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融合是新時代高校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兩者要實現其深層次的內在融合,這種融合涉及到人才培養觀、教師發展觀、教育價值觀等教育的核心問題,應通過重塑教育理念、探索新型教學模式、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教師人文知識素養,推動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深度融合發展,實現全面革新,助力新時代高校教育的發展。
【關鍵詞】新時代? 人文教育? 價值定位? 重構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4-0002-02
黨的十九大明確指出我國社會主義發展已經進入新時代,在新的歷史發展時期,中國正穩步推進全面深化改革,明確發展道路,積極推動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具體國情相結合,不斷增強理論自信、道路自信以及制度自信,中國將積極擴大對外開放,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彰顯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因此在新時代,我國教育體制也需不斷創新和進步,為國家發展輸送人才。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教育工作會議認為在新時代,本科教育需要圍繞立德樹人總目標開展各項工作,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和形式。同時,高等教育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新時代對人才培養提出更高要求,必須基于新的發展視角對當前人文教育進行解剖和審視,將復合型人才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目標,并增強學生整合思維以及全球視野,在學科教育中融入實踐教學,凸顯人文教育的時代價值和育人價值。
一、新時代高校凸顯人文教育的重要意義
在社會主義發展新時期,高校將培養專門人才以及學術研究和創新作為教育的著力點,為社會發展輸送高素質人才資源。但現階段,高校并未將人文教育置于重要地位,導致人才培養與現實需求無法保持一致,人才培養出現偏差,由此可見,明確人文教育的重要價值極具現實意義。
(一)人文教育是高校實現立德樹人,培養高素質綜合性人才的基礎
人才培養形式和途徑已經成為黨和國家十分重視的領域。2018年5月,習近平再次闡述了四個“重要論斷”、高校作為培養人才的重要教育階段,為構建科學性、針對性的人才培養機制,需充分認識立德樹人的重要意義,并將其作為落實人才培養工作的主要標尺,衡量人才培養是否與現代化建設相匹配。高校是人才培養的重要場所,在新時代,人才培養注重道德教育和知識教育相結合,突出教育的人文性和現代化,這樣才能將本科教育中更好地引導學生樹立責任意識和服務意識。在新時代,要貫徹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不僅要重視教師的核心使命是立德樹人,而且在當前,本科教育工作應充分凸顯人文教育的重要意義,在教師評價環節,將師德師風納入考核范疇。立德樹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實施素質教育,將品德作為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培育良好的學習氛圍,對于教師而言,并加強自身理論學習和道德修養,引導學生樹立人文精神,并將其融入日常學習和生活,全面提升綜合素養。
(二)高校人文教育是打造雙一流大學的重要環節
高等教育在全面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科教興國,構建立體化、多元化人才培養機制的重要保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人才資源支撐。在新的歷史發展階段,高等教育應樹立更大目標,并且將建設“四個一流”作為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目標,這樣才能適應新時代對人才培養的需求變化,“四個一流”主要是指:一流大學、一流本科、一流學科以及一流專業。具體而言,一流大學要求高等教育需重視并培育人文氛圍,一流本科要求校園建設應具備人文涵養;一流學科則需要建構人文歷史;一流專業則需要凸顯人文素養。由此可見,一流大學既要注重知識教育形式創新,也需要將培養人文素養作為知識教育的延伸,并引導學生樹立人文意識。所以本科教育模式的創新需明確“四個一流”的重要目標,有需要立足本校發展實際,充分體現新時代對人才培養的新要求、新起點。
(三)高??茖W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發展是新時代的必然要求
進入20世紀,自然學科不斷拓展研究領域和深度,專業化和分科化趨勢顯著增強,同時伴隨科學技術的迭代和創新,專業教育更為細分,從而導致人文教育嚴重缺失。在社會主義發展新時期,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須積極轉變育人觀念,摒除傳統的、不合時宜的教育理念,要站在新的歷史高度重新審視并建構教育策略,全面提升育人質量?,F階段,在教育實踐環節,知識教育并未注重滲透人文教育,部分教師甚至對人文教育存在認識誤區,人為割裂人文教育與知識教育之間的關系,嚴重違背素質教育的核心觀點。知識教育與人文教育具有高度一致性,主要體現在形式與內涵的高度契合,因此人文將兩者割裂會引發學生認知沖突,知識教育與人文教育側重點具有明確差異,但都能通過特地場景予以整合,這意味著在知識教育過程中,融入人格培養和人文精神塑造對于培育學生健康人格以及科學三觀具有重要意義。
二、淺析當前高校人文教育面臨的邊緣化困境
進入新時代,我國高等教育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依托新時代對人才培養的新需求,打造創新型人才培養機制需要從以下視角入手,即搭建專業知識體系、培養創新意識和能力以及提升人文藝術內涵,然而,現階段,受限于歷史因素,我國高校教育中,人文教育的缺失較為普遍,在部分理工科院校,這一現象更為嚴重,主要表現在文理工教育注重知識遷移和融合,人為割裂知識教育與技能培養等。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在中西方文明不斷碰撞的過程中,人文教育提倡的非功利價值并未得到普遍認可,甚至部分學生質疑人文教育的必要性,所以在高校教育過程中凸顯人格培養和價值觀塑造,并積極轉變學科教育模式,不斷拓展知識教育和人文教育視角,以提升人文教育的實效性。
