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越
【摘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本文基于知識協同理論,分析獨立學院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知識協同機制,創新創業人才培訓現狀和困境,提出獨立學院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知識協同機制構建的建議。
【關鍵詞】學院? 創新創業? 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4-0062-01
1.理論基礎
1.1創新創業培養概念
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是高等教育的歷史使命,在目前國情背景下,借鑒發達國家創新創業教育的經驗,結合我國高等教育的特點,對大學生全面開展創造性的教育。高等教育服務于經濟社會,以受教育的學生為主體,知行合一,培養學生的探索、創新精神、創業能力。
1.2知識協同理論
協同理論是研究不同事物共同特征及其協同機理的新興學科。協同理論是在一個系統中,將無序狀態轉化成有序的狀態。知識協同,是知識管理的協同化發展階段,在以“知識協同”為主要標志的知識管理階段,團隊會議協同、共享、合作創新為主題,通過實踐社區、學習社區、興趣社區、目的社區等進行知識的協同和交互。
2.獨立學院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知識協同機制
2.1知識協同機制構建的必要性
目前我國的創新指數排名在過去的幾年中逐年攀升,已經成為經濟和科技大國,但是在創新方面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間,創新環境有待優化,知識協同機制構建是創新模式不斷更替變化的結果,能夠規避獨立創新的風險,整合資源,實現創新形式的深度融合。知識協同機制包含了獨立學院、企業、政府等社會組織,使各主體之間利益共享、共擔風險。
2.2知識協同機制構建的機理
企業和政府是最重要的創新主體,是獨立學院進行知識協同創新的外部動力。獨立院校進行知識協同創新的構建根本在于其內部動力的驅使。獨立院校主要在創造知識價值、教育人才以及創新創業風險分攤三個方面承擔主導作用。
獨立院校在知識協同機制中,要充分發揮獨立學院在這一機制中的主導作用,促進內外部動力優化組合,發揮積極作用,實現獨立院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知識協同機制的健康運行。 3.獨立學院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現狀和困境
3.1獨立學院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現狀
創新創業教育是我國高校教育的一種特殊形式,從2002年教育部開始對9所院校進行試點探索開始;2008年教育部協同財政部建設了30個創新創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試驗區;2010年以來,教育部在全國范圍內大范圍的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把創新創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
3.2獨立學院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困境
3.2.1知識協同機制不健全
目前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主要通過大范圍開展創新創業課程,以及舉行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等方式推行,仍然處于模式探索階段。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過度依賴高校的作用,缺乏校企合作,培養效果與實際脫離。在獨立學院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過程中,加強獨立學院與各個創新主體之間的合作與溝通和交流,使知識協同效應有效發揮,培養根據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大學生。
3.2.2創新創業教育體系不完善
現階段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的體系不夠完善,教材、教學大綱、課程進度等缺乏統一的標準,沒有成熟的精品課程,多以選修課的形式出現,人才培養方案設計脫離社會需求。
3.2.3缺乏配套師資
創新創業教育的師資培養起步較晚。在獨立學院的創新創業教育中,多數是由其他專業課程教師擔任教學任務。教師缺乏系統的培訓和學習,課堂內容偏于理論,缺乏實踐。校企合作的企業教師很難走進課堂,分享創業經驗。
4.獨立學院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知識協同機制構建
4.1獨立學院與高水平大學知識協同共同培養機制
獨立學院在進行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應加強與高水平大學之間的聯系。與高水平大學知識協同共同培養機制,共享教學資源、師資隊伍等。推進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學習,增設跨學科專業與課程,理論聯系實踐,開拓學生創新創業思維。
4.2獨立學院與企業知識協同共同培養機制
校企合作能夠將雙方的優勢資源進行互補,共同促進、共同成長。高校為企業提供智力資源,獨立學院定位為應用型本科教育,更近一步的貼合企業的用人需求。通過獨立學院與企業知識協同培養機制的建立,能夠將獨立院校科技成果轉換成現實,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按照企業所需培養專業人才。企業的實踐可能轉化成學生創新創業的靈感和動力,讓廣大同學對創業有直觀的感受。
4.3獨立學院與地方政府知識協同共同培養機制
獨立學院與當地政府知識協同共同培養,促進高校與地方政府之間的互動與溝通。地方政府為獨立學院創新創業提供有利的政策支持和良好的發展環境,有助于創客文化的落地生根。
參考文獻:
[1]王禹.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J].中國高校科技, 2016(5):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