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麗
摘? 要:當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正在深入實施,2017年教育部發布的課程標準中對于核心素養的概念進行了界定和綜合闡釋,明確提出心理素質是核心素養的一部分,在教育教學中要強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和融入。而且青少年時期的學生正處于身心形成的關鍵階段,對于今后人生的發展、個人的成長起到非常重要的基礎性作用,且當前中小學生心理問題易發多發,已經成為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基于此,強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實施已迫在眉睫。本文主要對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進行分析和探究。
關鍵詞: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探索
一、當前初中生心理問題的主要表現
當前初中生心理問題主要表現為:一是學習方面帶來的心理壓力較大,學生在激烈的競爭中會出現心理緊張、焦慮等問題。二是人際關系不夠協調。在溺愛的環境之下,一些學生嬌生慣養,在合作意識和集體觀念上相對較差,在與父母、教師和同學人際關系的處理上面臨問題較多。三是學生自信心嚴重不足。一些學生只是看到了自身的缺點,卻對自身的優勢和長處視而不見,在面對一些挑戰性較大問題時往往會對自身能力產生懷疑、信心不足。四是獨立意識較強。多數中學生對父母的干預感到不耐煩,與父母之間存在較大的代溝和隔閡,且有時會出現叛逆心理。五是來自青春期問題的影響和煩擾。這一時期的學生對異性的愛慕之心逐步顯現,對于兩性關系難以正確對待,青春期畸形和早戀問題易發多發。
二、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的有效性策略
(一)強化心理教育課程和心理輔導講座的實施
初中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對于一些心理教育方面的內容進行了設置,但僅僅依靠教材的內容顯然是非常有限的、也是很不夠的。在開展好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教育教學的基礎上,學校應當組織開展心理教育課程,結合初中學生的心理特點特征經常性地組織開展心理教育方面的講座輔導,一方面要注重提升講座的趣味性,要以初中生普遍存在的不良心理問題為依據,借助表演、故事或者有趣的心理測試方式對問題進行提出,以此強化學生表現欲望的激發,幫助和引導學生在愉悅、輕松的氛圍中更好地敞開心扉,在不知不覺、循序漸進中實現心理素養的提升。另一方面,要注重講座行為化的提升,要對于行為作業進行倡導和強調,及時地將教育要求轉化為行為訓練的基本要求,并且注重從行為角度對學生的心理素質變化進行評價,讓學生的言語、思想和行動保持高度的一致。同時還要強化講座針對性的提升,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基本策略,針對學生的個性化問題和個性化需求進行及時的指導引導。
(二)強化實踐活動組織實現學生適應能力培養
在開展心理課程和心理輔導講座的基礎上,教師還應當廣泛動員和組織學生對社會活動和課外活動進行參與,讓他們對于時代的脈搏進行充分感受,對交往過程中的情感進行體驗,了解合作和協作的重要意義,比如教師可以組織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演講比賽、知識競賽等活動,并帶領學生充分參與其中,讓學生將自身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充分表達出來,還可以將學生分為若干個小組,每個小組中進行一定的任務分工,安排學生承擔不同的角色,讓學生在小組之中就相關的心理問題進行思維碰撞和交流探究,而且小組之間開展辯論等,這樣既能夠讓學生學會如何對自身進行評價、如何對他人進行評價,還能夠讓學生由孤僻內向走向開朗活潑、懂得如何與他人進行合作,如何在活動中對他人進行理解和寬容,從而有效防止和避免學生心理失常和心理障礙的出現,強化學生受挫折應對能力與社會適應能力的發展與提升。
(三)強化心理咨詢活動實施解決學生心理問題
學校應當定期組織開展心理咨詢活動,有條件的話可以設置心理咨詢室,讓學生對于自身的困惑、痛苦、煩惱進行訴說,借助教師的因勢利導,讓學生在獲得心理凈化和情感宣泄的同時,幫助學生積極進行心理問題解決辦法的尋找與探索。在心理活動中可以安排心理咨詢老師與學生進行面談,讓學生在教師的精心指導下進行有效的心理調整;也可以實施間接咨詢,讓學生將那些難以表達、難以啟齒的問題借助信件、電話等匿名的方式與教師進行交流,而教師再借助黑板報、講座等方式對于其中的典型性、普遍性問題進行解決。立足于心理咨詢活動效果的提升,教師應當嚴格遵循保密原則,對學生的隱私給予充分的、足夠的尊重;要堅持交友原則,努力與學生做朋友,讓學生在心理問題和心理困惑的傾訴與解決過程中摒棄思維顧慮;要堅持教育性原則,教師應當堅持誨人不倦、循循善誘,讓學生在明辨是非中進行心理障礙的排除與解決。
(四)強化家校互動策略實施構建心理問題解決合力
在學生成長過程中,家庭是第一所學校,家庭活動、家庭環境往往能夠對學生的心理產生重大影響,而每一個心理上有疾患、有障礙、有問題的學生往往都有著來自家庭方面的原因。而且家庭的教育環境、父母的教養方式和教育思維理念能夠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產生直接的影響。教師應當強化與家長的對接、溝通、交流,轉變家長重視智力教育、而對于體育、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進行忽略或忽視思想觀念的轉變,堅持以身作則,積極從各個方面為孩子做出榜樣和表率,強化孩子戰勝挫折、吃苦耐勞堅強品德的重視,多尊重孩子、多與他們進行思想的交流、強化對他們的鼓勵與支持。讓家庭和學校定期開展交流成為一種常態化的機制,互相進行信息的獲取與掌握,從而強化下一步針對性教育措施和策略的實施。對于孩子出現的心理問題,教師和家長也要進行及時的引導、分析與解決。
(五)強化健康寬松社會環境的營造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支撐
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離不開家庭和學校教育,更需要社會良好環境的熏陶與支撐。要動員社會各界對于初中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進行關心關注,要持續凈化社會思潮和網絡空間,最大限度地減少那些不良思想文化、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帶給學生的滲透和腐蝕,有效防范青少年身心健康事件和問題的發生,努力創設有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長的良好氛圍。
三、結語
在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中,教師應當強化心理教育課程和心理輔導講座的實施,強化實踐活動組織實現學生適應能力培養,強化心理咨詢活動實施解決學生心理問題,強化家校互動策略實施構建心理問題解決合力,強化健康、寬松社會環境的營造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支撐。
參考文獻
[1]魯云,龍舟波,潘文權,向愛國,吳安林.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與研究[J].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卷),2017.
[2]福建晉江市第一中學心理健康教育課題組.中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與實踐[J].首屆“健康杯”全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研討暨頒獎大會論文集,2012.
[3]彭雷激.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與實踐[J].教育革新,2015(1).
[4]鄧美銀.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策略[J].廣西教育,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