在當前發展常態下,社會發展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較大,但現階段人文教育由于自身功效具有隱蔽性以及復雜性特點,與當前知識教育的學科無法保持一致,增加了在實踐層面出現教育偏差的風險,主要表現為兩種傾向。首先表現為人文教育的切入點與人才需求相背離,進而造成方向性偏差,影響人文教育的實效性。其次表現為人文教育并未及時進行自我修正,缺乏現實關懷以及無法有效塑造學生的批評精神。本質而言,人文精神提倡的是實踐和創新,但目前大多數高校開展的人文教育與實踐和創新關聯性并不顯著。
同時,由于對人文教育存在認識誤區,因此導致教育主管部門對高校人文教育未予以全面的資源傾斜和支持,從而進一步增加了人文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認識鴻溝”,引發更深層次的人文教育困境,在當前商業氛圍下,人文教育的缺失還會持續,因此需要增強對人文教育的理性認識。
三、新時代重構高校人文教育創新模式的有效策略
現階段,創新驅動經濟轉型已經成為普遍共識,突破人文教育的發展瓶頸已經成為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成為全面落實創新驅動發展的落腳點,因此在新時代,廣大教育工作者應直面人文教育現狀,應積極應對發展挑戰,摒除傳統人文教育思維定式,我們要樹立新思維,站在新高度審視高校人文教育的現實難題。
(一)重塑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融合發展理念,重視人文教育的育人價值
新時代是一個充滿人才競爭的時代,教育理念對制定人才培養機制以及戰略具有重要影響,為順應新時代對高校教育的整體要求,高校教育應將提升學生核心競爭力置于重要地位,并同時加大對創新思維的資源傾斜和支持。具體而言,高校教學管理應明確以生為本的理念,在教學管理和學科教學環節前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要求,著力塑造“全人”的育人理念,將學生作為教育工作的主體,積極轉變教師角色和定位,拔高人文教育在育人機制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斷將人文教育滲透于學科教學各個環節。再次,還應重視注重強化人文學科的育人作用。人文社會學科在培養學生人文涵養方面具有明顯優勢,比如歷史以及哲學等,因此需要針對人文學科打造新型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關注當代人文精神。同時還應樹立生本理念,在課程導入、課堂教學以及成績評價環節關注個體差異,發揮人文學科教育的育人功能,并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創新,需突出創新思維和開放多元,提升學生的國際視野和發散思維,全面增強學生知識應用能力和實踐技能。
(二)創新課程設置機制,優化人文教育教學模式
目前高校人才培養機制無法適應新時代“雙一流”大學建設的總體要求,因此需要當前課程設置進行調整,并結合實踐需求適時優化教學策略,打造多元化課程體系,結合互聯網信息化技術,提高多媒體技術在高校專業教育中的比重,通過這種方式能夠豐富人文教育內涵,課程設置應注重解決兩大問題,即如何體現人文教育目標以及突出相關專業人文性特征,因此需要整合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促使人文教育能夠在不同學科中實現強化。首先,兼顧不同學科特征,既要注重自然學科的“物性”特征,也要充分挖掘人文學科的“人性”價值,引導人文教育向體驗式和探究式學習發展,同時還應設置科學、人文等跨學科交叉融合的課程體系。同時還需充分利用移動互聯網媒介,關注學生心理發展,創建差異化的人文教育場景,激發學生自主性,通過整合優質數字資源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再次,結合人文教育學科特點,不斷優化校園文化建設的組織形式和實現路徑,營造良好的人文氛圍,進一步強化學生對人文學科內涵的把握和運用。因此人文教育應突出實效性,教學策略需具有可執行性,這樣才能增強人文學科塑造學生價值觀的功能,提升個人修養和道德水平。
(三)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教師人文知識素養
中國教育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高校學生已經成為推動創新發展的人才資源,所以既要加強對自然科技的學習,也要深入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精髓。我們要落實好新時代高校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提升高校教師的人文素質及創新能力,強化高校教師社會意識和家國情懷。高校教師應充分把握新時代對創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著眼于學科特點和學生認知發展規律,將傳統文化教育融入學科教學當中,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充分吸收中外先進文化精髓,拓展國際視野。
四、結語
當前,高校站立于新時代,要奮力實現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真正融合發展,擺脫人文教育的邊緣化困境,推動人才培養機制的創新和轉型,應將培育人文精神置于重要地位。人文教育作為系統性工程,應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樹立生本理念,充分尊重個體差異,結合互聯網信息技術,打造多元化、開放式的人文教育體系,這樣才能實現全面革新,助力新時代高校教育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胡波,馮輝,韓偉力等.加快新工科建設,推進工程教育改革創新“綜合性高校工程教育發展戰略研討會”綜述[J].復旦教育論壇,2017(2):20-27.
[2]張曉文.新時代本科人文教育價值定位與回歸路徑[J].現代教育論叢,2018(04):8-14.
[3]蘇宏元,黃曉曦.“新工科”背景下人文教育的價值、困境與重構[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4):104-110.
[4]王欣瑜.高等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缺失和重塑[J].內蒙古財經大學學報,2018(03):66-69.
[5]王文波,耿聰.高校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融合路徑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8(22):191-192.
[6]王欣瑜.高等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缺失和重塑[J].內蒙古財經大學學報,2018(03):66-69.
作者簡介:
張福容(1995.01-),女,宜賓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