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人箔
關鍵詞:新時代;精準扶貧;政府責任
中圖分類號:F84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9年3月21日
自2013年習近平在湖南湘西考察時提出“精準扶貧”這一概念至今的探索,我國保險助力扶貧已經在健康扶貧、農業保險扶貧、產業扶貧和補位扶貧四個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初步建立起以大病保險和農業保險為基礎的保險扶貧保障機制以及以保險資金扶持脫貧帶動力強的產業為基礎的保險扶貧投資機制。
(一)健康扶貧方面。許多地區正積極發揮保險扶貧靶向精準的優勢,實施大病保險向貧困地區人口傾斜,逐步提高貧困人口住院醫療費用的報銷比例,在一定程度上補足健康保障的短板。如廣西來賓市與太平洋保險公司合作,提高建檔立卡人口的保險保障水平,開展大病保險“一站式”即時結報服務,建檔立卡貧困戶如患重大疾病,在享受新農合醫保的同時還可享受大病保險政策,最大限度地避免因病致貧返貧。
(二)農業保險扶貧方面。由于農業生產對貧困農戶來說是維持家庭正常基本生活的“穩定器”,而農業生產又易受環境等不可抗力因素的影響,甚至一場災害就可以使農戶返貧。農業保險賠款可以為農戶受到災害后重新生產提供資金。目前,許多保險公司積極配合地方需求開發多樣化、個性化的農險創新產品,并確保災后的賠付效率,有的保險機構還推行對已經確定了的災害損失進行預付部分賠款。許多地區在農業保險扶貧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如河北省阜平縣實施“農業保險全覆蓋”,通過“聯辦共保”模式的建立,首創大棗、核桃、肉牛和肉羊成本價格損失保險,這表明“金融扶貧、保險先行”新道路開辟成功。
(三)產業扶貧方面。許多保險公司正努力提高創新產品的研發能力,為當地支柱企業量身定制保險服務。同時,積極摸索“保險+信貸”、“保險+訂單農業”、“保險+期貨”等一系列“保險+”的扶貧模式,對當地特色優勢企業直接投資或股權投資,這些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貧困地區產業面臨的“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推動了由“輸血”救濟到“造血”自救的發展。貴州省臺江縣與平安保險進行合作,于2017年9月正式實施國內首個全產業鏈保險深度介入的產業扶貧“臺江模式”,通過充分結合險企各自特點并加大投入力度,制定了免息免擔保的“平安扶貧貸”,建立了“造血”式扶貧機制,前端通過“政策+保險”撬動免息免擔保的扶貧貸款,讓更多貧困人口參與進來;后端通過產品與技術相結合的創新個性化產品保障產業經營過程中的一系列風險。
(四)補位扶貧方面。所謂補位扶貧,即針對國家扶貧開發體系難以覆蓋的盲區,通過保險給付補齊特困群體損失脫貧。回首近些年,許多保險公司在服務開發與資金投入方面出現了向社會貧困和基層人群方向傾斜的現狀,對于包括老人、留守兒童、殘疾人士等特殊群體提供特殊定制的保險產品服務。如甘肅省秦安縣2015年建立的農村“兩保一孤”特困群體意外傷害附加重大疾病保險項目。
(一)貧困地區群眾以及部分政府部門對保險的認識和需求不到位。受傳統文化和經濟發展水平的限制,加之信息機制的滯后,絕大多數的農村貧困人口對保險抱有抵觸心理,習慣性地自己承擔風險,不愿意購買保險,認為這是多余的花銷。并且由于保險是建立在受到災害損失的條件下才會賠付,他們認為購買保險就是在詛咒自己會受到損失。即使他們愿意購買保險,其中絕大部分原因是為了獲利,逆向選擇風險大,因此受到這些落后封閉思想的影響,農戶的投保意愿不強,對保險的認識度不高。此外,部分貧困地區的政府也欠缺保險意識,不懂得如何運用保險的社會保障功能解決農戶基本生產生活問題、小微企業融資問題,在這一方面,政府對保險的認識有待提高。
