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越
摘 要:為進一步保證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提高我國在國際市場上的經濟地位,有效的降低籌資成本以及交易成本,積極實現會計準則國家趨同至關重要,本文著重從會計準則國際趨同方面出發,對公允價值展開了分析與討論。
關鍵詞:會計準則? 國際趨同? 公允價值
一、公允價值產生的背景及含義
在上個世紀末端公允價值計量模式誕生,因受到利率與匯率的影響,其金融市場的競爭有所加劇,如此一來則在一定程度上衍生金融工具的產生,其中在1990年FSAB提出要積極應用公允價值作為金融工具的計量屬性,在這一發展背景下,公允價值計量受到人們更多的關注。
我國財政部門在對公允價值進行定義,主要依據所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指出公允價值是在公平交易中由雙方資源進行資產交換以及債務清償的金額,其前提則是要交易雙方要熟悉實際的情況。其特點:第一、經營規模比較大的企業,持續的經營狀態;第二、主要產生在公平交易的基礎之上,并且金額是雙方都可以接受的一種價格;第三、公允價值金額有所確定。
二、公允價值在會計準則中的運用范圍
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公允價值趨同的方向呈現出統一性,其中在國際會計準則中已經存在的40多個會計準則,其中有接近20多個會計準則都不同程度的應用了公允價值。在我國的會計準則中對公允價值的采用借鑒了國際公允價值的相關計量標準,將其概述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便是存在于市場之中的,需要將市場交易價格作為公允價值,這樣可提高其可靠性,包括了企業的股票以及短期債券等;第二個層次便是資產本身不存在活躍市場,需要將類似資產的交易價格作為基礎明確公允價值,如投資性房地產;第三個層次便是針對不存在同類的資產,需要應用估值技術明確公允價值,可以采取未來現金流量折現法。在新準則中明確規定了企業在計量會計要素的時候,要采取歷史成本,但是在受到市場條件的影響下,需要對特定資產采取公允價值,所涉及到的內容則包括了金融工具、投資性房地產等,在市場條件不具備的情況下,還是要采取歷史成本計量模式。根據調查與分析,當前歷史成本計量屬性仍舊在我國占據主導地位,要想完全引入公允價值,還是有一定的困難。
三、企業會計準則國際趨同過程中我國公允價值計量存在的問題
雖然目前IASB已經頒布了公允價值計量準則,但是在其應用范圍上存在一定的缺陷,這一背景下要想進行會計要素計量,那么則需要將公允價值看作主要的計量基礎。其中在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發展背景下,要從現實出發,并要根據實際的情況選擇合理應用范圍,在2010年我國財政部門已經明確指出需要謹慎且適度的應用公允價值,這一理念同2006年所修訂的會計準則是相一致,而這一發展趨勢則主要是從我國經濟環境變化出發的,符合實際的國情。
(一)市場化程度存在問題,缺乏相應的市場環境
市場化程度不夠是當前最為主要的問題,而產生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便是缺乏相應的市場環境,這是由于在引入公允價值的時候,我們需要完善各種交易市場,只有保證市場經濟的完善與成熟才能形成完整的信息系統,這樣一來,會依據行業的參考價格、模型以及指數等獲得公允價值。從性質上分析,當前我國正處于轉型階段,雖然已經構建了市場經濟體制,但是轉型工作仍舊沒有完成,計劃經濟體制對經濟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尤其是在非市場化因素存在的情況下,導致市場經濟體制缺乏完善性,還有一點是各類不違規的交易現象層出不窮,當然在時代的不斷發展下,其信息數據并沒有在相應的網絡平臺中披露,所以公允價值缺乏統一的標準與評價,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廣泛應用公允價值計量,則會導致會計信息在某種程度上缺乏可依賴的查證依據。
(二)缺乏健全的會計準則執行機制
在會計準則國際趨同過程當中,我國已經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在具體的執行當中還存在非常多的問題,從理論角度分析,即便是制定了再好的會計準則,但是如果沒有得到執行,那么也會成為紙上談兵,導致會計準則國際化形同虛設。在當前我國會計因為受到內部因素與外部因素等所帶來的影響,所以并沒有按照商業慣例的規則加以運行,這樣一來諸多企業會出現公然作假等不良現象,所以無法發揮其經濟作用,甚至還會對經濟產生阻礙的影響,從會計法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條件下,需要針對性的構建三位一體的會計監督模式,分別包括了單位內部會計監督、國家監督以及社會監督,并且在法律的保證下,要做到有法必依、違法必究,這樣一來才能對會計信息失真的企業以及負責人進行查處,起到警戒的作用,將會計準則的國際化進一步落實到實處。
