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曉斐
[摘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豐厚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對于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義。但當前兩者融合方式較為單一、融合內容不夠深入,導致教育效果不佳。本文從學校課程體系建設、師資隊伍建設、校園文化建設、校園網絡建設等方面進行論述,以期推動兩者實現有效融合。
[關鍵詞]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融合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9)01-0095-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1.042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十九大之后,中國進入了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面臨著新形勢,要充分發揮高校意識形態教育主陣地的作用,解決大學生理想信念不堅定、責任感薄弱等問題,就要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學生科學三觀的塑造中發揮更大作用。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現狀
(一)融合方式簡述
目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主要有被動灌輸和主動激發兩種。被動灌輸指的是教育者運用各種方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知識傳輸給學生,這是目前各高校采用的主要運行機制,主要表現為課堂講授、報告講座、主題班會等。主動激發指大學生主動參與學校主辦的各種教育活動,以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教育運行機制。主要表現為教學實踐活動、校園文化環境塑造、網絡引導等。
(二)融合存在的問題
1.融合方式單一被動
當前我國高校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多側重被動灌輸,學生學習的興趣不濃,主動參與的積極性不夠。在高校第二課堂中也存在“主題班會隨意講,名人講座被迫聽,樹立典型無人理”的現象。這種方式很難讓學生主動將傳統文化知識轉化為自身的知識體系和價值體系。
2.融合內容有待完善
長期以來,相當一部分高校將傳統文化有關課程定位為選修課或通識課,將其設置為必修課的不多。課程課時不夠、教師兼職、課程邊緣化等現象比較嚴重。并且存在著教育內容淺顯,以知識性的教育為主,道德意義挖掘不夠等問題,忽視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解決道德困境和分析社會問題上所發揮的作用。
3.教育者文化素養良莠不齊
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高校教師就是這塊陣地上的一道有力防線,但就目前而言,高校部分教育者的素質仍存在以下不足:一是部分教師政治立場不堅定,做不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合格倡導者、傳播者,有的甚至在課堂上講授西方價值觀,傳播“中國威脅論”,抹黑社會主義;二是文化素養亟待加強,當前思想政治教育者主要是思政課老師和輔導員,部分人員缺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系統深入學習,缺乏充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引導幫助大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4.教育效果不佳
一是傳統文化知識缺乏。一部分學校忽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學,部分學生也缺乏自主學習的意識和動力,導致傳統文化知識的欠缺。二是傳統美德養成不夠。部分大學生對中華傳統美德缺乏足夠的了解,重視物質利益、忽視精神滿足,強調個人中心、缺乏團隊精神,突出自我價值、推卸社會責任。三是對傳統文化認識不到位。西方價值觀的傳播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產生了沖擊,并影響到部分高校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態度和認知。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價值和意義
(一)有助于大學生提升道德素養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是高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道德源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尤其注重思想道德的培養,其中包含了見義勇為、孝老愛親、愛國愛家、誠實守信等傳統美德,更是有“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百善孝為先”“見義不為無勇也”等千古流傳的典故名句。這些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寶貴資源,有助于讓大學生在學習傳統文化知識的過程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提升道德素養。
(二)有助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傳統優秀文化要“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美麗和時代風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融入新時代發展中,既要有一脈相承的不變底色,又要能夠融會貫通。高校思政工作者多數為高知群體,具有深入研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能力,有利于推動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的協調,用學生們喜聞樂見的形式對傳統文化做出新的“闡釋”,賦予傳統文化新的內涵。
(三)有助于抵制西方腐朽落后思潮的入侵
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歷經磨難,先后遭西方列強入侵,國家飽受欺凌、人民倍受歧視,許多人開始對中華文化傳統的精神價值產生了質疑,從日用器物到社會制度到思想文化“唯西方論”甚囂塵上。進入新時代,西方國家仍通過和平手段入侵發展中國家文化市場,主要表現為:一是娛樂影響。美國流行音樂、好萊塢電影、NBA比賽輸出的理念影響全球;二是節日影響。圣誕節、情人節等西方節日影響越來越大,而中秋節、七夕等傳統節日則相對低調。在西方文化入侵中,大學生首當其沖,而傳統文化所蘊含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指南可以指引同學們選擇正確的人生道路。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
(一)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教學體系
高校是意識形態教育的主陣地,要打贏意識形態攻堅戰,必須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第一,在課程設置方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應明確納入高校課程體系中,形式上可采用必修課和選修課相結合,并進一步加大課程比例。第二,在教材內容方面,應重點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教育,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提升學生道德水準和文明素養。第三,在授課方式上,要創新課堂教學方式,加大課堂教學中學生參與比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建設
扎實的傳統文化功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老師推動兩者有效融合的必要條件。第一,加強教師的優秀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培訓,全面提升師資隊伍水平。第二,學校內部也可以采取一定的激勵措施鼓勵教師們拓展傳統文化教育的方法,教師可通過互相交流學習,提升自身的文化修養。堅守“三條底線”,做到“四個絕不”,讓優秀傳統文化在“四有好老師”養成中充分發揮作用。
(三)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建設
優秀的校園文化,可以陶冶學生情操、完善學生人格,實現學生德智體均衡發展。第一,將優秀傳統文化因素融入到校園環境中,除了雕塑、板報等傳統的宣傳方式,蘭州城市學院的同學給我們提供了新的借鑒,他們將九色鹿、飛天、莫高窟等畫上了學校的臺階、墻壁,既美化了校園,又突顯了地域文化和傳統文化;第二,將優秀傳統文化因素融人到校園活動中,《中國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等一系列質量好、收視率高、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節目給我們豐富校園文化活動提供了有效借鑒。第三,將優秀傳統文化因素融入學校社團建設中,鼓勵書法協會、武術社團、戲曲社等社團的蓬勃發展,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感受傳統文化之美、中華精神之魂。
(四)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校園網絡建設
當前,網絡是當代大學生獲取信息的主要手段,互聯網也已成為網上輿論的主戰場。掌握這個輿論戰場上的主動權,離不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渲染。第一,高校可結合學生年齡特點,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來創新校園網絡平臺,《開卷有理》《章黃國學》等公眾號廣受歡迎,說明了大學生也有了解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情和需求。第二,線上推廣和線下實況相結合,學校舉辦中華經典誦讀、戲曲文化進校園等活動的同時,利用學校官方網站、微信、微博等平臺進行線上推廣,擴大活動影響力和覆蓋面,讓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進來、學習知識、提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