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燁 王玥科
【摘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民族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的動力源泉。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作為與生活最貼近的表現形式,是高校進行德育工作的重要切入點。目前,傳統節日文化與高校德育的融合比較多的體現在主題班會、節日茶話會、觀賞民族節目表演等方面,在結合的方式、深度等方面需要改進。研究以問卷調研和深度訪談等方式,對傳統節日文化融入高校德育工作的現狀和改進途徑進行研究。提出基于傳統文化節日,營造校園氛圍、創新活動形式、充分依托社團優勢來促進傳統節日文化融入高校德育工作的建議。
【關鍵詞】傳統節日文化? 高校德育
【課題】校級思政課題,傳統節日文化融入高校德育的路徑研究,課題編號:A2-0203-00-100439。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4-0095-01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1]。因此,中國傳統節日文化蘊含了豐富的民族情感、展示了獨特的民族精神,具有民族的烙印,增強了民族凝聚力,激勵著中華民族不斷前行。
傳統節日文化融入德育工作的現狀。采用問卷調研的方式面向大學生發放電子問卷,其中有效問卷109份。此次面向高校大學生的調研結果顯示:這部分學生在大學期間,有18.35%的學生沒有參加也沒有聽說過傳統節日文化主題的教育活動,有48.62%的學生偶爾參加過1-2次。學生對于傳統文化主題教育活動有較為強烈的需求,80.73%的學生思想上認為非常有必要融入德育工作。他們希望每年參與的傳統節日文化主題教育活動保持在每年1-2 次的有39.45%,希望在3 次以上的有44.04%。在深度訪談中,通過與多名高校大學生進行溝通交流, 我們了解到目前在高校中,結合傳統節日文化進行德育工作,比較多的體現在主題班會、節日茶話會、觀賞民族節目表演等方面。在認知層面,欠缺對傳統節日的深入了解,多數停留在節日風俗的了解;在行為層面,欠缺節日的儀式感,多數停留在品嘗節日的民族飲食方面。最終我們推論得到長此以往,大學生對于傳統節日的起源、文化了解頗少,也很難在傳統節日文化中汲取營養。
傳統節日文化融入德育工作的路徑。在此次問卷調查中,有31.19%學生認為學校在傳統節日文化融入德育工作方面做得不太好。而在參與過的相關活動中, 有44.04%的學生認為參觀實踐活動(如參觀展覽、參與社會實踐等)對自身影響較大。參與調研的大學生在以下三個方面提出建議:61.47%的學生希望傳統節日文化主題的教育工作與第二課堂(校園文化活動及實踐)加強緊密結合,55.96% 的學生考慮到傳統節日文化主題的教育需要相關經費和平臺的支撐,43.12%的學生希望教育者能夠更多的重視、制度更加完善。在關于對傳統節日文化主題的教育工作與第一課堂的結合的調研中,大部分學生都希望對相關課程的設計與創新、教育的形式(如講授式、互動式、體驗式、實踐式等)進項改進。
以上數據表明:傳統節日屬于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在德育工作中可以發揮重要的作用。當代大學生對傳統節日文化主題的教育工作的開展有很高的積極性, 學校一定要把控質量、積極引導。德育工作者,需要結合大學生價值觀引領,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首先,營造節日氛圍,感受傳統文化。其次,創新德育方式,讓傳統節日文化與當今潮流文化相結合,以“90 后”、“00 后”更樂于接受的形式開展。最后,依托社團,增強傳統節日文化融入的專業性、趣味性,讓高校大學生在活動中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社團有自發性, 社團中的學生往往處于興趣愛好自愿加入。這部分學生對于相關知識的了解以及熱愛程度普遍較高,是傳統節日文化融入德育工作的重要力量。
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作為與生活最貼近的表現形式,是高校進行德育工作的重要切入點。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方向要同我國發展的現實目標和未來方向緊密聯系在一起,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 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2]。因此,我們不僅僅要結合高等教育育人目標和方向,更要密切關注傳統節日內涵深淵,具有民族性、多樣性、科學性、娛樂性等重要特征,將二者牢牢凝結在一起對大學生進行德育工作,讓大學生深深感受到傳統節日文化融入高校德育的魅力。
參考文獻:
[1]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網址: 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028/c64094-29613660.html
[2]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