四、會計準則國際趨同下我國公允價值計量的優化對策
在新時期,要想進一步推動公允價值計量的有效應用,那么則需要從現實出發,從會計準則國際趨同背景入手,做好審計與監督,以此提高公允價值計量的準確性。
(一)完善公允價值計量準則
當前我國現行的會計準則體系當中需要引入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并且針對性的加以規定,使其滿足不同的條件,除此之外,在對最新的企業會計準則應用指南的分析中,可了解到并沒有對公允價值的衡量標準究竟是如何獲取以及保證可靠性進行規定,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公允價值計量在整個事物當中無法做到有據可依,其中在當前的新形勢下,我國企業會計準則與國際趨同過程中,需要積極借鑒國外西方國家的經驗,針對性的構建公允價值計量標準,這樣才能保證后期公民價值計量與確定做到有據可依,減少各類問題的產生,還有一點是要按照公允價值計量信息的披露標準。因為在受到特定環境的影響下,所取得的公允價值是沒有辦法再次進行公允的,對此企業需進一步增加公允價值估算,對復雜問題加以處理,或者通過分層次的方式將公允價值的確定依據加以披露,這樣才能為信息的使用者奠定基礎,提供保障。
(二)積極提高公允價值計量的可驗證性
要想提高公允價值計量的可驗證性,則需要加快資產評估業務的發展。一般而言,對于負債項目的公允價值需要按照市場活躍程度所劃分的三個層次加以分析,并且要多角度探究,保證每一個層次都具有一定的主觀性,其中當公允價值確定完全依賴企業內部人員的時候,則可以選擇相應的公允價值數額或者在內部人員對資產以及負債的公允價值進行估算的時候,往往會受到正確性與主觀性所帶來的影響,必要的時候便可以引入中介機制,使其以第三方的身份進行詳細的評估,制定較為完善的公允價值參考標準。尤其是在評估不同類型市場和不同區域因素時,要對其指數以及參數加進行調整,并公布估算模型,這樣可以從本質上提高公允價值計量的可驗證性。
(三)做好公允價值審計與監督工作
積極做好公允價值審計監督工作可以有效的規避公允價值計量的可靠性風險,無論從宏觀角度還是微觀角度分析,均可以清楚的了解到公允價值的應用往往會給審計工作帶來一定的影響,并且其不確定性會帶來更大的審計風險,所以到2006年,財政部門發布了相應的風險導向審計要求,對此會計師審計屬于一種社會監督,在提出公允價值計量模式之后,需要配備完善的審計準則,對公允價值職業標準加以細化,這樣才能做出客觀的評估,發揮出社會監督的作用與價值。從另外一個角度分析,相關的監督部門也需要從不同的角度對公允價值的應用進行監管。必要的時候,國家監督部門還需要明確符合公允價值確定標準的條件與規定,積極采取有效的市場數據,做好模型的修正,在社會監督與政府監督的共同作用下,可以規避企業對公民價值應用的隨意性,以此提高公允價值計量的可靠。
五、結束語
經濟發展、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必然要求公允價值計量屬性更好的應用,在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過程中,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強國,應當順應國際會計準則的發展大潮,從逐步引用公允價值計量起步、到逐步完善公允價值計量在實務工作中的應用、最終伴隨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實現更大范圍地引用公允價值計量,但這需要我們不僅要加深對公允價值計量的理論研究,而且要不斷探索多種應用策略,以實現公允價值計量在我國的成熟發展和應用。
參考文獻:
[1]周華,戴德明,劉俊海,葉建明.國際會計準則的困境與財務報表的改進——馬克思虛擬資本理論的視角[J].中國社會科學,2017(03):4-25+204.
[2]董江春.公允價值計量準則的邏輯矛盾研究綜述[J].財會月刊,2017(28):111-115.
[3]劉永澤,孫翯.我國上市公司公允價值信息的價值相關性——基于企業會計準則國際趨同背景的經驗研究[J].會計研究,2011(02):16-22+96.
[4]毛新述,戴德明.論公允價值計量與資產減值會計計量的統一[J].會計研究,2011(04):15-22+93.
[5]張敏,簡建輝,張雯,汪曉慶.公允價值應用:現狀·問題·前景——一項基于問卷調查的研究[J].會計研究,2011(04):23-27+93.
[6]劉永濤,翟進步,王玉濤.新會計準則的實施對企業盈余管理行為的影響——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實證證據[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1(11):5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