(二)激勵和配套政策不足。一方面激勵機制不完善。盡管主管部門一直大力號召保險機構要履行扶貧開發的責任與義務,但是激勵機制的不完善未能改變保險機構以利潤主導經營方向的現狀,農村保險市場投入大、見效慢、利潤低難以提高保險公司工作積極性;另一方面配套政策支持缺失。貧困地區都帶有自己地域特色優勢的產業,保障這些產業增強其造血功能是帶動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關鍵,雖然保險機構針對這些特色產業研發了創新產品,但國家相關配套政策的欠缺往往導致這類產品的良性發展受到阻礙。
(三)貧困地區的保險有效供給不足。雖然近年來保險機構已經加強在農村地區的產品創新研發,但是保險產品的設計權限基本都集中在總公司,這就導致了在農村地區真正供給的保險產品相較于農民真正的需求來說是遠遠不夠的。并且,截至目前,在農村開展扶貧保險業務的往往只有幾家國內大型保險公司,這樣既不利于保險行業的服務質量的提高,也不利于保險產品的創新發展。
(四)保費補貼監管機制存在漏洞。目前,我國大部分農業保險險種是受中央、省、縣三級財政補貼的,政府補貼保費的比例大約在80%,然而在運作的具體工程中,某些政府與保險公司勾結,套取政府財政補貼,這不僅使貧困農戶的實際投保金額大大縮水,而且助長了基層的腐敗風氣,阻礙了扶貧農險的推進。
(一)加大精準扶貧宣傳力度。各級政府應利用媒體向公眾發布相關的扶貧保險政策和保險產品,加大宣傳力度,讓社會群眾更好更正面地了解和接納精準扶貧保險,不斷提高社會認可度。同時,應建立基層鄉鎮村精準扶貧保險工作推動機制,與保險公司的基層網點合作,向基層群眾展示保險真實賠付案例,用真實案例宣傳保險的保障功能,讓精準扶貧保險走完“最后一公里”。
(二)出臺精準扶貧保險專享優惠政策。首先,出臺精準扶貧保險稅收優惠政策。出臺扶貧保險稅收減免政策,通過稅收調節機制降低保險公司經營成本,鼓勵其扶貧的積極性,開發針對扶貧的個性化產品;其次,出臺精準扶貧保險財政補貼保費政策。各級政府在結合當地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出臺專項保費補貼政策,適度減輕貧困人群以及產業的保費支付壓力;最后,建立巨災風險基金制度和風險補償基金制度。由政府財政出資建立巨災風險基金和風險補償基金,在災后巨額超賠的情況下保險公司可以用基金進行補償,以此來保證扶貧工作的可持續性發展。
(三)建立健全政府常態性保險扶貧機制。首先,各級政府要積極探索保險參與扶貧工作的新模式、新道路。各級政府要將保險納入扶貧體系中,運用保險的風險管理機制、社會保障功能以及專業技術等優勢,通過市場機制,授權保險公司經辦或者直接購買保險產品和服務的方式推動保險扶貧,有效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用;其次,各級政府要與保險公司建立聯動機制,建立符合扶貧需求的保險創新產品的備選池。各級政府與保險公司應該互相配合,推動保險公司開發精準保險扶貧創新型產品的開發,向保險公司提供貧困人數、貧困地區產業發展數據等一系列與扶貧工作相關的數據,建立建檔立卡信息與保險信息相互對接機制;最后,為保險資金投入到貧困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幫扶特色產業發展提供政策保障,同時保證政策的可持續性,出臺相關政策鼓勵保險公益扶貧的發展。
(四)多角度開發精準扶貧保險產品。農業保險方面,因地制宜開發特色農業保險產品。與此同時,對脫貧帶動能力強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冷鏈保障等農業產業鏈服務保障體系。健康保險方面,提升大病保險的服務水平,開發補充醫療保險,提高貧困群眾的醫療保障水平。教育保險,積極探索助學貸款保險等險種的發展,切實解決貧困家庭孩子上學難問題。
主要參考文獻:
[1]何方遠.金融扶貧 保險先行[N].中國保險報,2018.7.25.
[2]謝耄宜.精準扶貧視角下我國農業保險扶貧困境與創新路徑研究[J].鄉村科技,2018(17).
[3]江潔,王起國.以保險助力精準扶貧[J].人民論壇,2018(16).
[4]付秋實.新時代,保險如何助力扶貧[N].金融時報,2018.5.2.
[5]肖揚.保險扶貧大有可為[N].金融時報,2018.3.14.
[6]何亮.保險推動精準扶貧的難點及對策[J].中國保險,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