劉三姐》彩調劇搬上大學的舞臺,善良勇敢的劉三姐形象深入人心,正是優秀民族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完美結合。大學生在欣賞劇目的過程中不僅享受著傳統文化之美,同時對劇中所體現出來的勞動人民追求公平公正的勇敢、互助互愛的友善產生由衷的認同與共鳴。
(二)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論教育與實踐的統一
從心理學、思想政治教育學以及價值哲學的角度來看,價值認同一般要經歷認知認同、情感認同、行為認同三個步驟。達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目的要遵循價值認同的規律。現今地方民族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與其他高校一樣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和困惑:學生對理論知識僵化教育的抵制。在高校課堂中,思想政治理論課堂上座率是最讓學校頭疼的,在嚴格考勤和嚴厲處罰的制度下,學生即使是人到心也不到。近年來,思想政治理論課為適應社會的發展不斷進行教育改革和創新,摸索能讓學生愿意去聽和喜歡去聽的教育模式。但究其根本,使學生從心底抵觸理論知識僵化教育的不是課堂教育模式本身,而是理論知識的教育思維。灌輸式、教條式、刻板化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已不能滿足生長在網絡時代的學生對社會的求知與思索。
雖然地方民族院校相對于發達地區而言在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較落后,但網絡的普及使地方民族院校的大學生同樣能知曉天下事,感知世界的變化和思索社會的變遷。刻板教條式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遭遇處于逆反心理期、價值觀尚未形成的大學生,極易被學生不假思索地拒之于心門之外,思想政治理論沒有進入頭腦,更談不上價值認同與外化。如何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課堂、進頭腦,讓學生在認知上達到認同,必須堅持理論教育與實踐的統一。這里所說的實踐,不單指學生參與的社會實踐,還包括學生對多元文化和社會問題的思考。如在課堂中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與近期發生的國內外時事相結合,引導學生通過對時事進行理性思考和對輿論進行是非辨析,結合校園第二課堂的開展,鼓勵和組織學生參與各類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通過思考和實踐,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認知和情感上的認同,自覺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自我道德的約束和外化為行為的規范。
(三)堅持個人行為規范與評價體系的統一
大學生尚處于價值觀模糊、逐漸形成的階段,網絡信息全球化帶來的多元文化對學生的價值觀形成產生極大影響,功利主義、享樂主義、物質主義等不良價值觀對大學生造成的是急功近利或消極應事,大學生沉迷網絡,理想缺失,不再相信“知識能改變命運”,更拋棄了艱苦奮斗的傳統,視一夜暴富為人生理想,這些都是不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帶來的后果,嚴重的造成個人行為的失范,如“我爸是李剛”式的對權力的崇尚和社會道德的踐踏。地方民族院校大學生的行為失范容易對民族關系的和諧產生不良影響,處理不當則易演變為民族問的矛盾,影響社會主義事業的順利開展。因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除了堅持個人行為的自我規范外,還要建立與之相適應的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
要進一步完善大學生價值觀的評價制度,評價制度應多方考量,注重科學性和操作性。評價體系應杜絕評價內容空洞、不能進行有效操作的條款,應與大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生活、工作、實踐等各方面相結合,盡量做到量化評價,全方位真實評價學生的思想品德、學習態度、工作能力和為人處世,以制度規范學生的行為,以評促行,以評促進。要將評價體系的結果作為學生每年評獎評優的重要參評依據之一,這樣才能將評價制度真正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