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普通高校是推動成人教育發展的首要渠道,在推進學習型社會建設中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闡述了在建設學習型社會背景下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所承載的歷史使命,剖析了其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提出建設性的策略,進而推動高校成人教育在學習型社會背景下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學習型社會? 普通高校成人教育? 發展策略
【中圖分類號】G7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4-0001-02
習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辦好繼續教育,加快建設學習型社會,大力提高國民素質。” 我國要加快學習型社會的建設,需要培養大量的學習型和創新型人才,這意味著普通高校成人教育作為推動學習型社會建設的主要渠道要接受新的歷史考驗。因此,積極探索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的發展策略對建設學習型社會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學習型社會背景下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的歷史使命
1.學習型社會的內涵和現實意義
20世紀60年代,美國學者哈欽斯首次提出“學習型社會”的概念。學習型社會是指以持續學習為特征,由特定的制度和措施來確保社會成員學習的社會,其基本要義是全民學習和終身學習。學習型社會是新時期全球教育開展的新趨勢,加快建立學習型社會是推進我國教育事業穩健發展的重要戰略手段,也是加速知識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大推手,對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的長遠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
2.繼續教育在學習型社會建設中的職能與價值
繼續教育屬于國民教育體系,在構建學習型社會中具有服務人的全面發展和終身學習的價值,發揮著培育人才、服務社會的重要職能,是構建學習型社會的重要途徑和戰略力量。一方面,繼續教育能為從業人員獲得新知識和新技能提供平臺,是為社會培養技術型和專業型人才的基地;另一方面,繼續教育通過為社會培育和輸送復合型人才,從而將新的知識和技術傳播到各個領域中去,發揮服務社會的功效。
3.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在構建學習型社會中的歷史使命
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是推動學術進步、推進科技發展的關鍵環節,在建設學習型社會中起著先導的作用。一方面,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在構建學習型社會中為社會提供智力支持,為廣大群眾提供再次接受教育的機會,承擔著為國家輸送高水平、技能型人才的重大歷史使命,是建設學習型社會的關鍵環節;另一方面,普通高校成人教育還擔負著提升人民整體素質和民族文化素養的艱巨歷史使命。
二、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在構建學習型社會中面臨的問題
1.制度缺失,與學習型社會嚴重脫節
學習型社會的快速發展需要依托國家政策法規方面的保障,而普通高校成人教育作為推動學習型社會建設的重要力量在政策法規方面沒有得到強有力的保障,教育體制不健全。
“成人教育之父”美國學者馬爾科姆.諾爾斯曾指出成人教育與社會發展密切相關,成人教育的學習對象和教學內容具有一定的靈活性,所以在教學管理和方法上與普通教育有著很大的差異。與西方發達國家對成人教育立法保護的力度相比,我國制定的關于成人教育和終身教育方面的政策法規卻非常地少,至今沒有一部獨立的法律法規,對成人教育的政策保障力度不夠。另外,我國普通高校在成人教育發展方面也沒有一套獨立完整的體系,套用普通高校總體教學、管理方針政策的多,依據成人高等教育特征完善制度體系的少,而體系的不健全和制度的缺失同樣阻礙了我國成人教育的良性發展。
2.模式單一,教育資源分散
目前,普通高校里主要是由成教學院和其他學院履行成人教育職能。從管理主體、內容和關系等方面分析,教育模式主要分為成教學院獨自承擔教學和管理、成教學院承擔管理,其他學院承擔教學以及教學和管理都統一于普通高校等。從辦學形式上分析,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分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兩種模式,因“補償學歷思想”占主導,高校一般偏重學歷教育模式,輕視非學歷教育模式。
學習型社會的內涵決定了成人教育模式的科學性、創新性和先進性,教育資源的豐富性和集中性。但目前普通高校的教育模式已過于陳舊單一,管理層次多、學習效率低,重普高輕成教,各方利益難以統籌協調等問題層出不窮;教育資源也相對匱乏和分散,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不能做到全方位融合,教育理論課多、專業課與技能實踐課少,不能滿足成人對于專業廣度和技能提高上的需求,整體上阻礙了受教育者接受再教育的廣泛性和學習內容的延展性,無法滿足構建學習型社會的內在要求。
3.觀念陳舊,社會認可度低
成人接收再教育是為了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的補充和擴展。但是由于長期的錯誤認識和社會因素的作用,普通高校的成人教育一直被簡單地定性為學歷的補償,高校創收的渠道,這種教育培養的人才有“學歷”無“能力”、有“文憑”沒“水平”,與建設學習型社會的宗旨背道而馳。
