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穎 周小莉 趙怡濤

【摘 要】目的:探究應用生物制劑對風濕免疫病的治療效果。方法:將本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之間收治的100例風濕免疫病患者納入研究,將其隨機分配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0人。觀察組患者采用生物制劑進行治療,對照組則采用傳統常規治療手段進行治療。將兩組患者的療效進行對比和分析。結果: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為90.00%。對照組患者總有效率為64.00%。兩種治療方案的總有效率有顯著性差異(P<0.05)。觀察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2.00%,對照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8.00%,其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結論:應用生物制劑對風濕免疫病進行治療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和較好的臨床療效,值得在臨床上推廣使用。
【關鍵詞】生物制劑;風濕免疫病;安全性;療效
【中圖分類號】? R969.4? 【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672-3783(2019)05-03-086-01
風濕免疫病,屬于系統性疾病的一種,該病通常會引起患者肺部和腎部等多部位的病癥,并且其還可對患者的骨骼、肌腱、肌肉和關節等造成病痛,患者在臨床上通常表現為自身免疫性結締組織疾病或者關節跟骨病變等相關疾病[1]。目前在臨床上針對該類疾病的治療傾向于使用生物制劑,生物制劑通常又包含以下幾個類型:腫瘤壞死因子(TNF)-α、T細胞共激活調節劑、B細胞清除劑以及白細胞介素-1制劑等[2]。相關文獻報道,該類制劑可在對風濕免疫病的治療中起到較為明顯的治療效果,因而本研究針對在風濕免疫病治療中生物制劑的臨床療效進行了探究。本研究中將本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之間收治的100例風濕免疫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按照其治療方式的不同進行分組,現對詳細研究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本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之間收治的100例風濕免疫病患者納入研究。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此100名患者平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50人病人的平均年齡在58.4(44 ~ 75) 歲。男性24人,女性26人。觀察組50人,男性28人,女性22人;病人的平均年齡在58.8(42 ~ 73) 歲。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患有風濕免疫疾病。排除標準:患有嚴重的傳染病的患者;對本次治療中所用藥物具有過敏反應的患者;肝腎功能不全的患者;患有嚴重的精神類疾病的患者。各組患者在一般資料的比較中無顯著性差異(P>0.05),可進行后續研究。
1.2 方法 對對照組的患者采用傳統的治療風濕免疫病的方法進行治療,以傳統合成緩解病情的抗風濕藥物(csDMARDs)甲氨蝶呤(MTX)作為基礎治療藥物。甲氨蝶呤片(國藥準字H31020644
上海上藥信誼藥廠有限公司), 口服 成人一次5mg~10mg(2-4片),一日1次,每周1~2次,一療程安全量50mg~100mg(20-40片)。觀察組患者則采用相關的生物制劑進行治療,治療中所使用的英夫利普凍干粉劑(生產批號S200600224,瑞士CilagAG公司,100mg/瓶),采用靜脈給藥方式給藥,每次按每千克體重3mg給藥,在2h左右輸注完畢。在給藥后的15天和6周后分別給藥1次,此后每48天給藥一次。另加用TNF-α抑制劑,生物類似物益普賽(國藥準字S20050058,上海中信健藥業股份有限公司),12.5mg/瓶,采用皮下注射,每次注射25mg,2周注射一次。注射前用無菌注射用水對藥物進行溶解,治療3個月后進行減量治療。若患者病情較重,則應在病情適當緩解之后再實施減量治療。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在治療過程中和治療結束后,對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評價:患者在接受完整治療后,若其臨床癥狀和其相關生理生化指標完全恢復正常,體溫恢復正常,疼痛完全消失,則判定為顯效;患者在接受完整治療后,若其臨床癥狀和其相關生理生化指標基本恢復正常,體溫恢復正常,疼痛明顯消失,則判定為有效;患者在接受完整治療后,若其臨床癥狀和其相關生理生化指標沒有恢復,甚至出現加重,體溫未處在正常水平,疼痛無減輕,則判定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病例數×100%。在此同時統計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 SPSS 23.0 統計軟件來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種療法的治療效果對比 觀察組患者中顯效37例(74.00%)、有效8例(16.00%)、無效5例(10.00%),總有效率為90.00%。對照組患者中顯效16例(32.00%)、有效16例(32.00%)、無效18例(36.00%),總有效率為64.00%。觀察組采用生物制劑治療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采用傳統方法治療的總有效率,其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詳細見表1。
2.2 兩種方法治療下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 觀察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2.00%,對照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8.00%,其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
3 討論
臨床上一般將對患者的肌肉、肌腱、骨骼或關節造成侵犯,或影響患者的肺部或腎等器官的系統性疾病歸為風濕免疫病,傳統的對于該類疾病的治療方法主要是服用甲氨喋呤等相關藥物,但其療效不理想[3]。近年來,相關研究表明在對該病的治療中采用生物制劑進行治療可以起到較好的效果,并且相關的不良反應發生率較低[4]。本研究中為探究將生物制劑應用于風濕免疫病治療中的臨床治療效果,將收治的100例風濕免疫病患者納入研究,并對其進行了相應的治療,依據治療方法進行了隨機分組。觀察組采用生物制劑進行治療,對照組采用傳統治療方法進行治療。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為90.00%。對照組患者總有效率為64.00%。兩種治療方案的總有效率有顯著性差異(P<0.05)。且觀察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僅為12.00%,而對照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高達28.00%,其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上述結果表明在治療風濕免疫病的過程中使用生物制劑可較顯著地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并且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對于患者的體溫恢復和疼痛緩解具有較好的效果。上述結果與文獻中報道基本一致。即生物制劑在臨床上的表現顯著優于傳統藥物。
綜上所述,應用生物制劑對風濕免疫病進行治療,不僅具有較好的療效,且安全性較高,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除此在臨床實際應用當中,對患者應當辨證施治,依據實際的病情發展給予適當的給藥方案。并且嚴密監控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如果出現不良反應,應當立即停藥進行相關治療,并對相關反應進行及時有效的處理措施。
參考文獻
[1] 黎揚,薛思宏,羅蘭霞,等. 生物制劑在風濕免疫治療中的應用價值研究[J]. 中國全科醫學. 2018, 21(z1): 111-112.
[2] 孫蘭蘭,易劍峰,孫剛. 生物制劑在類風濕關節炎中的應用[J]. 宜春學院學報. 2017, 39(03):56-61.
[3] 丁旭東,王曉霞,郭錦煜. 生物制劑治療類風濕關節炎中的藥物經濟學模型[J]. 中國處方藥. 2016, 14(12): 14-16.
[4] 杜正福,趙紅霞. 生物制劑治療風濕免疫患者的效果及可行性觀察[J]. 中國實用醫刊. 2015, 42(24): 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