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駿豪
【摘 要】目的:探討化療、免疫療法、中醫藥的協同作用。方法:通過對病例治療效果的觀察,結合胃癌病因、抗腫瘤藥物種類以及傳統醫學對本病病因、病機、治法的認識。論證對惡性腫瘤的治療中,中西醫結合治療的優勢。并討論治療過程中治療初期、中期、緩解期不同階段,針對患者陰陽虛實錯雜情況,側重性選方用藥的重要性。結果:在癌癥治療時,把化療、免疫療法、中醫藥三者恰當結合,常能取得滿意療效。
【關鍵詞】胃癌;惡性腫瘤;本虛表實;調補氣血
【中圖分類號】 R365 【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672-3783(2019)05-03-220-02
患者王某,男,65歲,四川樂至縣涼水鄉農民。1年前出現左上腹持續性脹痛、反酸、惡心。在某醫院做胃鏡和病理檢查,診斷為胃竇粘膜低分化癌。患者拒絕手術,于近日來我院就診。查體:肝、膽、脾未捫及,心肺檢查無異常,腋窩及鎖骨上窩淋巴結無腫大。中醫望、聞、切診:少神,面色少華,形體消瘦,體態自如,舌淡苔薄白,脈沉細無力。近1年體重減輕10公斤。
治療經過:西藥予化療藥物(具體藥物、劑量不詳),中藥服用自擬扶正湯,顧扶正氣輔以祛邪,藥用人參10g,黃芪30g,補骨脂8g,甘草3g,熟地30g,白花蛇舌草30g,牡蠣30g.水煎服,2日1劑。半月后諸癥減輕,但感全身乏力,食欲欠佳,舌淡苔白,脈沉細。停用化療藥物,予免疫調節藥物(具體藥物、劑量不詳)。中藥服用《局方》中的十全大補湯加減治療,大補氣血。藥用:黃芪30g,補骨脂8g,人參10g,白術30,茯苓15g,甘草3g,熟地30g,當歸10g,白芍g,川芎6g,阿膠30g(烊化、口服),龜膠30g(烊化、口服),鹿膠30g(烊化、口服)。水煎服,三日一劑。一月后諸癥消失,查體無異常。后患者怕痛苦,再三拒絕胃鏡復查。繼續服用自擬治癌方,繼續扶正祛邪,消滅殘存癌細胞。藥用:蚤休10g,黃連10g,板藍根30g,銀花30g,連翹30g,海藻20g,莪術30g,黃藥子10g,薏苡仁30g,仙鶴草20g,陳皮30g,靈芝20g,黨參20g,黃芪30g。水煎服,三日一劑。半年后隨訪,患者自訴左上腹持續性脹痛、反酸、惡心等癥狀消失。查體:肝、膽、脾未捫及,心肺檢查無異常,腋窩及鎖骨上窩淋巴結無腫大。中醫望、聞、切診:得神,面色紅潤,形體正常,體態自如,舌淡苔薄白,脈緩。近半年體重增加5公斤。
體會:胃癌是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的惡性腫瘤,在我國各種惡性腫瘤中發病率居首位。好發年齡在50歲以上,男女發病率之比為2:1。胃癌可發生于胃的任何部位,其中半數以上發生于胃竇部,胃大彎、胃小彎及前后壁均可受累。絕大多數胃癌屬于腺癌,早期無明顯癥狀,或出現上腹不適、噯氣等非特異性癥狀,常與胃炎、胃潰瘍等胃慢性疾病癥狀相似,易被忽略,因此,目前我國胃癌的早期診斷率仍較低。其發病因素主要包括:1.地域環境及飲食生活因素:胃癌發病有明顯的地域性差別,在我國的西北與東部沿海地區胃癌發病率比南方地區明顯為高。2.幽門螺桿菌感染:我國胃癌高發區成人幽門螺桿菌感染率在60%以上。3.癌前病變:胃疾病包括胃息肉、慢性萎縮性胃炎及胃部分切除后的殘胃,這些病變都可能伴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炎癥過程、胃黏膜腸上皮化生或非典型增生,有可能轉變為癌。4.遺傳和基因:近代科學研究表明,胃癌患者有血緣關系的親屬其胃癌發病率較正常人高4倍。目前針對惡性腫瘤治療,按照抗腫瘤藥物的傳統分類和研究進展,將抗腫瘤藥物分為細胞毒藥物、影響激素平衡的藥物、生物反應調節劑、新型分子靶向藥、抗腫瘤輔助用藥等。單獨使用抗腫瘤藥物治療時,往往由于抗腫瘤藥物對機體所產生的毒副作用如:惡心、嘔吐、腹瀉、中性粒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貧血等,使患者不能耐受,從而中斷治療。近年來,一些中藥經過現代藥理研究證實有較好的抗腫瘤效果,得以廣泛應用。而中醫藥對腫瘤治療歷史悠久,在古代就對癌癥已經有了相當程度的認識,距今3500多年的殷墟甲骨文上就記有“癌”、“瘤”的病名。《難經·五十五難》曰:“病有積有聚,何以別之……積者陰氣也,其始發有常處,其痛不離其部,上下有所終始,左右有所窮處。”·《諸病源候論》:“瘤者,皮肉中忽腫起,初梅李大,漸長大,不痛不癢……”。傳統醫學認為,胃癌其病因大多由于正氣內虛,加之飲食不節、情志失調等原因引起的,以氣滯、痰濕、瘀血蘊結于胃,胃失和降為基本病機,以胃脘部飽脹或疼痛、納呆、消瘦、黑便、脘部積塊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惡性疾病。其病機包括1.飲食不節如恣食辛香燥熱、霉變、不潔之食物使脾失健運,不能運化水谷精微,釀濕生痰;或過食生冷,傷敗脾胃之陽氣,不能溫化水飲,而水濕內生。2.情志失調如憂思傷脾,脾失健運;或郁怒傷肝,肝氣郁結,克伐脾土,脾傷則氣機郁結。3.正氣內虛如有胃痛、痞滿等病證者,久治未愈,正氣虧虛,瘀血內停,痰瘀互結而致本病。本病發病一般較緩,患者早期可無任何癥狀,或以胃脘疼痛、噯氣作脹、胃納不佳、大便色黑等為首發癥狀。初期痰氣交阻、痰濕凝滯為患,以標實為主;久病則本虛標實,本虛以胃陰不足、脾胃虛寒和氣血兩虧虛為主,標實則以痰瘀互結多見。治療過程中,根據初期、中期、緩解期不同階段,針對患者陰陽虛實錯雜情況,側重性選方用藥,把化療、免疫療法、中醫藥三者恰當結合,定能提高治療效果。此病例的治療分步進行,治療初期,患者痰濕、痰瘀停滯體內形成有形之邪,阻礙氣機運行而致氣機郁結,正氣雖有不足但尚耐攻伐,故予以大量的抗癌西藥;中醫藥以顧扶正氣為主兼以軟堅散結;治療中期,體內痰濕、瘀血等有形之邪已消其大半,而機體因肝腎不足、氣血大虧而不耐攻伐,故用免疫調節西藥,中醫藥則以調補氣血、益腎固本為主;最后,對病情已緩解者,口服中藥調節機體陰陽平衡為主,輔以化痰軟堅以消滅殘存癌細胞。此病例三步治療隨證使用,密切結合,故獲完全緩解。