一方面普通高校對成人教育的認知偏差。學習型社會將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定位為輸送人才的渠道。但目前很多普通高校卻將成人教育定位為學校創收的窗口,以追求經濟效益為目的,出賣資源,盲目辦學,歪曲了成人教育的辦學初衷和理念,造成育人質量下降,人才規格與構建學習型社會急需的人才模式嚴重不吻合。
另一方面是受教育者的認知偏差。成人教育的學歷與普通高校全日制畢業的學歷相比認可度不高。很多成人走進高校接受再教育多是由于工作的原因,比如入職門檻、薪資漲幅以及職位晉升等,而不是從自身對知識的需求出發去接受再教育,這違背了學習型社會建設的初衷。
4.管理粗放,教學缺乏創新
一方面,普通高校成人教學管理無序,專業設置與建設學習型社會需求不匹配。目前,普通高校成人教育依附于普通高校,沒有獨立的管理體系,教學考核程序不規范,特別是在入學考核、畢業考核、證書審核等環節管理寬松混亂。而專業設置也是沿用正規教育的教學計劃和課程設置,知識更新滯后,教學內容實用性不強,學校不能根據學員的職業需求調整自己的辦學方向,教學質量難以保證。
另一方面,加快建設學習型社會需要從業人員不斷獲取新知識和新技能,而先進的教學基礎設施和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是保障這一需求的基礎。但目前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教學基礎設施落后,教學手段不夠先進,互聯網沒有得到合理地利用。師資隊伍建設相對薄弱,人員不穩定,缺乏理論水平高、實踐經驗強的授課教師,無法滿足學員求知需求。
三、探析學習型社會背景下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發展的有效途徑
1.完善政策制度,建立學習型的成人教育體系
一方面,國家和相關部門要根據國情和學習型社會的建設需求盡快制定和完善成人教育法規制度,從法律層面上為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的辦學和管理提供保障。
另一方面,普通高校要重新審視成人教育的辦學內涵,遵循普通高校成人教育規律,區別于正規教育管理體制,做到依法治教,規范辦學,加強對學員檔案的管理,依據文憑管理制度的規定嚴格執行審核發放,取消傳統的學校教育學年制,全面推行彈性學制和學分制。強化與校外合作辦學的審批管理,審慎挑選合作辦學單位,完善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的監督體系。
2.整合資源,創新學習型社會下的成人教育模式
一方面,各個高校要根據學員的教育需求開拓思路、改革創新,整合優勢教學資源,要向美日等國家學習,改變雙休上課的單一模式,采用咨詢、講座、講演、夜間短期課程等活動方式為學員提供更多的學習時間和機會,注重將應試教育轉換為素質教育,更好地適應學習型社會對人才的需求。
另一方面,普通高校可以參考國外成人教育發展模式的成功案例開發新的育人模式,例如:高校可以通過校內各學院之間的聯盟或者各個高校之間的聯盟,結合各自專業優勢和辦學特色,以提高學員的綜合素質為要義,建立多元化的合作育人教學模式,實現教育資源的共享和創新。
3.樹立終身教育理念,明確成人教育發展定位
一方面,高校要善于利用媒體、講座等多種形式做好建設學習型社會的宣傳,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轉變受教育者“學歷補償”的傳統思想和學習目的,鼓勵學員從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激發潛力和創新力,以適應學習型社會建設的步伐。
另一方面,高校要依據加快學習型社會建設的總體要求,將成人教育的發展納入到自身總體發展規劃中,改變傳統創收觀念,充分考慮成人教育服務社會的重要性,按照成人社會性和非正規性等特點,對成人教學管理和教學計劃進行改革創新,科學合理地向成人開展教育培訓。
4.改變教學方法,加強教育管理
首先,學習型社會要求人們必須要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去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快速發展。但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的“填鴨式”教學方式無法很好地培養學員的自主學習能力,也與建設學習型社會的要求不相符合。所以,普通高校要改變成人教育教學方法,將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式轉變成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方式,將以學習內容的傳授為重點轉為以教授學習方法為重點,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技能。
其次,在學習型社會建設中從業人員對于成人教育課程內容的實用性和多樣性需求表現地更為突出。因此,普通高校要深化成人教育課程改革,借鑒發達國家成人教育學科門類齊全的高等教育體系設計,凸顯本國成人教育職業特點,遵循因需施教和注重實效的原則,深入企業一線調查研究,通過收集企業職工的教育需求,聽取企業機構意見,調整高校成人教育的專業設置,增強教學內容的實用性和前瞻性,讓專業“適銷對路”。
最后,普通高校要開放校內公共設施,運用互聯網完善成人教學基礎設施建設。一方面,高校應向學員開放校內公共設施,如圖書館等,更好地為其提供學習環境和資源;另一方面,高校要利用互聯網等先進手段加大對成人教育基礎設施的建設,建立網絡課程體系,擴大教學空間,提高教學的高效性,滿足學員對教育的多元化要求,提高他們對于學習的熱情,更好地服務于學習型社會的建設。
參考文獻:
[1]劉麗.社會轉型期高校繼續教育發展戰略探索[J].中國成人教育,2017,(10).
[2]李明善.新常態下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發展策略探析[J].中國成人教育,2016,(11).
作者簡介:
徐琴(1987年-),女,漢族,碩士學位,初級職稱,研究方向:高校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